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剿的宁德时代:专利诉讼难掩技术焦虑

文摘   2025-01-08 18:31   重庆  

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意识到,电池技术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完全有能力掌握这一核心技术。


  作者|孙天宇

 编辑|Cindy


若问在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中,提起诉讼最多的企业是谁?很多人估计都一头雾水。


1月3日晚间,国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之一的中创新航,对外发布公告,披露宁德时代(300750)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中创新航及杭州鹏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侵犯其在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和相关发明专利上的知识产权。要求中创新航立即停止侵害涉诉专利的行为,停止制造、销售和承诺销售相关产品。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共计9000万元以及赔偿为制止侵权支出的合理费用100万元。


此番成为诉讼焦点的,正是经济学家任泽平曾在微博发文提及“天下苦宁王久矣”的宁德时代。


这并非宁德时代首次与中创新航围绕专利产生纠纷。在过去的三年里,宁德时代对中创新航已提出6次专利侵权诉讼,累计索赔金额约达到7亿元。在这六项专利侵权诉讼中,宁德时代两败诉、三胜诉,另有一项诉讼尚待一审宣判。


近年间,宁德时代的专利维权不仅剑指中创新航,还涉及包括蜂巢能源、塔菲尔新能源等在内的多家同行。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的诉讼恰好发生在它们宣布筹备IPO之际,而宁德时代对中创新航索赔金额的提升,也恰好是在后者提交招股书之后。


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宁德时代选择在潜在竞争对手上市的关键节点提起专利诉讼,意在制衡对手,为自身构筑防御壁垒,以阻击对手的迅猛扩张。


如今宁德时代已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为何再次提出专利诉讼?事实上,在诉讼背后,除了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外,还暗含着宁德时代在市场争夺战中的焦灼与不安。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技术壁垒的稳固性成为决定企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宁德时代通过诉讼手段来强化技术壁垒,防止竞争对手侵蚀其市场份额,究竟是单纯的维权之举,还是“宁王”老矣,尚难断定其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守擂至何时?





01

三分天下,王位不保?


在全球,每十块锂电池中,就有三块电池是宁德时代打造的。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反直觉的数据,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而宁德时代作为锂电池巨头,占有率如此之高,不难想象。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宁德时代在2017至2023年间,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东吴证券研究所统计显示,仅在2024年1-5月,宁德时代的全球份额达到37.5%,海外市占率26.9%,位居全球首位。而比亚迪、LGES、三星 SDI、松下、中创新航等企业的全球份额分别为15.7%、12.6%、4.8%、4.7%、4.6%。


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更是占据了锂电池行业的“半壁江山”。2024年1-6月的市场份额为46.4%,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远超比亚迪的25.1%。



其优异的市场表现,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494.4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67.1万辆、同比增长31.0%、渗透率提升至39.4%。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吸引众多车企不惜投入重金与其开展产能合作。


时间回到202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有媒体报道一段轶事:同为交大校友的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向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半开玩笑地询问道,如果蔚来、理想、小鹏想要采购电池,该如何做?是需要多喝几场酒,还是要频繁造访宁德办公室?


曾毓群直截了当地回应:“(车企)付钱把生产线包下来,我就给你做了……或者谈一个长期的合作,你承诺产量波动在正负15%之内,大家就没事……没有钱的承诺是不认真的。”


曾毓群


当车企为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而毫不犹豫地投入重金包下生产线三五年时,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与日俱增,产业链各方纷纷向其靠拢寻求合作与支持。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上游电池生产成本成为厂商们不得不精打细算的关键因素。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直言:“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高达60%,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这番话可谓道出了众多车企的心声,毕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成为“时代”的风险承担者和牺牲品。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自研电池成为不少车企眼中的破局之道。如比亚迪,凭借其规模和产能优势,经过多年研发,推出了通过严苛“针刺实验”的刀片电池,其性能和安全性远超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在市场认可度上获极高认可,市场占有率也水涨船高。


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比亚迪2024年1-10月的市场份额达到16.8%,115.3GWh的装机量虽远不如宁德时代的252.8GWh,但装机量增长率却比宁德时代高出3个百分点。



特斯拉也在电池技术的创新路径上积极布局,与松下合作建立超级工厂,全力研发4680电池。随着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自研电池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意识到,电池技术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完全有能力掌握这一核心技术。


国金证券研究所指出,当车企的汽车生产规模达50万辆、电池生产规模达 15GWh 以上时,自研电池才具备成本优势。除比亚迪和特斯拉已具备需求规模优势和电池量产能力外,大众、吉利、长安、上汽、广汽等车企的生产规模也符合自研电池盈亏线门槛,虽然目前受制于量产经验,但在2024-2025年后将逐步形成小规模替代。预计上述车企可形成1441GWh产能。  


当车企自研电池形成一定规模时,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态将发生深刻变化。更何况,除车企外,锂电池赛道上还有中航新创、亿纬锂能等同为行业巨头的企业,以及辉能科技、清陶新能源等自主创新企业。


对于当前稳坐“锂电之王”宝座的宁德时代而言,无疑构成不小的挑战。其行业地位势必将经历从“坐拥半壁江山”到“三分天下取其一”的重新洗牌。





02

一己之力 ,难解痛点


宁德时代早已敏锐意识到行业环境的变化,过去两年间积极调整战略,布局更多增长曲线。不过面对四面楚歌的市场竞争格局,也有些力不从心。


在产品端,宁德时代于2021年7月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这款电池采用钠盐作为电极材料,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钠资源储量丰富、原材料价格低廉、工作温域宽等优势。尤其是在高寒地区能凸显出卓越性能,可灵活适配储能领域全场景的应用需求。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一经推出,就被市场寄予厚望,甚至被视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标志性事件。特别是在磷酸铁锂成本价格高企时期,其成本优势尤为突出。


不过,随着2023年磷酸锂价格大幅跳水,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也回落至每瓦时0.4元左右,钠离子电池的售价则在每瓦时0.6-0.7元,原本看似稳固的成本优势所剩无几。



尽管根据行业预测,钠离子电池的理论成本为每瓦时0.3元左右,不过受制于产业链不成熟,这一价格在现阶段还难以实现,这无疑给宁德时代市场布局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天津中电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平在第九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这已成为制约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问题。


2024年11月,宁德时代宣布计划于今年推出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预计能够达到200Wh/kg,安全性以及低温性也将大幅提升,在-40℃的极端环境中仍能正常放电。对电动车来说,意味着成本或售价有望持续下探,也为宁德时代自身的发展拓宽了更多空间。


不过,市场蛋糕总是有限的,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中科海钠等企业纷纷入局。尤为引人瞩目的是,2024年11月22日,华为与珠海市赛纬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请的《电解液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电解液和钠离子电池》专利获得公布。这意味着,多家企业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上已取得显著进展,并向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落地的领军位置发起冲击。


图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


在市场激战中,尽管宁德时代的技术创新依旧亮眼,但似乎未能在技术上构筑起难以逾越的差异化壁垒,始终在被模仿与被追赶中寻求出路。


除了寻求技术突破,宁德时代也在磷酸铁锂电池这一具备统治地位的领域不断推陈出新,2023年8月,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4C超充电池,开创性地实现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长续航和高安全兼得,并达到 7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极大缓解了用户的补能焦虑。


此外,在过去半年中,宁德时代还将超充功能与钠离子技术融合,于24年7月推出商用动力电池品牌“宁德时代天行”,并在10月发布和骁遥超级增·混电池,以期稳固并扩大基本盘。


然而,尽管4C超充电池大幅缩短了单次充电时间,但当大量电动车用户在同一时段内寻求充电服务时,充电排队的现象仍难以避免。想要真正实现充电无忧,还需充电基础设施的全面更新与大规模建设相配合,仅凭快充电池的技术革新,宁德时代尚不足以凭借一己之力彻底解决用户痛点。




03

加码固态 ,抢位上桌


“宁德不参与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将重点放在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产品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上。”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技术创新一直是宁德时代提升产品长期价值和安全性的不二法门。


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以来,宁德时代显著加大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力度。全固态电池,长期被业界视为锂电池的终极形态,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将原本的电解液部分或全部替换成了固态电解质,能够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并降低电池遭受撞击、进水、高温等情况后可能引发的燃烧、爆炸风险。


全固态电池的成功量产,将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4月举行的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上曾透露,公司已建成10Ah全固态电池性能验证平台,且在全固态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工艺和制造设备上都有技术进展。



近期,更有消息证实,宁德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人,并迈入20Ah样品试制的关键阶段,预示着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


不容忽视的是,宁德时代当下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大手笔投入与迅猛突破,更像是迫于市场多方挑战下的战略抉择。2016年,宁德就开始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但直至2022年末,其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相对谨慎,更多处于对前沿技术进展的感知与探索阶段。近两年的显著加码,无疑是在感受到来自市场四面楚歌的压力之下,做出的应对策略。


而宁德时代在该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阻碍。在技术层面上,全固态电池的充电速度、循环寿命尚未达到市场预期。正负极和电解质接触界面问题、锂枝晶等技术难题仍是行业整体面临的难题。


与此同时,多家竞争对手在固态电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丰田汽车作为最早开始研发固态电池的企业之一,尽管多次延后量产时间,但其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已有积累深厚。



此外,仅在2024年下半年,就有北京纯锂新能源公司推出纯锂50Ah全固态电池,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量产线投产;10月26日,江西于都500MWh 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11月7日,太蓝&长安发布新型固态电池发布会,宣布全固态电池于2027年装车测试;11月8日,广汽宣布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装车搭载。这无疑将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与竞争格局的重塑。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宁德时代已不再是唯一或绝对的规则制定者,面对上述竞争对手的崛起和市场的快速迭代,宁德时代这艘“大航母”亟需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抢位上桌。否则,一旦错失市场拐点,曾经的“锂电之王”或将很快被对手蚕食。




END

出品人:黄枪枪直达热线 13452396140

(请标注公司、职位)

独到观点、独立态度

见证中国商业生态进化、重塑与未来

往期精品

“裸泳者”九号:速度与质量的妥协

猿辅导,“镰刀”挥向低龄儿童

吉利整合:高阶智驾还缺一个领头羊

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美团的利润?

在百亿赛道,华为又要遥遥领先小米了

极点商业
直击商业本质,共话未来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