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金属心”——我院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在心内科顺利完成!

健康   2024-11-08 17:13   广东  

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人才引进奖励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植入冠脉支架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的冠脉支架植入是将金属支架植入心脏的冠状动脉并长期留置于体内,以维持血管通畅,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让不少冠心病患者对成为“金属心”心生顾虑,望而却步。

近日,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余伟教授的指导下,成功为一名冠心病患者实施“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该项心脏介入前沿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疗再上新台阶,在“介入植入”诊疗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病情回顾


中年男性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1月入院,经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经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中段狭窄85%。术前患者较抗拒植入支架,且希望尽量植入新型的可吸收支架。经过严格筛选评估,结合患者冠脉病变存在可吸收支架植入指征,最终决定为患者行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

在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手术团队严格遵循了“充分预处理-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充分后扩张”(PSP)的操作规范,术程顺利,支架贴壁良好,支架远近端未见夹层,效果理想。术后造影显示患者病变狭窄处消失,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目前正在稳步康复中。

术前、术后对比



技术优势


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的是左旋聚乳酸材质,在植入体内后,经过2到3年的降解期,可全部降解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完全排出体外,避免了金属支架植入后,因永久留存体内而可能带来的远期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风险,真正实现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


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对适合年轻患者,要求冠脉造影检查血管弹性较好,无迂曲、钙化,植入支架处无大的分支血管,且病变长度较短。因此,在进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前,需要进行严格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仔细考虑和选择。


生物可吸收支架适应症范围主要包括:

稳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参考血管直径2.75-3.75 mm之间的病变、预扩张效果满意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病变、分支血管直径不超过2.0 mm的分叉病变、长度≤20 mm的病变。

专家简介




余伟


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专业主任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汕头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诊治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抢救;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靶点相关研究。目前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获2022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李镇锋


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二科副主任

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长期从事内科工作十余年,先后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进修冠脉介入治疗及汕头市中心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学习,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肌病、高脂血症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植入及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病人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案丨杨镁淇

编辑丨林颖晔

审核丨侯彬彬

发布丨陈勇鹏

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