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时》,我看完了。
演得表面,编得肤浅,以及,影视圈能不能不要再消费张桂梅校长了?!
外化的宋佳,甚至比不过海清。
先聊演员吧,我不否认,宋佳是个有演技的演员,即便在类似《小舍得》这种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剧里,她也能玩出花来。
但,她与生俱来的都市气质不贴合张校长,就算她将脸蛋刻意涂黑,面颊上画出许多痕迹,她也一点都不像张校长。说得更直白点,她没有那种扎根于山区,再从山区里长出来的味道。
在这样味道的指引下,她或许也对自身有了许多不信任。于是,她便借助模仿去捕捉张校长的一举一动,无奈终归宛宛类卿,这个张校长变成了个形似而神不似的空壳,失去了支撑起这个人物更内在的精神表达。
就拿这段全网营销,在得知全员上线后张校长在街头喜极而泣一幕来说吧。那一刻,宋佳的确重现了许多张校长的标志动作,可当这些动作太准确时,倒显得不准确了。换句话说,一个太像张校长的人物,反倒“不是”张校长了。
往更细节处剖析,宋佳的眼神里只有对表情的控制、对动作的复制,却独独少了这个人物更内在的精神力量,即,这时的张校长为什么开心?是因实现自我理想的雀跃吗?还是因学生们所突破的欣慰?再或因其它?这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愫,在宋佳明亮的眼神里都没有,这里的她,只是单纯地传达着一种喜极而泣的情绪,为演而演,这一幕的张校长仿佛是“空”的,她也不懂为什么,看似很开心,却又不是属于张校长应有的开心。
她在回想,她在用力
若用她与海清各自塑造的张校长作对比,抛开种种,宋佳的模仿是远不及海清的演绎的。
虽然,《我本是高山》剧情瞎搞八搞,乃至有污蔑张校长的嫌疑,但海清所塑造的假的张校长是足够可信的,是站在她的角度所能理解并由心而发构建的一个依靠爱情无私奉献所有的落地形象,即便这已完全背离;但当这个实体上的爱情换成了虚拟的某种精神,宋佳就理解不了,也不怪她理解不了,如果她能理解,这个世界或许就不会有且仅有一个张校长了。
过短的篇幅,蜻蜓点水不明白。
或许电影被骂得太狠,所以费振翔团队不得不依据事实去填补一些看似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情节,最终塑造出了这23集。但很显然,这23集讲不清楚华坪女高的故事,呈现出的只有表面上看到的隔靴搔痒的一幕幕。
一方面,篇幅有限,他不得不美化了人性,把建校之初的实际问题编简单了。
让张校长指引多位女老师进山招揽学生,让她在酒局上拼命拉赞助,都只是编剧笔下最落地的困难,故而浅写辄止、没有深挖。
可是,真实的张校长会这么做吗?她会预见不到独自招生的女老师会被拐卖到山里,不叮嘱她们成群结队或每组标配一个男老师吗?她会感知不了官员们的层层剥削,最终到手的善款所剩无几,拉赞助之路难上千百倍甚至乞讨,像剧里送送锦旗、喝喝酒就来钱这么简单吗?
编剧用插科打诨的方式塞给了她100个学生、860万,却也完全忽略了张校长极有可能面对过的、反抗过的,也可能投降过的真实处境,这是张校长形象塑造上的缺失,亦是内容深度上的缺失。
看到的处境(这段演得有点市侩)
另一方面,篇幅有限,他不得不弱化了现实,把实现理想的更大困难写片面了。
本应着重笔墨攻克的学生升学难题,变成了一大段谷雨辍学的故事堆砌,外加让女孩们写写志愿、唱唱红歌……用几个可能只起到辅助作用的洒狗血举动,去掩盖那些山区女孩从小失去教育的实际困难。
回归现实,张校长肯定做得更多,也有更多故事可以写,但编剧却只挑几个看得到的去刻画,将张校长日积月累的努力架于言语,又何尝不是对她艰苦卓绝付出的一种抹杀呢?再者,若像电视剧里一样,这群山里的孩子连孤注一掷的勇气都调不动,仅凭喊几句口号便轻松成功,那华坪女高还是华坪女高吗?张老师还能成为张校长吗?
尴尬的煽情
莫名的口号
综上,再次对比,在我看来,《山花烂漫时》和《我本是高山》都没歌颂好张校长,但究竟是违背初心的抹黑更让人愤怒,还是浮于表面的表述更令人心寒呢?不好说,就这。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胡遄飞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