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建设现代化强市目标任务,坚持“留改拆”并举,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加大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力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商丘城市活力和品质。规划范围与商丘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保持一致,面积269.34平方千米。规划期限2024年—2035年,近期2024年—2027年,远期2028年—2035年。首先,“城市能级不足、区域影响力辐射力有待提升”,一是产业优势度不足,老城区闲置低品质产业空间较多,包括新型产业空间不足,高能级产业吸引力不强;老城区产业外溢,闲置空间品质环境较差;产城分离加剧,城市活力呈现时空迁徙特征。二是高能级消费中心欠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包括单中心态势明显,副中心发育不显著;消费市场外延不足,区域吸引力有待强化;消费层次差异化不足,高品质需求难以满足。三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活化创新不足,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挖掘不足,有资源无产业;文物本体保护不足,文物环境一体化保护有待加强;古城活化保护矛盾突出,古城品牌化运营有待提升;文化资源体系化不足,未能形成高效的产业互动。其次,“空间品质不佳、韧性可持续城市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城市风貌杂乱,缺乏统一协调的城市风貌设计,包括中心城区风貌多样,但整体协调性不足;工业园区风貌单一,现代化高品质园区设计不足。二是公共绿地分布不均,生态空间特色化品质化建设不足,包括公共绿地“南多北少”,功能单一且品质有待提升;城市绿道有绿化缺空间,慢行生活体验感不足;滨水景观缺乏特色,“城市秀带”有待进一步点亮。三是安全韧性有短板,城市防灾应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断头路问题较为突出,城市道路网系统有待优化;易涝积水问题依然严重,应急排水能力有待提升;城市消防及应急避难设施存在缺口。最后,“民生短板突出、宜居品质商丘建设有待强化”,一是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需求大,居住品质亟待提升,包括已改造老旧小区重基础轻品质,居民满意度有待提升;城中村基数庞大且环境品质较差,是城市发展的一大症结。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不均衡,部分设施存在缺口,包括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老城中心服务设施缺乏;设施层级结构不完善,社区级服务设施缺乏。本次规划确定“3+X”的更新资源。“3”指的是旧居住类、旧产业类和旧线状基础设施类。“X”指需要提升改造的历史建筑、老城区内的空闲地、市政府研究认为需要更新的其他情形。旧居住类包含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和其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居住类建筑。老旧小区一般是指建设时间在20年以上的小区;城中村一般是指位于建成区内生活环境较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均不完善的村庄;棚户区主要是指各类家属区、有单独院落的住宅,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均不完善。其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建筑是指经有资质专业检测单位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评定为C级、D级的建筑。旧产业类包括旧工业仓储、旧商业楼宇。旧工业仓储指土地绩效不高、产能落后、待转型或需腾退整治的工业及仓储用地。主要包含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产业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与规划定位不符、待转型或需腾退整治的产业用地等。旧商业楼宇指商业价值较低的旧批发市场、低端专业市场和马路市场等;经营不善或建筑质量不佳的老旧楼宇、传统商圈内商场用地等。旧线状基础设施类指存在问题的给水污水雨水管网、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电力线路、断头路等线状基础设施。“X”类包括保护不到位、环境条件较差或未利用的历史建筑;老城区内插花地、边角地、夹心地等零散空闲地;有一定更新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及非产业居住用地;经市政府研究认为需要更新的其他情形。更新方式分为4种,分别是保护传承、整治提升、改建完善和拆除重建。保护传承: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维护修缮,对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更新完善。更新改造不得改变建筑整体风貌、主体结构和重要饰面材料,不对建筑主体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等破坏原建筑风貌和结构的整治,主要针对历史文化遗址、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重要建筑区域。整治提升: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重要饰面材料、建筑整体风貌和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对建筑及所在区域的整体风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进行修缮、整治。允许对建筑本身进行美化和局部改造。改建完善:针对建筑质量较好、设施环境有待提升的老旧小区、老旧商业区、老旧厂区,在不拆除主体建筑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通过少量增加用地或建筑规模等方式提升、完善或改变建筑使用功能。拆除重建:在保护利用、整治提升、改建完善难以实现城市功能与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建筑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更新。承接国家战略,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枢纽经济先行区”定位,聚焦城市更新核心区域,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实施抓手,围绕“提能级、优环境、保民生”三大切入点,统筹布局、明确重点、高效推进,夯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建设现代化的美丽宜居幸福美好家园。一年起好步:全面梳理更新资源,形成更新资源“一张图、一张表”;总结已经完成的城市更新项目经验,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使其发挥城市更新统筹作用;完善城市更新配套政策,结合省内外先进经验,出台促进城市更新工作实施的土地、资金、运营等保障制度;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并完善入库流程及要求,规范城市更新项目推进流程。三年有突破:城市更新活动全面开展,城市更新紧迫区、重点项目更新成效显著;城市更新体系全面建立,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策划、开发、运营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清单,在全省城市更新工作中树立样板。期末见成效:城市更新全面见成效。城市结构更加完善、区域影响力明显提升,实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环境品质不断改善、城市容貌焕然一新,园林城市、生态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居民生活方便舒适、公共服务高效快捷,生活圈、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建设实现居民满意、社会和谐,极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更新紧迫区为本次更新规划重点区域,主要为“问题多、资源多”区域。在更新过程中需参照分类更新指引和更新单元要求,进行连片、滚动、渐进式的更新,保障更新单元内项目经济平衡。城市更新一般区主要指存在城市体检问题或有一定更新潜力和资源的地区。近期以解决具体城市问题、补充完善城市功能、消除城市和居民安全隐患、提升环境品质为主要任务。城市更新外围区指以城市新区开发为主,短期内更新强度和需求较弱地区,根据后期城市建设情况,可逐步将建设成熟的外围区纳入一般区。一是提能级,主要解决“城市能级不足、区域影响力辐射力有待提升”问题,包括三大策略:促进“三域支撑”,谋划圈层式城市更新布局;助力经济新高地,提能增效推动产业升级;深挖人文底蕴,彰显华夏承启之地魅力。二是优环境,主要解决“空间品质不佳、韧性可持续城市建设有待加强”问题,包括两大策略:促进蓝绿交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推进精细治理,巩固城市安全韧性格局。三是保民生,主要解决“民生短板突出、宜居品质商丘建设有待强化”问题,包括两大策略:优化人居环境,打造舒适美好宜居家园;倡导全龄共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落实并促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结构实现,结合城市更新分区及更新资源特征,形成“三圈层、两轴、两带、两心、多节点”的总体布局。三圈层:内圈层是城市更新紧迫区。中圈层是城市更新一般区。外圈层是城市更新外围区。两带:周商永运河的绿色文化体验带和包河的健康运动休闲带。两心:北部老城产业服务中心和南部归德古城文旅休闲中心。多节点:多个城市更新的重要节点,片区的服务中心、休闲运动中心等。内圈层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各片区发展为主要目标,强化提升道南道北产业服务中心和归德古城文旅休闲中心能级。其中,道南道北产业服务中心以产业低效用地提质、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市民综合服务完善为主。规划期末实现区域内工业用地全部迁出并完成“工改”;提升陇海铁路两侧景观风貌;完成区域内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综合整治,建成至少一个完整社区样板;实现十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归德古城文旅休闲中心以服务品质提升、文旅产品多元、客源市场扩大为目标。规划期内引进并建成星级酒店、创意文旅产业等项目,培育在全省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古城IP;实现区域内文保单位、文旅资源联动,丰富旅游产品;完成古城内外环境整治、交通重组、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工业腾退更新等。中圈层以促进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空间优化为主要目标。其中,神火大道主轴结合连霍高速新建出入口,进行商丘市观忆民俗博物馆、宋城公园、厚德公园、北海公园、“商”字节点、站前区域等节点提升改造;对沿线有条件的政府单位、企业等进行“拆墙透绿”;对沿线边角空间、低效用地、畸零地等进行“见缝插绿”,增补特色景观小品、休闲健身设施等。凯旋路以传承商丘城市发展脉络为主线,规划期末实现对街道两侧建筑、环境等空间的提质改造,精细化街道设计,增加新消费场景,打造商丘烟火街。周商永运河和包河两岸以生态安全为底线,全面提升河流及其两岸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综合品质。规划期末,实现对水体的保护与治理及河道自然生态功能的恢复,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文化、运动等于一体的亲水空间。同时,深入挖掘与整合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记忆,让两河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外圈层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商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丘睢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更新区域,对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工业用地及时退出。按照“条件成熟一个更新一个”的标准,对区域内环境品质较差、存在明显污染与设施老化的工业企业进行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安全生产、消防等水平,引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产业模式,促进其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对中心城区腾退搬迁至该区域的新入园入区企业和新进企业,严控产业准入标准。同时,高标准谋划园区建设要求,打造集生产、研发、办公、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全市低效用地整备和企业准入制度。建立亩均产值10万元以下企业、商业店铺入住率50%以下的商场或街区、出让后满两年未开发或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的国有土地及边角地等、其他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低效产业用地项目库。按照先紧后松、先易后难、先紧迫区后一般区的原则进行有序逐年更新。重点更新改造城市更新核心区、包河—蔡河—康林河—周商永运河两岸各500米范围内、凯旋路—神火大道—陇海铁路—宋城路—北海路两侧一个街区范围区域。推进优势资源活化及低效用地重塑。产业类更新方式主要为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并对部分老旧厂区、老旧市场进行拆除重建。重塑核心商圈魅力。将现状人流聚集度高、商业基础条件好的区域作为优先更新对象,“一圈一策”打造魅力商都特色商业圈层,实现从“吸引人”到“留住人”。促进点状商业圈层能级提升。主要针对万达、大商新玛特—正弘汇、吾悦广场等点状商圈及农贸市场进行品质升级改造,打造特色街区,发展“商业+文化”“商业+旅游”“商业+科技”等新消费场景,实现市场活力重塑、商圈人气集聚。现代商贸特色街道综合整治。对凯旋路、神火大道—归德南路进行街道空间提升改造,对沿线商业设施、商场、空闲地、公园绿地等进行改造,形成不同的街道气质。重点更新改造爱琴海购物公园—向阳路步行街—旺角步行街—沃尔玛区域、周商永运河—凯旋路区域、归德古城北门区域、商丘睢阳收费站入口区域。创新产业空间供给。鼓励中心城区闲置且特色风貌突出、具有改造潜力的旧厂房、零散工业用地的成片连片改造及空间整合,推进“工业上楼”“工改工”“工改高新”,经评估和专业设计后可尝试推进“工改居”“工改商”等,融入文旅、保税、科技创新等业态,推动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道南道北产业服务中心区塑造。对道南道北范围内老旧厂房等进行文化、商业功能转换,营造体现商丘传统生活特色、凝聚老商丘记忆的文化都市风貌。重点更新改造建设路—新建北路西南、平原中路—陇海路、港汇万达广场周边、民主东路包河西北区域。古风雅韵城市形象区打造。对归德古城、连霍高速商丘收费站至平原南路—北海西路、周商永运河周边区域进行风貌改造,对范围内低效工业、低品质厂区等进行入区入园和适当外迁,重组历史文化与产业用地业态,打造文化创意、文化宣传、文化活动展演体验、户外休闲体验等以历史为底蕴、以产业为基石的城市文脉形象展示区。重点更新改造平原南路—周永运河西南区域。现代都市形象风貌区更新。对万达至商丘新区南收费站区域的北海东路及木兰大道沿线进行“工改”,整治更新沿街产业厂房,对闲置荒废和破旧工业厂房进行整体结构性改造和功能置换,结合日月湖高端商务、万达现代商贸、商丘南站交通枢纽等高能级资源,打造展示现代化商丘的品质城市片区。重点更新改造商丘南站东侧区域、包河至京九铁路区域、北海东路—睢阳南路区域。打造夜经济活力街区。依托城市中的大中型商业体,进行提档升级,实现错位经营,形成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商业生态圈。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举办富有地方夜间文化传统特色的主题节庆活动,开展城市特色商业区夜间灯光亮化活动,围绕夜购、夜宵、夜动、夜娱、夜品等主题,引入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和文化娱乐业态,塑造街区品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扶持有创意、差异化、文化内涵丰富、高质量的文创产品,让文创产品成为街区的“特产”和伴手礼。引导规范有序经营,重视夜间商业区域环境卫生治理和马路市场规范化,保活力的同时保障交通畅通、停车有序、环境整洁、市容美观。打造商都魅力特色夜经济试验区。以商都文化为底蕴,以周商永运河为载体,激活一河两岸商都主题夜经济。以长江西路、神火大道、宜兴西路、华夏路围合区域为夜经济活化试验区,借助帝和广场、帝壹茂、运河水上公园等,打造商都夜游、美食休闲街区、滨水文化体验等特色功能,塑造运河城区段一河两岸夜间经济活力带。引爆华夏之源古城夜游特色品牌。做强“殷商之源”的文化名片,升级归德古城、火神台、宋国故城等文化遗址集中、风貌特色突出区域的文旅、休闲产业,增加文化设施、引入和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娱体验空间、举办特色文化传承活动。打通片区夜游线路通道,开通夜景泛舟、传统文化灯光秀、音乐演艺、夜景主题公交等。建立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构建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基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纳入强制性内容,将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划入历史文化保护线。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开放。以文化优先、大众消费为导向,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点,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重点文保单位应坚持“能开则开、应开尽开”原则,持续扩大开放程度。注重发挥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不断丰富展示利用手段,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发挥文物社会功能。多手段多渠道提升活化利用水平。强调公众参与,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居游共生”、全民共享模式。提升文化遗产价值活化的创新力度,在保持原真性基础上,深入挖掘特色化衍生产品与服务,打造文化品牌。开发高品质文创,扩大影响力,鼓励历史文化资源的二次创作。推进科技赋能,用“大数据+”、多模态AI等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水平,利用VR、AR等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构建多区域多节点文化区。以文化资源点为基础,突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塑造古城文化区、近现代历史文化区、传统生活文化区、宗庙文化区等四大文化片区。坚持渐进式更新重塑古城文旅空间。归德古城及历史文化街区内,采用长期渐进的小规模“有机更新”方式,避免大规模拆建,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对古城及街区进行整治。优化古城的人居环境,完善古城内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重点进行中山大街以西区域原住居民的居住空间和服务设施更新改造,回迁部分居民、增加民宿产业等,提升古城内西片区产业活力和业态丰富度。提供便捷的游客服务设施,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和舒适的住宿旅游服务设施等。近期,着力中山大街活力特色塑造。通过老字号回迁、地域美食和传统茶馆增设等措施,引进商丘甚至河南特色民俗小商铺,重塑中山大街的传统商业形象。扩大古城文旅空间边界,将古城周边区域纳入古城一体化开发,由点带面,打通古城和周边区域的联动。近期,着重开展古城南北大门外区域的更新改造,打造园林式酒店、文化展演剧场等衍生旅游产品。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和有影响力的古城IP。提升古城市场化运营能力,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发拓展新项目。挖掘归德古城的特色文化,通过IP赋能品牌故事,推动古城从传统的点式历史古迹旅游向链式或集群式的IP品牌旅游、文创旅游和特色商旅转变。打造丰富多彩的IP活动。打造立体化古城特色活动结构,拉动古城人气,创造新的“网红”现象,营造智能化、科技感古城体验。强化重点排污源头整治。重点抓好源头污染管控。建立全市排污企业管控名单和标准,城市建成区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应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结合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污水治理能力,并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改造。筑牢河湖水系安全底线。对河湖水系岸线空间进行提升改造,规划期末,包河、古宋河、东沙河、周商永运河的商丘市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打造生态岸线。疏通瘀滞河道,对影响河道排洪泄洪的违建设施、建构筑物、杂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清理,严厉打击破坏防洪堤、影响河道防洪安全的违法行为。提升滨水生态廊道品质。强化沿河湖园林绿化建设,营造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依托周商永运河、包河、东沙河、古宋河、康林河、忠民河、万堤河、蔡河、日月河、丰民河、响河,形成城市滨水廊道体系。近期,重点升级包河、周商永运河、蔡河两岸滨水空间,构建健康运动休闲带、周商永运河文化休闲体验带,建设休闲设施,加强河岸绿化,融入商丘文化提升沿线景观多样性。构建两级通风廊道系统。规划期末形成沿陇海铁路、京九铁路的2条宽度2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4条沿周商永运河、忠民河、日月河、包河的宽度10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打造绿色林荫路。加强城市绿道与交通型道路、滨水绿道空间的衔接,促进公共通道开放使用,建立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近期,重点依托民主路、文化路、长江路、南京路、凯旋路、神火大道、归德路和中州大道,完善非机动车通行环境,加密公交站点周边慢行网络,打造微枢纽。打通城市绿道与包河、周商永运河滨水空间的衔接,植入骑行、步行道和24小时智能健身馆等休闲健身设施,毗河绿道分段设置驿站,打造商丘市“绿荫城”的特色名片。推进铁路沿线环境品质提升。重点关注京九铁路、陇海铁路沿线生态景观效果,以铁路沿线为轴,整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现代服务、医药健康、居住休闲、园林生态等功能,重塑中心城区功能,按照“绿带+绿地”的思路,通过造林增绿、拆墙透绿、拆违还绿等途径,在铁路沿线形成动感、连续的绿色廊道。有效落实绿线控制要求增补特色绿地。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绿线控制指标,构建水系、绿道、广场等多层次生态空间体系,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系统。重点更新改造道南道北区域、商丘师范学院区域和周商永运河两侧。改造低效空间补足城市公园短板。对环境品质差、污染严重的城市角落型空间、用地退界空间、高架桥下空间等遗忘之地的“负空间”进行整治提升,打造城市文化展示窗、小微公园、休闲健身场所等。推进垂直绿化提升城市绿化率。利用藤本植物、攀缘植物、盆花等沿建筑物或构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等,形成城市立体垂直绿化景观带,拓展城市绿化空间。老城区通过创新应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提高城市绿量,建设城市森林。打通断头路,提升路面质量。以畅通交通微循环、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为目标,提高次干路和支路网密度,保障城市核心区、居住聚集区生命救灾“最后一公里”畅通。修补破损路面,提升道路通行品质,到2035年,实现“平整、畅通、安全、舒适”的市政道路建设。重塑城市路网格局,增强道路设施供给。整治道路空间,重新分配道路路权。开展道路空间集中整治行动,对交通拥堵路段、行人需求量大路段进行分类治理,按照交通型、生活型街道进行道路断面再划分,满足不同街道空间通行需求;增加交通设施,保障交通服务能力。结合老旧小区更新、公园绿地改造、桥下空间整治等,打造涵盖地下、地面、地上的立体多元停车场库,推行公共建筑停车场站分时段共享等。鼓励市场资本和物业居民共同参与,加密居住小区集中区域新能源充电设施。近期,利用空闲地增加公共停车用地。同时,实践周末节假日开放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等停车位;鼓励办公、商业建筑配建10%的公共停车位。适度扩容增加市政设施供给。对老城区基础设施容量、质量、安全性等进行调查评估,进行管网、门站等的适度扩容、增建、提质。提升老旧小区、城中村市政集中供水、供暖、供燃气管网覆盖率及供电负荷能力,对新建、增建市政设施进行容量预测,并适度超前,建设能够满足一定年限发展期需求的管网系统。提高市政设施的建设质量,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逐步对老城区市政管网进行更新迭代。近期,重点完善供水管网改造、老城区供水能力和水质提升,尽快完善城中村片区和棚户区片区排水管网系统,加强对其他存在隐患的供水管网检测,适时对超期服役老旧管网和存在安全隐患的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推进背街小巷、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内部电力线路入地和老旧线路改造、弱电强化线路入地、5G通信基站建设、市政道路照明改造等。加强超期服役燃气管网和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管网检测,加快老城区未通燃气区域的燃气管网建设。积极增加热源,增加供热区域。更新改造老旧热力管网,完善老城区热力管网,规划期末实现主要居住区供热全覆盖。持续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及时组织疏通掏挖淤积堵塞的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整治疏浚具有排涝功能的城市河道,确保排水畅通;对泵站、闸门、拍门等设施设备组织开展维护检修,保证安全正常运行;对移动泵车、应急装备等进行检查保养,确保处于能随时启用的“热备”状态;补齐修复缺失、破损的井盖,落实防坠落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明确城市易涝积水点整治计划。全面排查易涝积水风险,及时更新易涝点台账,制定“一点一策”方案,细化治理任务,消除风险隐患,提升城市排水能力,确保城市运行安全。近期,重点对神火大道应天路片区、凯旋路与南京路交叉口附近、胜利路京九铁路涵洞、归德路文化路交叉口、方域路中水河片区等积水点进行改造。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保障安全底线,结合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分级、分区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救灾救援通道、救灾减灾设施等,提升城市生命线多源保障能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打通城市应急安全保障“最初一公里”、完善消防救援力量布局。打造完善的避难场所体系。对现状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的避难场所,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造,进行设施的更新换代、功能的优化调整以及环境的整治提升等。强化老城区和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中的安全避难设施建设。到2025年,商丘市中心城区建成不少于1处固定避难场所。规划期末,建成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固定避难场所体系,实现全市紧急避难场所500米全覆盖,人均有效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推进避难场所平灾结合利用。针对避难场所服务盲区,结合公园绿地、空闲地、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建筑、社区服务中心和广场等公共场所,改建平急两用应急避难场所,对积极建设社区公共绿地的开发行为进行政策性补偿。形成畅通的应急避难通道。依托贯穿全域的高速公路网络搭建疏散通道体系,控制防灾道路断面。中心城区以连霍高速、商南高速、济广高速作为救灾干道,以城市快速通道和快速路作为疏散主干道,构建分级疏散救援通道体系,严格控制建筑退线以保障道路有效宽度。完善消防设施体系及实现消防设施全覆盖。提升消防站及小型普通消防站覆盖率,确保消防救援力量接报警后消防车能在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重新评估并优化消防站布局,实现全市所有区域消防站5分钟全覆盖;规划并维护消防通道,确保畅通无阻;增设或改造消防水池、消火栓、消防水鹤等基础设施,提升水源保障能力。多方参与、滚动式推进居住空间持续更新改善。老旧小区更新聚焦建筑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陈旧缺失、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脏乱差、老年及无障碍设施短缺、消防及智慧监控不达标等问题,逐步探索“政府+物业”“政府+居民”“政府+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模式,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考虑小区实际需求基础上,按照先基础、后完善、再提升的原则,逐年滚动式进行老旧小区提质升级改造,做到“危房拆除、老房改造、环境重塑”,实现“道路平、排水通、功能全、路灯亮、环境美”。城中村结合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需求等,优先将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卡脖子”区域、集中连片区域、危旧住房影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区域等纳入城市更新紧迫区。城市更新紧迫区采取拆迁安置方式,将集中连片城中村整合腾退,消除房建安全隐患,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城市更新一般区和外围暂缓拆迁城中村采取整治提升方式,采用“政府+村委”的模式进行“城中村”到“城中景”的治理改造,拆除违建、提升风貌、增加公共设施、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美化绿化景观,打造幸福“城里村”。明确更新规模压实更新目标任务。居住空间更新需审慎开展拆除重建,除以下情况外,以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为主要更新方式:建筑构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鉴定为C、D级的危旧住房;已经列为拆除计划且改造方向是居住的;位于城市重要节点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位于老城区内零散的工业仓储等其他用地且建筑质量较差。再现老商丘传统生活场景。以青年路以北、人民公园以西、建设东路以南、新建北路以东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区域为主,整治内部环境,提高居住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条件;拆除违章和危旧建筑,打造邻里空间,增加邻里互动。增加归德古城烟火气息。古城内居住建筑,在保护现有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植入非遗文化宣传、打造轻旅游民宿、出租院落(中长期度假)。整治街区内道路环境,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完善停车设施、分类引导交通通行等。增加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旅游和公共服务能力。整治古城周边居住区风貌。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控制建筑的风格、色彩、高度等,通过建筑高度控制形成漂亮的天际线,通过空间控制突出古城的城市标志和节点。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理念,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打造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空间环境,打造整洁宜人的居住环境。实践土地的活化利用策略。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评估与精心设计,鼓励临时用地、特许经营、过渡期运营等方式,将闲置用地转化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建设户外运动场、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全面建设儿童友好设施。确保儿童在城市中的各项需求得到优先考虑与保障。重点从公共服务设施,街道空间和公园绿地三类空间提高儿童使用的舒适性,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引导性。补足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更新改造文化设施用地,包括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更新改造高等教育设施5处,主要位于科教园区。更新改造体育设施用地3处。同时,建议结合闲置产业用房增加室内体育运动场地。推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综合考虑行政边界、服务需求、人口容量等,按照先完善、后提升的原则进行“一刻钟”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老城区可借助闲置的地下空间、居民住宅、物业用房、老旧产业用房改造等进行配建。新城区结合小区规划,在详细规划、建设等阶段进行同步配建。适应老龄化趋势打造康养社区模板。以中州南路和长江东路交叉口为试点区,紧密结合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理念,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如无障碍设计、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适老化住宅改造等。同时,高度重视软件服务的优化,如引入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开设老年大学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定期的社区活动,建立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快速联动机制。高品质打造宜居完整社区示范区。商丘火车站西南区域,通过改变建筑功能、利用现状空闲地、拆除违章建筑等方式,增加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公共活动空间、体育设施用地等;开展市政管网改造以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增加物业管理用房、社区服务中心等,加强居住区的管理,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精细化打造全民休闲健身示范区。以南京路以北、长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和中州路以西为重点区域。通过产业用房改建完善和闲置用地活化利用,增加片区的文化设施和室内体育设施。整合现有的公共资源,增设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小型剧院、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同时,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室内体育设施,包括健身房、游泳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健康风尚。更新开发强度及空间管控主要分为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两大类,其中核心区域主要针对本规划城市更新布局的“内圈层”和“中圈层”,外围区域指本规划城市更新布局的“外圈层”。核心区域内古城及周边区域以疏解城市人口、增补公共服务、严控更新规模为主。控制容积率,逐步向外疏解人口,更新与古城保护、传统风貌塑造不适配功能。腾退用地优先用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落地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推广用地兼容、用地混合、容积率奖励等方式。其中道南道北老城区及“中圈层”,在不突破原有控制密度强度前提下,更新片区拆建比不应大于2;教育、医疗等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可适当提高容积率以增加配套;绿地、公园等可兼容一定比例的商业、公共服务功能以提升区域品质;神火大道、归德南路、凯旋路沿线严格控制建筑退线和贴线率,营造良好街道氛围;城市更新改造后更新片区道路密度、绿地率等均不低于现状水平。外围区域以承接核心区域功能疏解、人口疏散为主,支撑城市结构迭代更新。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规定要求,原则上区域内拆建比不得超过2,容积率和开发强度执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可对城市更新过程中提供公益性社会公共空间、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绿地等的项目进行容积率奖励。分片区风貌指引。突出“商城之源特色魅力、现代品质美好之城”风貌,城市更新各片区形成六大类风貌区,新建或城市更新项目要与周边区域现有城市风貌相协调。线性风貌廊道控制。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9条景观廊道、2条视线通廊、11条滨水廊道”。九条景观廊道:对神火大道、南京路、华商大道、黄河路、商都大道、梁园大道六条城市景观轴线和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和济广高速三条城市生态走廊进行控制。两条视线通廊:重点控制古城文化中心至商丘站商贸中心,及古城文化中心至日月湖商务中心两条城市视线通廊。避免城市新区的高层建设对古城轴线的影响,各城门沿关厢大街向外眺望的视廊中不应出现高层建筑,对历史城区及周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协调古城整体风貌。十一条滨水廊道:围绕生态宜居、郊野休憩、商务金融、魅力都市、商贸休闲、产城融合六大主题,重点加强对古宋河、周商永运河、包河、东沙河的控制,加强生态治理、营造宜人景观,提升滨水开敞空间的可见性、亲水性以及连续性。社会经济原则:从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出发,重视以城市更新实现功能提升、产业升级、空间整合、设施改善、环境美化。成片连片原则:综合考虑道路、河流等要素及产权边界等因素,保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整。衔接规划原则:落实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划分要求进行细化。共享共赢原则:明晰产权,保障权益,充分尊重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项目优先原则:对更新紧迫区域实施条件成熟的更新资源,划分更新单元、包装项目包,指导项目实施。针对城市更新紧迫区,共划定更新单元13个,主要包括产业型、商业型、文旅型、生活型、产城融合型五大类。产业服务中心区提档升级行动。以道南道北产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实现区域的城市功能、产业能级提升,环境品质、人居空间宜居美好,重点实施老旧工业厂房提档升级工程、低端市场疏解提质改造工程、创新活力社区和全龄友好社区改造工程。华夏承启之地品牌塑造行动。打响“殷商之源·大美商丘”城市品牌,完善古城文化区、近现代历史文化区、宗庙文化区文化场所营造、特色文旅品牌培育等,重点实施古城历史文化片区魅力重塑工程、朱台遗址主题文化公园提升工程和老君台一河两岸文化区提升工程。园林城市绿化靓化行动。擦亮“豫东明珠”园林城市名片,提升河湖水系、公园绿地、城市绿道、小微空间特色化、市民化、品质化,重点实施商都公园“多彩商丘”提质工程、小微公共空间营造提质工程、T字河道一河两岸绿化提升工程。韧性城市安全提质行动。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生命线系统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城市生命线系统提示工程和城市易涝积水点集中整治工程。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一刻钟生活圈”建设。重点实施美好人居满意度提升工程、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更新治理工程和“一刻钟生活圈”全覆盖工程。明确城市更新部门职责,协调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城市管理等多部门职权,建立跨部门、跨区的多方协调参与制度,形成职能清晰、分工明确、权责一致的联合工作机制。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牵头协调制定城市更新用地等保障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牵头负责城市更新项目策划、落地实施等,财政部门牵头负责出台相应的资金保障政策等。此外,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统一思想和认识,切实承担好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监督管理责任,重点优化方案联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审批及实施进程。严格落实已出台的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经验总结,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形成城市更新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制订针对不同的城市更新工作对象和城市更新工作内容的城市更新政策,出台相关的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城市更新管理条例和城市更新工作实施细则等城市更新规范,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稳步进行。保障公共利益设施更新的土地供给。优先保障落实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公共绿地等公益性设施;同时应将城市更新中确定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时反馈到相对应的控规中,确保改造范围内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其它城市公共利益项目建设的用地与控规保持一致。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城市更新以拆除重建和改建、扩建方式实施的,可以按照相应土地用途和利用情况,依法重新设定土地使用期限。对变更土地用途和开发强度的,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牵头,进一步研究明确用途转换和兼容使用的正负面清单、比例管控等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尝试推行“临时用地先行”的城市更新方式,以临时用地加快城市更新项目落地,更新期满前根据更新效益及时完善相关用地调整手续。保障产权人利益、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择优扶持、洽谈收购、产业招商、土地置换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中来。加强城市更新项目与更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开展全市存量资源基础数据普查工作,完善城市更新资源与项目基础数据管理机制,将城市更新资源的动态调整和城市更新项目的计划、规划、申报、审批、实施、监管纳入一体化信息管理。基于本规划更新项目基础数据库,由住房和城乡部门组织建立公开、透明、制度化的动态调整完善机制,完善城市更新项目入库标准流程,加强对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管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定期对城市更新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与反馈,对不符合城市更新政策或经济社会效益较差的项目及时叫停,对优势项目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筹措支持,加快项目落地。适时对城市更新规划进行动态评估,当评估发现现有规划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存在明显缺陷或面临重大挑战时,应及时启动修编程序,合理修正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指标体系的分阶段安排。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渠道,对评估及修编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鼓励市民、专家、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规划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来 源:商丘市人民政府网
编 辑:张书豪
审 核:杨 宁
监 制:李瑾瑜
总监制:郭文剑 宋圣英
微信合作:13598381996 微信:sqxiao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