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灭亡事关重大,为啥商朝只字不提?考古发现:商汤灭的不叫夏

百科   2024-09-14 08:58   河南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夏朝灭亡事关重大,为啥商朝只字不提?考古发现:商汤灭的不叫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经过漫长的变革与演变,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几千年前的历史逐渐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历史的迷雾在不断的揭开中愈发清晰。

文明的传承需要历史的延续,而文物和文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文物见证着历史的真实,史籍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而文字则是历史的承载者。

中国的文字系统博大精深,方块字堪称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文字之一。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读数千年前的历史,正是因为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它,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智慧,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在当今世界纷争不断的局势中,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独特存在。身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成功将文化传承至今,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刻,西方国家似乎总是努力将我们置于下风,不论在何处都试图将我们挤压至边缘。

为了在心灵中找到一些平衡感,西方国家也费尽心思。他们似乎无法容忍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一些历史事件上,尤其是夏朝的存在问题上,产生了一些争议。

夏朝在华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夏朝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为了防止西方国家的指责,我们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在这方面,甲骨文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存在,因为在夏朝时期,尚未形成传承至今的文字。

历史学家在解读甲骨文时遇到了难题,特别是在其中找不到商汤灭夏的任何记载。商汤灭夏是一场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为何却在甲骨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呢?

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历史学家们逐渐认为,原本被称为夏朝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涉及到夏朝的特殊性。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自记事开始,华夏文明就矗立在历史的高峰,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象征。

这漫长的历史中,夏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篇章,被视为华夏文明的起始点。若以公元元年为零点,这上下五千年的时间中,夏商周三朝独占鳌头,1500多年的辉煌时光。

商、周两朝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记载数不胜数,无可否认,它们的存在深深镌刻在历史的石碑上。夏朝的历史却与神话传说相交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

夏朝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文明政权,其历史记载往往与神话相互交织。并非夏朝的历史记载较少,而是因为夏朝本身就是神话向人类历史的过渡。在夏朝之前,盘古、女娲、燧人氏、神农氏等神话人物主宰天地;而在夏朝之后,神话渐行渐远,人的面孔开始显现。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或许也是他的儿子夏启。夏启的时代正式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代替,这是历史的进步。在大禹和夏启的时代,仍充斥着相当多的神话元素。

夏朝传承了500多年,一直延续到夏桀的时代。夏桀是一位暴君,只顾自己享乐,对民间疾苦置若罔闻。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举起了反夏的大旗,商汤灭夏的战争由此爆发。这场战争成为夏朝的谢幕,也是华夏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天生孽,犹可活;自招孽,不可活。

夏桀,暴虐之君,即便商汤举起反旗,他仍然怀揣乐观的信念,认为商汤不足为患,却未料到他忽略了民心的威力。

当民心所向,战无不胜。商汤率领方国部落,先后灭了韦、顾、昆吾,最终与夏桀展开激战。这场战争声势浩大,由于商汤势力雄厚,夏桀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仓皇逃窜。夏桀躲入鸣条山,聚拢残兵再度与商汤对峙,然而再次战败。

夏桀无路可逃,举手投降,被商汤流放至历山。最终,他逃到南巢之山,生死不明。商汤在方国等部落的支持下,在亳地称王,历史的篇章由此进入商朝。

奇异的是,在这段历史中,商汤的功绩似乎并未在甲骨文中留下深刻印记。夏朝一词在甲骨文中并未出现,这让人不禁怀疑商汤是否真的灭掉了夏朝,或者夏朝是否只是史书中虚构的一段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徐旭升在河南豫西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新的线索。根据碳14检测,这片遗址的文明层次早于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令考古学家感到遗憾的是,尽管遗址被彻底发掘,却并未找到能够证明这里曾是夏朝都城的系统性文字。夏朝的真实面貌,似乎仍悬而未决,成为历史的谜团。

考古学家们在二里头遗址陷入了死胡同,这片比商朝时代早的遗址并未证明就是夏朝的遗址。这让他们开始怀疑,在商朝之前,是否存在着另一个历史悠久的朝代,被遗忘在时间的深处。

带着这一疑问,考古学家们深入研究了二里头遗址,并详细对比了史书中对夏朝的记载。最终,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原来,“夏”这个称呼是周之后的人对这个朝代的称呼。在商朝时期,人们并不使用“夏朝”的字眼。这就好比一个小朋友小时候叫朱小明,长大后大家都叫他老朱,甚至有时候都不记得他的真名。

夏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实是指太阳,表达了对太阳的崇拜,而并非用来特指一个具体的文明。所以,在商朝时期,夏朝人和商朝人并不以这个称呼相称。

那么,在商朝时期,夏朝人究竟叫什么呢?

考古专家们认为,应该叫做“邑”。古籍中记载,商的相国尹帮助商汤击败了西邑,其中“邑”有可能是夏朝人的自称,也是商朝人对他们沿用的称呼。

幸运的是,清华大学接收了一批战国楚简,即清华简。专家们在这些简牍中找到了对这一说法的佐证:

“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这段文字进一步支持了“邑”作为夏朝人的自称的观点。

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有些人认为,在当时,“邑”可能也是夏朝都城的叫法,而非特指一个朝代。

您对此又有何看法呢?这段历史,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说,或者还隐藏着更多未解之谜?

世界热文精选
播报全球新鲜及时的热点事件、各种新鲜动静!欢迎大家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