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种植“金疙瘩”、破解“遗传密码”...他们样样手拿把捏~

政务   2024-10-10 23:45   山东  


10月1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团省委联合举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四位青年代表,围绕“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常彦磊答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

请问常彦磊先生,您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和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常彦磊:一是资金短缺的问题。我来自农村,回乡刚开始创业,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秋天农产品集中上市,价格相对便宜。比如烟薯25这个品种上市时才一块二左右。当时,该品种市场热度极高,价格呈上涨态势,我们很想储存一批,但是无奈囊中羞涩。果不其然,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价格上涨了50%,到了一块八,上涨的这6毛钱就意味着利润。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们去金融机构沟通过,因为我们做的是农业,没有抵押物,规模也不大,金融机构给的信贷额度普遍较低,最高才30万,无法解决大的问题。这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后来,在团组织的帮助下,我们从当地金融机构先后两次办理了“鲁青基准贷”“鲁青农担贷”等贴息贷款300余万元,而且贴息完的年利率在3%左右,远低于常规贷款利率。我们用这些贷款新开了店铺,收购了更多的农产品,规模逐渐扩大。

二是人才短缺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县域从事电商创业,需要懂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来协助运营,但农村专业型人才太少,他们在新领域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极为有限。比如在店铺创立初期,我们连专业的美工人员都没有,只能前往广告公司聘请他人进行图片修改。这一举措不仅极为不便,还使成本大幅增加。再比如,在店铺运营初期,由于缺少相关专业人才,我们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能力薄弱,经常遇到投入大量资金却未能取得理想成效的状况。

后来,团组织开展统计可向青年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活动,我们怀着尝试的心态报名参与,有三名青年学生报名前来。我还深刻地记得,当时他们每人手持一杯奶茶,给人一种较为随意、漫不经心的感觉,让我不禁担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轻人具备非常好的创新思维,他们熟悉各种新媒体平台、技术和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为产品赋予了新的特色,吸引大量粉丝关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他们还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帮助公司工作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的出色表现令我们非常欣喜。

直至暑假,这几位青年再次光临,而且还带来了几位伙伴。就这样,截止到现在,我们逐步吸纳了一批90后返乡青年,并打造了一支30余人的年轻有活力的电商运营团队,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助力农产品销售,为乡村企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中宏网记者:

请问常彦磊先生,您的创业项目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激励更多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对于有志于投身乡村建功立业的青年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分享给他们?


常彦磊:一是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家作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决策,咱们山东又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如今的乡村越来越美丽,是很多城里人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同时,乡村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有很多的创业机会。所以,投身乡村,扎根乡村,是广大青年人不错的选择。

二是到乡村建功立业,就要融入乡村,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返乡创业,我曾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其中一个就是要处理好与当地老人们发展理念的冲突,2020年,我在一个乡镇新流转了200亩土地,打算发展地瓜基地,为了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还特意聘请了一批平均年龄60岁的大爷大娘工作。就地瓜栽培方式,我就曾和一位大爷产生了冲突。我一直坚持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不符合要求就要重新栽种。然而,这位大爷可能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毕竟在农村老人们的经验中,传统的地瓜种植方法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是可靠的,而新的方法可能存在风险,对我坚持的方法不认同。后来我主动“求和”,和这位大爷耐心讲了现在的地瓜栽培方式的优点。最后大爷也感动了,“小常,以后有事你提前跟我说,我帮着你搞”。其实,有时候这类理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融入乡村,才会了解乡村的真实情况;只有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帮乡亲们做事,助力乡亲们增收。同时乡亲们也会帮我们成就事业,这就是青年人和乡亲们的双向奔赴。

三是要肯吃苦,有恒心。乡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青年人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青年人要有恒心,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信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乡村闯出一片天地。


刘超答记者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超女士,您是青年返乡创业优秀代表,请问您觉得广大返乡创业青年如何在乡村振兴领域找准方向,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刘超: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在农场发展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以实际行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对于返乡创业的青年,我有以下三点建议想分享。首先,乡村振兴是青年的重要领域,青年应该主动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选择具有市场前景、能够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创业项目。例如,可以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领域,这些领域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也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其次,要勇于开拓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力。我创业初期,农业也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发展绿色循环种养经济,打造智慧农业基地,上新高效蔬菜平台运营模式,农场通过使用“智能种植监控系统”在各棚内搭建起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人员仅需手机登录智能种植监控系统,便可实时了解棚区内情况,同时集合了现代农业最新的管理种植技术,能实现远程监测病虫害、自动配肥灌溉、智能除湿杀菌等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收入。我觉得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才会有新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觉得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才能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扎根奋斗。之前我在引进手指胡萝卜品种时,由于急于求成试种失败了,失败之后我认真反思,农业种植不是一拍脑袋,自己需要多学知识,多做调查、多多交流,听取专家的话,跟农场接好轨,才能有作为。后来,经过参加学习培训,上手实操、查阅资料、多方论证之后,我们成功打造了“羊→沼→菜”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有效解决了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作物秸秆、养殖过程中的粪便等农业垃圾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将自己的热情和才华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企业观察报记者:

请问刘超女士,您的企业是如何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该如何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刘超: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改变种植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改变农村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最新的管理种植技术,如远程监测病虫害、自动配肥灌溉、智能除湿杀菌等,农场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当地农业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二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收入。我先后投资3800余万元建设10个智能钢构温室大棚,1.5万立方米的蔬菜冷藏保鲜库和40座红薯储藏窖。这不仅扩大了农场的生产规模,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是创新销售模式,拓展市场渠道。农场的销售模式从传统的线下销售转变为“订单+电商”销售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场的产品能够直接面向更广泛的消费者,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还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农场还依托李鹊镇农副产品协会注册了地理标识“李鹊胡萝卜”,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在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现代科技,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探索和应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减少化学物质的依赖,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与吸引农业领域人才,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争取和利用政府提供的农业扶持政策和资金,参与政策制定和倡导,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刘炜昊答记者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请问刘炜昊先生,作为一名95后海归青年,您是如何想到要返乡创业的?这些年扎根家乡带领乡亲致富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刘炜昊: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国外留学期间,当我看到高程度的机械化作业和清一色的智能温控大棚后,心中不由燃起一个梦想:让家乡的黄土地也长出“金疙瘩”。留学回国后,我来到一家国企从事管理工作,一切顺风顺水,然而从事农业的梦想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乡村文明是我们民族的根,如果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再过十年、二十年,谁来种地?回想在外留学的经历及乡土的发展形势,不仅让我看到了内心最深处的那个自己,也让我找到了人生新的努力方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返乡搞农业种植,利用自己所学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改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

回乡之初,我就明确了努力方向:不做传统农民,做现代“新农人”,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我想方设法克服资金、人才等各类困难,积极引进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推动传统农业种植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我们当中,成为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家乡土地养育了我,我有责任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回报乡土,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彰显青春作为。


农村大众记者:

请问刘炜昊先生,您在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带动农业增效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哪些?有什么经验和心得?


刘炜昊:刚刚返乡创业时,我是满怀信心的,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们的有机果蔬质量口感非常好,但因为全过程有机,导致储存保鲜时间比一般蔬菜要短不少,因保鲜短、品相差导致低价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我带着技术和销售人员跑遍了超市、市场和商店,主动承诺:蔬菜你们先试吃、再试卖,效果好再给我们订单。另一方面,开辟“特色农业+采摘体验”的发展模式,激活农旅融合新业态。凭借着过硬质量和耐心推介,我们打造出自主品牌,打通了蔬菜订购渠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品尝,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我们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余亩,各类果蔬早已走出济南,走到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后来,我又开辟了艾草产业赛道,结合家乡土地实际,带领乡亲们种植艾草。起初村民满脸不信任,还有村民劈头盖脸地问我:“如果种两年不挣钱还种吗”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街串巷,向村民耐心讲解相关知识,并承诺:按每亩每年1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给村民吃足“定心丸”。现在,不仅棋山的村民跟着种艾草,临近区县的农户也纷纷加入艾草种植大军。在此基础上,我又新建了艾草生产加工车间,打造以艾草种植为基础,集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艾草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如今,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回顾这些年的乡村创业经历,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要扎下根,熬得住,让村民相信、认可和接受,这样才能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这一生力军。新时代青年想要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就要卷起裤腿、躬下身子,大胆试,大胆闯,这样一定能干出一番新天地!


张大健答记者问



文旅中国记者:

请问张大健先生,近年来您带领团队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未来,又打算从哪些方面发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张大健:大豆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要想振兴大豆产业,必须要创新大豆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提升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基因是种质创新的基础,谁能够破解基因的密码,谁就占领了育种的制高点。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团队发起了科研攻关,于2022年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多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组,破解了大豆育种的“遗传密码”,为大豆的遗传基础解析、驯化性状调控基因挖掘及大豆种质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有了这些遗传密码做基础,我们将目标锁定为利用“定制化”分子育种,培育高产优质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我们通过收集的1000余份种质资源,搭建了黄淮海区域大豆核心种质库,培育了高产、高油、耐盐碱的“山豆”系列大豆新品系。

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我们与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清原种子科学有限公司等大豆企业开展合作,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联合诚丰种业、济宁市农科院,成立山东农业大学大豆产业研究院,推进科研成果应用与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新品种新技术已累计推广100余万亩,亩产产量增产25公斤,按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地增收约100元,可给农民带来约1亿元的增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未来,我打算从两方面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紧盯农业农村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利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联合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高推广应用力度,让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以人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科研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黄河记者:

请问张大健先生,您如何看待当前乡村振兴亟需的青年人才问题?对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您有什么建议?


张大健:人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支撑。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社会群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生力军角色和推动者职能。

对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我想和他们分享几点建议:

一、做志在乡村的“逐梦人”,扎根基层,播种理想。乡村为青年提供广阔舞台。乡村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却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在这里,青年们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和最淳朴的乡土文化,与农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通过参与农村基层工作,青年们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做本领过硬的“科学家”,开拓进取,灌溉希望。当代青年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立足于乡村实际,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当中。例如,我自己作为一名农学院教授,立足于山东省乡村实际,致力于大豆产量与品质的系统深入研究,积极发挥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协助山东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指导大豆生产,积极参加各层次的大豆生产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把先进的大豆生产技术推广到田地之间,真正为农民造福。

三、做宁静淡泊的“坚守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乡村工作千头万绪,要坚守“青春书写在大地”的初心,注重“面对面”、学会“实打实”,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静心了解乡村的根基脉络、禀赋优势、风土人情,从中洞察农业技术革新、发展模式创新的契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在未来的乡村振兴道路上,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绘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山东发布。


编辑 | 刘子渝(山东财经大学团委)

责编 | 石东方(山东财经大学团委)

校对 | 李 炜

校审 | 翟   莹
终审 | 田秀妍

关注 | 青春山东(ID:sdgqt2014)

点亮“在看”,用热血青春奉献祖国!

青春山东
共青团山东省委官方公众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