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抵抗力较弱的幼儿扎堆看病,儿科医院及一些三甲医院压力不小。据媒体探访,有的大医院夜间门诊病患聚集,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一些患儿只能在走廊上输液。(相关报道:患儿看病太折腾!大医院患儿多,社区儿科少药……怎么破?)
首儿所输液室人满为患,很多家长只能带着患儿在走廊上输液。
历年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对医疗系统都是严峻考验。孩子生病全家着急,尤其是孩子尚小、表达不清时,首诊往往会选择儿科医院及大医院,这也是出于害怕耽误病情的考量。可大医院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患者短期集中,就容易出现医疗资源紧缺的状况。看病排长队,输液没地方,加剧着“看病难”的观感;而人群聚集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那么,究竟有没有可优化的空间?
平心而论,化解患儿看病拥挤,是一个在多重限制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题目。从现实来看,要求供给侧迅速扩容并不现实,优化流程或许可以成为破题思路。正如一些家长反映的:在大医院完成首诊,知晓了病情与治疗方案后,心里便“稳”了,很希望后续诊疗能够回到社区。这样的想法,表明公众对推行多年的“分级诊疗”已有相当的接受度。社区医院离家近,就诊省时省力,还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可遗憾的是,这一方案目前主要卡在了用药上。据记者探访,大医院普遍不提供“输液药品外带”的服务;而大多数社区医院缺医少药,实力与信心不足,面对到访患儿“接不住”还频频“往外送”。于是乎,复诊患者也只好再去大医院、把初诊流程“再挤一遍”。
分级诊疗,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的重要一环,在就诊高峰期理当发挥积极作用。此前,本市多区公布了提供儿童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单,对于能否进行输液、雾化、血常规等服务项目也进行了详细标注。这也再次说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一定接诊患儿的能力。诚然,现行医疗规定,可能存在用药安全、病情变化等考量,但对于一些病情稳定、诊断明确 、治疗方案明确,仅因药物短缺而无法转回社区医院的情况,能否从机制上破题?从一个个具体事件里,让人们更多体验到分级诊疗的好处,也会提升人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可与信任。
监制:张力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