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互助县“土族群众非遗过大年庆新春”的新闻惊艳亮相央视CCTV--1、CCTV--4、CCTV--13、CCTV--17等多个频道和江苏卫视、青海卫视,引爆节日热潮。
2011年,土族安昭舞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安昭舞的来历,民间传说颇多。有的认为它是鲁氏太太降王莽时,为了迷惑王莽而跳的一种舞蹈;也有的认为,跳安昭舞是“土族人民为了礼赞山川神的恩惠,歌颂先民的业绩,祝福土乡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等等为主要内容,以歌舞的形式抒发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还有的人认为,“古时,人们从事群体狩猎生活。围着自己的猎获物在欢呼、雀跃,抒发自己无比喜悦的情感,表现顽强剽悍的性格,象征丰收和胜利。”孰是孰非,不得而知。不过,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安昭舞已经成为土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各类节日、喜庆、祝贺等宴会和聚会活动中都围绕着院子最中间的花园(花坛)、院槽或打麦场中间篝火等进行转圈表演。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团圆节晚上,有着跳火堆的习俗,正月十五下午,天将要黑的时候,左邻右舍的人,背上一背篼麦草,纷纷集中到巷口点燃火堆(一般3至13个不等)跳来跳去,以消灾免祸、趋吉避凶。跳到最后将火堆集中起来,大家开始围着集中的火堆跳着安昭舞转起来,气氛热烈,开心至极。
古老的土乡宴席:土族圈圈席
在青海互助的土族聚居区,尤其是在脑山地区,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婚丧嫁娶中大家在打麦场上吃“圈圈席”。一般设在宽敞处,用木板或门板等支成简易的长“条桌”,地铺麦草,大小客人围坐成圆圈就餐,故名。喜事招待丰盛,程式复杂,可行令喝酒。丧事则从简,一般只上馍馍茶、炒面、包子等,不见荤,也不喝酒。这种席不分席位、等级,大家团团而坐,亲密无间,既解决了山区农村举行大型宴席时缺少桌、椅器具的困难,又增加了席间的友好气氛。
国家级“非遗”项目—— 土族轮子秋
轮子秋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融运动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最早形式是将将大板车的车轴连同轱辘竖起来,底扇压上碌碡或大石头,顶扇绑一横杆或梯子,横杆或梯子两头栓上皮绳,荡秋人坐在绳圈里,这样车轮载着荡秋,人在空中飞速旋转,围观的人载歌载舞,为荡秋者加油、喝彩。这种运动主要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合作精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轮子秋已由过去简单的木板车轮及牛毛绳扎制发展成为用钢管做顶柱、钢板做下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的较为先进的民族娱乐体育器材,已成为土族人独具民族特色的娱乐工具和民间竞技体育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赤橙黄蓝青绿紫,七彩的舞者把轮子秋汇成一圈耀眼夺目的七彩花环,七彩旋风扑面而来,在阳光下飘拂、闪烁,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那歌,唱的是天地人合而为一;那舞,舞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追求与梦想。轮子秋转出是土族人民的勇敢与自豪,转出的是追求自由、安宁、吉祥、幸福的民族精神。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2008年轮子秋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轮子秋制作精巧,装饰鲜艳,配上土族乐曲,安召舞蹈,运转自如,已由田间的打麦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正月的擂台会、二月二的交流会、丹麻花儿会、运动会、文艺演出舞台,大型广场舞表演都离不开轮子秋。古老的轮子秋在现代科技的改造下重新焕发青春。现在,十多架轮子秋表演队活跃在土乡大地上。东沟大庄、姚马、塘拉、东山张家岭、台子多士代、蔡子沟、小庄民俗村、西部风情园、纳顿山庄、周家庄院等的民俗旅游文化接待活动中都有“轮子秋”在旋转。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