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院士逝世 中国地铁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百科   2024-12-23 16:49   辽宁  

--- Tips:提升行业认知,及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轨道交通,通向美好生活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消息,中国地铁事业开拓者之一,施仲衡院士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施仲衡,地铁专家,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原《地铁与轻轨》)杂志创刊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1930年11月生于江苏苏州,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同年11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被选派赴苏联攻读地铁专业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1965年调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科研所任所长,1983年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2000年任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荣获“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称号。

施仲衡院士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地铁院士”。他参与了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规划论证、测试实验和建设管理;他是新中国第一个留苏学地铁专业的人,创造了中国地铁的多个“第一”;开创了地铁浅埋加防护理论体系;主持研发了我国首台盾构机大装备;编撰了我国首部地铁设计规范和专著;主编并修编了中国第一本地铁国家设计标准《地铁设计规范》,主编中国第一本《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专著,对中国地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提出了“先批规划后批项目”等国家政策建议,为地铁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信号、车辆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主持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地近百个重大地铁项目论证,引领了地铁科技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地铁领域高层次人才。


为方便广大读者更深入了解施院士,附上北京晚报2018年一篇报道:


《北京地铁1号线技术负责人88岁施仲衡 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专注的事情”

“这一辈子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地铁连接城市的千家万户,为大家带来便利,为城市带来活力。”

这位与地铁打了大半个世纪交道的老人,见证了首都地铁从“单”到“多”,走向四通八达。当年北京修建我国第一条地铁——1号线,他就是前期试验段的技术负责人。

当年正是他的据理力争,改变了这条地铁的修建方案,提出深埋改浅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也换来了我们如今乘坐的舒适、便捷、安全。后来北京地铁越来越多,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老爷子由衷的高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总是会去那些新开通的地铁走一走,看一看,1号线、2号线、4号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说:“这一辈子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地铁连接城市的千家万户,为大家带来便利,为城市带来活力。”

从小生活成长在长江边的施仲衡为何选择与铁路结缘呢?他笑着说,这是受到了舅舅陈昌言的鼓励。陈昌言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后来担任南京长江大桥的总工程师。

“中学毕业时舅舅对我说,你去学‘铁路’吧。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未来火车一定会跑遍华夏大地,学‘铁路’大有作为。”

施仲衡说,学铁路,当时全国最好的学校就是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0年9月,他就背着行李,北上求学。1954年,已经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学校决定发展隧道与地下铁道学科,在桥隧系成立了隧道与地下铁道教研室,留校任教的施仲衡参与了该学科的组建,从此与轨道交通结下不解之缘。他说,如今60多年过去,回忆起来,自己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热血沸腾,对未来无限憧憬。

2004年4月,74岁的施仲衡考察日本福冈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系统。摄:程功

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

一般人到了花甲之年,就可以告别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了。可对于施仲衡来说,60岁之后,他反而更加忙碌了。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迎来了地铁的高速发展期,投入地铁建设的他创造了中国地铁的多个“第一”。

1993年,他带领技术人员主持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国际招投标项目——广州地铁1号线,并在国内首创了地铁工程设计监理制度。“这些年来,父亲总是往外地跑,我们担心他身体受不了,老爷子总是说,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施仲衡的女儿说。

进入新世纪,到了古稀、耄耋之年的施仲衡带领团队开始攻坚轨道信号等地铁自动化运营技术。他告诉记者,现在城市里地铁越来越多,只有实现自动化,才能实现轨道交通网络高效运行,“这种核心技术,我们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顾问,他多次参加技术研讨,为我国自主研发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2010年,拥有百分百“中国血统”的CBTC轨道信号系统在北京地铁亦庄线上试运营。这标志着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依靠纯进口技术的历史正式结束,每公里建设费用也相比过去大大下降。

去年底,北京地铁燕房线的开通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实现了“无人驾驶”。施仲衡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了燕房线的技术研发应用。

88岁高龄 依然会经常到学校

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施仲衡反复对记者说,安全是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头等要素。如何确保安全,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一定要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和技术素质。职业生涯至今,带好每一位学生,一直是施仲衡孜孜不断的追求。

1959年,他从苏联学成归来,回到唐山铁道学院任教,兼任地铁教研室副主任,6年后当他调到北京地铁工程局时,已经亲手培养了三百多名学生,不少人已经成为后来国家铁路建设事业的骨干,如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等。2000年来到北京交通大学以后,施仲衡以70岁高龄出任学校教授、博导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期间,先后培养了30多名博士、博士后研究生,现都已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栋梁之材。

素材来源:综合自城轨协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馆、北京晚报公开资料等

·谢谢你的深入阅读,转发分享点在看是最大的鼓励·

轨道世界
轨道行业全产业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聚焦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全方位解读,一手讯息、政策、商机、技术,专业的价值信息传递,为行业精英提供决策参考。 关注高铁/普铁/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城际/磁浮/有轨电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