【央媒聚焦】震撼!互助多项“非遗”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

文摘   2025-02-03 13:34   青海  



   春节期间,互助县“土族群众非遗过大年庆新春”的新闻惊艳亮相央视CCTV--1、CCTV--4、CCTV--13、CCTV--17等多个频道和江苏卫视、青海卫视,引爆节日热潮。

   当多彩“非遗”遇上传统春节
带来了“非”一般的文化魅力
能歌善舞的土族群众
聚在一起摆开圈圈席
荡起轮子秋 欢跳安昭舞
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
热热闹闹欢度春节
向全国人民拜年
轮子秋 安昭舞
土族服饰等多项非遗
 用“非遗”的浪漫
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土族最古老的宴席圈圈席
展示了土族独特民俗风情的魅力









新闻链接:
    


         
  




 国家级“非遗”项目 ——安昭舞



安昭舞,土族语称为“千佼日”,是土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的一种古老舞蹈。是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无乐器伴奏,关于其名称,起初似由文人墨客们以歌词衬句中的“安昭”一词而命名的。但凡逢年过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土族群众便身着民族服装,聚集于场院或家中转槽周围,结队围成圆圈,由 1—2名长者或“把式”(土族称“杜日金”)领唱领舞,众人在后随舞,并以衬词伴唱和声。安昭舞的基本动作是:先向下弯腰,双臂随步态左右摆动,即第一步向右摆动,第二步向左摆动,第三步左脚高跳,身体随之向右翻转一周,双臂上举。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安昭舞曲种类较多,主要有《兴雅罗》《召引召》《拉热拉莫》《索罗罗》等。安昭舞曲调与舞步配合紧密,节奏明快,并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女性舞蹈动作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则粗犷、开朗、大方。安昭舞步伐轻盈,节奏明快。尤其是那些身穿花袖长衫的土族阿姑们以优雅柔和的舞姿翩翩起舞时,恰似仙女伴随彩虹降临人间。

2011年,土族安昭舞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安昭舞的来历,民间传说颇多。有的认为它是鲁氏太太降王莽时,为了迷惑王莽而跳的一种舞蹈;也有的认为,跳安昭舞是“土族人民为了礼赞山川神的恩惠,歌颂先民的业绩,祝福土乡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等等为主要内容,以歌舞的形式抒发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还有的人认为,“古时,人们从事群体狩猎生活。围着自己的猎获物在欢呼、雀跃,抒发自己无比喜悦的情感,表现顽强剽悍的性格,象征丰收和胜利。”孰是孰非,不得而知。不过,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安昭舞已经成为土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各类节日、喜庆、祝贺等宴会和聚会活动中都围绕着院子最中间的花园(花坛)、院槽或打麦场中间篝火等进行转圈表演。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团圆节晚上,有着跳火堆的习俗,正月十五下午,天将要黑的时候,左邻右舍的人,背上一背篼麦草,纷纷集中到巷口点燃火堆(一般3至13个不等)跳来跳去,以消灾免祸、趋吉避凶。跳到最后将火堆集中起来,大家开始围着集中的火堆跳着安昭舞转起来,气氛热烈,开心至极。



安昭舞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社会性与风俗性特点,渗透在土族群众日常生活礼仪、节日、喜庆宴会和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土族至今婚嫁时保持着歌舞共贺习俗,而且流传地域甚广。结婚时,饮酒作乐,歌舞达旦,沿袭着这类古风的传统。

  

古老的土乡宴席:土族圈圈席

在青海互助的土族聚居区,尤其是在脑山地区,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婚丧嫁娶中大家在打麦场上吃“圈圈席”。一般设在宽敞处,用木板或门板等支成简易的长“条桌”,地铺麦草,大小客人围坐成圆圈就餐,故名。喜事招待丰盛,程式复杂,可行令喝酒。丧事则从简,一般只上馍馍茶、炒面、包子等,不见荤,也不喝酒。这种席不分席位、等级,大家团团而坐,亲密无间,既解决了山区农村举行大型宴席时缺少桌、椅器具的困难,又增加了席间的友好气氛。

根据贺喜来的人数多少,拿一些木板摆在打麦场上,围成一圈或者两圈甚至三圈,木板前铺上一些麦草,男女老少席草而坐,面前的木板就是饭桌了。
主人会有本家男女帮忙,用大锅煮肉方。肉方带皮,肥瘦都有,大约3.5寸到4寸的大小,一盘一块,再放上一把锋利的刀子,客人吃多少自己用刀切多少下来,几个人面前会有这样的一个肉方。然后有当地人称作“熬饭”的带汤大烩菜和馒头花卷包子供客人食用。

如今,很多商家利用这种古老的宴席来吸引顾客,但是这种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少商家将“圈圈席”搬进了室内,在室内把若干个小条桌摆成马蹄形,宾客们围着桌子席地而坐。而且饮食上也充分将传统食物与现代食物完美搭配,饮食分三道饭。头道是各种油炸点心,如孛尔索克、盘馓、花卷、焜锅等,倒上香甜的奶茶,而茶壶、酒壶上系有一撮白色羊毛,寓意吉祥之意。第二道饭叫做热便饭或油面包子(烧麦)。第三道饭是全羊席。
“圈圈席”是土族人待客的传统形式,也是土族传承游牧民族习俗的一种,现如今这种纯朴的民俗风情越来越被更多人所熟知,也得以发扬光大,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土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精髓,让您真正感到惬意和快乐。
 


国家级“非遗”项目—— 土族轮子秋

 

  

轮子秋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融运动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最早形式是将将大板车的车轴连同轱辘竖起来,底扇压上碌碡或大石头,顶扇绑一横杆或梯子,横杆或梯子两头栓上皮绳,荡秋人坐在绳圈里,这样车轮载着荡秋,人在空中飞速旋转,围观的人载歌载舞,为荡秋者加油、喝彩。这种运动主要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合作精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轮子秋已由过去简单的木板车轮及牛毛绳扎制发展成为用钢管做顶柱、钢板做下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的较为先进的民族娱乐体育器材,已成为土族人独具民族特色的娱乐工具和民间竞技体育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飞旋表演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片灿烂绚丽的男女服饰:男人们头戴织锦镶边的“拉金销”白毡帽,在洁白的衫衣上套有黑色或紫色坎肩,坎肩上方还镶有一块四寸见方的彩色绣花图案,腰系两头绣花彩色腰带,足穿云字鞋。女人们的穿戴更为讲究,她们那孔雀羽毛一样的长裙花袖衫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彩条缝制而成,恰似从天边裁来的五条彩虹,显得漂亮、美丽,花枝招展,据说红的象征着太阳和幸福,黄的象征着大地和丰收,蓝的象征着天空和安宁,白的象征着牛羊和吉祥。阿姑和腰勒绣花腰带的阿哥像彩色的精灵,八名身着五彩盛装的土族男女运动员以敏捷的动作踏上了飞转的轮子秋。二女在轮子秋顶部做起了美丽动人的模特姿式,二男在下面用力推起转辘,左右男女四人在绳梯上,在悦耳的安召舞乐器伴奏下,彩色的裙带临风而飘,如飞天再现,矫健的身影俯仰自如,似雄鹰展翅。俯首向地,是对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对苍天的敬仰,双手平托,是对朋友的坦诚,脚步稳健,是对生活的挚爱。“海底捞月”、“寒雀探梅”、“金鸡独立”、“猛虎下山”、“比翼双飞”等,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似风驰电掣,流光溢彩,是土乡生活的折射,勇敢进取是土族精神的凝聚。
     

                                   

赤橙黄蓝青绿紫,七彩的舞者把轮子秋汇成一圈耀眼夺目的七彩花环,七彩旋风扑面而来,在阳光下飘拂、闪烁,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那歌,唱的是天地人合而为一;那舞,舞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追求与梦想。轮子秋转出是土族人民的勇敢与自豪,转出的是追求自由、安宁、吉祥、幸福的民族精神。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2008年轮子秋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轮子秋制作精巧,装饰鲜艳,配上土族乐曲,安召舞蹈,运转自如,已由田间的打麦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正月的擂台会、二月二的交流会、丹麻花儿会、运动会、文艺演出舞台,大型广场舞表演都离不开轮子秋。古老的轮子秋在现代科技的改造下重新焕发青春。现在,十多架轮子秋表演队活跃在土乡大地上。东沟大庄、姚马、塘拉、东山张家岭、台子多士代、蔡子沟、小庄民俗村、西部风情园、纳顿山庄、周家庄院等的民俗旅游文化接待活动中都有“轮子秋”在旋转。



来   源:互助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蔡廷威
责   编:仲喜年
投稿邮箱:hzxrmtzx@126.com
新闻热线:0972-8322953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互助融媒的权威信息,请将"互助融媒"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呦”

互助融媒
中共互助县委宣传部 互助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讲好互助故事 传播互助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