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丨清华大学-经济学

文摘   2025-01-24 21:33   广东  

本文收集了3篇近年清华大学经济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在写论文的你有所启发!



题目

新新经济地理和资本流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内容


摘要

一直以来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都在稳定增强,同时也兴起了“新”新经济地理研究对多地区间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甚至技术市场的联系进行量化分析。但近三十年中,全球资本市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框架对多地区间资本流动做出解释以及量化估计。本文在多地区模型中加入跨期与跨地区双向资本流动,填补了新新经济地理模型缺乏多国资本流动研究的空白。在模型中我们证明了双边资本流动量与流入地的存款利率正相关、与资本流动摩擦负相关。即使个人每一笔投资获得的回报可能有波动,但在均衡中个人会通过在各地区资本分配份额的调整使得平均从各地区获得的资本回报平价,稳态时资本流动摩擦的存在允许各地存贷款利率相异。同时本文给出了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收敛路径存在与唯一的条件。本模型在一般参数假设下有唯一的收敛路径。然后本文研究了模型在量化层面的表现,重新回顾了两个问题:贸易开放对福利的提升以及动态模型相对静态模型的额外福利所得。本文证明了在加入跨境资本流动后,除了自产自销的贸易份额之外,资本流出份额以及相对工作人数比也成为了衡量贸易开放福利提升的重要指标,修正了对贸易、移民及技术相关政策的量化评估。在随后的数值模拟中,我们发现有资本流动的模型在过渡路径上的确会产生额外的动态效用所得,但其规模非常有限。同时本文整合清理了2001年至2012年42个主要国家两两之间的双边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存量数据,并提出了对双边资本流动摩擦的结构性估计方程。结合其他基本数据,我们测算了该时间段内样本国家两两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资本流动摩擦。结构性估计的结果说明,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效率最高,进口壁垒最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效率在逐年提高,同时主要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在逐年下降,进口壁垒却在逐年上升。不出意料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相对基准利率较高,资本流入壁垒在下降;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对基准利率较低,同时资本流入壁垒在上升。欧元区国家互相之间资本流动的摩擦小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摩擦。

关键词多地区一般均衡模型;资本流动;产品流动;劳动力流动


     



题目

非对称交易成本对于上证50ETF期权市场的影响

论文内容


摘要

本文从上证50ETF期权市场定价相对于经典的欧式期权平价关系的偏离现象出发,分析了这种偏离产生背后的“显性”交易成本与“隐性”交易成本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这种偏离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上对于“卖空”交易的限制性政策阻碍了套利交易者的交易,这种政策限制带来的卖空困难可以被等价为一种交易成本。进一步的,本文在Leland(1985)给出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对称交易成本环境下的期权定价模型。模型采用了比例交易成本假设,区分了买入成本、一般“卖出”成本与“卖空”成本三类不同的交易成本系数。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的期权合约的合理定价范围相当于是在完美市场条件下的期权定价两侧的一个范围,该范围的宽度与交易成本的大小正相关。当市场上的“卖空”交易成本高于一般的“卖出”交易成本时,看涨与看跌期权的定价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偏离,看跌期权价值更容易被高估而看涨期权价值则容易被低估,这也就解释了市场系统性地偏离欧式期权平价关系的现象。与此同时,本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度量“卖空”交易成本大小的方法,研究表明上证50ETF期权市场的卖空成本在2016年达到最高,大概为“卖出”交易成本的4.3~7.6倍,而2018年这个倍数达到最低仅为1.1倍左右,相应的各个年度上的看涨与看跌期权的定价偏离程度也验证了上述发现。随后,我们通过实证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计算的方法分析了非对称交易成本环境下期权市场的对冲效率,相关结果表明非对称交易成本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单个期权合约对冲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分析了基于上证50ETF期权交易数据构建的市场波动率指数在市场未来波动率预测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波动率指数及其经过成本调整后的指数相比于传统的历史波动率移动平均法、GARCH模型等波动率预测方法具有更加准确的预测效果。主要创新点:本文围绕金融市场的非对称交易成本因素,考察了多种类型的“显性”交易成本与“隐性”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了对于卖空交易成本的度量方式,并探索了在非对称交易成本环境下,期权市场相对于完美市场在合约定价、期权风险管理职能、期权市场波动率信息发现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卖空限制;非对称交易成本;定价误差;对冲效率



题目

有关网络平台竞争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信誉机制的研究

论文内容


摘要

在最近二十多年,互联网经济经历了异常高速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多数是平台型企业,互联网加平台的特征,使得这类企业的策略行为与传统企业有明显差异。那么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和策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呢?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研究了这个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对外和对内两条途径增加盈利:对外,当面临其他互联网平台竞争时,通过选择更优的策略维持甚至扩大自身盈利;对内,则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来增加盈利。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平台企业具有两大独有特征:网络外部性和用户交互性。网络外部性是指用户从平台上得到的效用会随着平台上其他用户数量的增多而提高;用户交互性是指平台的用户之间会发生交互,而平台为这种交互提供机制。因此,在分析互联网平台的对外对内策略时,需要考虑这两个特征。为分析对外竞争策略,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阶段竞争模型。在模型中,先进入市场的网络平台(以下简称先进入平台)与后进入的开放网络平台(以下简称开放平台)之间相互竞争:第一阶段,先进入平台独自进入市场,率先获得用户;第二阶段,开放平台进入市场并提供免费的产品与先进入平台竞争,先进入平台需要从相对封闭的高价策略和相对开放的低价策略中做出选择来与开放平台竞争。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网络外部性较大时,其带给先进入平台的优势将大于转换成本带来的优势,这时先进入平台将采取相对开放的低价策略,通过获取更多用户的方式来与开放平台竞争。在对内机制方面,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电子商务平台信誉机制失效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以买家打分产生的好评率为基础构建的信誉机制存在漏洞,即当差评是由于买家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而给出时,信誉机制可能失效;本文还利用淘宝网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信誉得分低的买家更容易给卖家打低分,如果我们认为信誉得分低的买家更有可能是缺乏经验、无法形成合理预期的买家,那么实证结果就证实了漏洞的存在。这些研究成果为改进电子商务平台信誉机制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网络外部性及信誉机制与互联网平台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帮助互联网平台企业选择对外竞争策略,改进对内交互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网络外部性;先发优势;预期;信誉机制

          






学术发表评荐
整理分享全网优质科研数据、期刊资讯、论文资源!记录学习心得、总结论文经验,请添加小助手:FWXNS001 进群一起学习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