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

文摘   2025-01-24 11:31   新疆  



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这天

有“推磨做豆腐”的说法

盼了一年的春节大餐

为何偏偏要吃豆腐?🤔

习俗起源

传说,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欢欢喜喜地踏上了去往天庭的路,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心系凡间,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凡视察。百姓们为了迎接这位掌管命运的神明,忙得热火朝天。大家深知,要以最诚挚的心意,祈求来年的幸福安康。而豆腐,这洁白如玉的食物,就成了人们表达诚意的绝佳选择。豆腐的洁白无瑕,寓意着人们纯净的心灵,期望能凭借这份纯粹,赢得玉帝的青睐与赐福。

从现实角度看,古代的腊月,正值农闲,春节又近在眼前,人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准备年货。大豆作为常见的农作物,摇身一变,成为制作豆腐的原料。在没有现代保鲜技术的日子里,豆腐能通过晾晒、腌制等方法长时间保存,自然而然成了春节餐桌上的常客。

更有意思的是,“豆腐” 与 “都福”“兜福” 谐音,饱含着人们对福气满满的期待。在新年这样充满希望的时刻,将这份美好寓意融入习俗,是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过去,磨豆腐可不是单打独斗,邻里之间相互帮忙,欢声笑语回荡在石磨旁。这种互帮互助,不仅磨出了美味的豆腐,更磨出了浓浓的人情味,让这一习俗在岁月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制作方法

从黄豆变成豆腐,要经过“泡豆—推磨磨浆—过滤豆渣—煮浆—点卤—压制成型”这些步骤,但每个环节在各地都有不同做法。

原料选择上,东北常用本地高蛋白大豆,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南方部分地区用小粒黄豆,口感细腻,江西有些地方还会加米,让豆腐更软糯、有韧性。

水质也影响豆腐品质。北方多是硬水,矿物质丰富,做出来的豆腐质地紧实,山东硬水豆腐就适合煎炒烹炸;南方多为软水,豆腐口感嫩滑,江苏、浙江的软水豆腐适合凉拌、做汤。安徽八公山用珍珠泉水做的豆腐,鲜嫩爽滑、豆香浓郁。

凝固剂是关键。北方像山东、辽宁常用卤水(氯化镁),豆腐坚实、豆香浓、有嚼劲,适合煎、炸、炖,东北乱炖常用;南方如四川、云南多用石膏(硫酸钙),豆腐细嫩柔软,适合麻婆豆腐、文思豆腐这类需滑嫩口感的菜肴。工业化或家庭制作中,葡萄糖酸内酯也常用,制成的内酯豆腐极嫩滑、含水量高,多用于凉拌或做汤,比如日本豆腐煲。

制作工艺上,江苏等地煮浆小火慢煮,豆浆口感纯;北方先大火煮沸再小火,能除豆腥味。福建部分地方压制时间短、力度轻,豆腐含水量高、口感软;河北等地压制时间长、力度大,豆腐质地紧实,方便储存运输。

营养价值

豆腐,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健康食材。
豆腐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且含有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多种必需氨基酸,比例也接近人体需求,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能为身体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新陈代谢提供有力支持。
豆腐中的脂肪含量合理,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还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它还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维持肠道健康。
在矿物质方面,豆腐富含钙、铁、镁、钾等多种元素。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强度和密度;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意义重大;镁和钾则对维持心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豆腐与“头福”“都富”读音相似
代表着一种祈福
希望来年有福、有富🤗
过滤、煮浆、点卤、压型……
在腾腾热气中
鲜嫩可口的豆腐就此诞生
蒸蒸日上的生活画卷也徐徐展开


来源:央广网 

编辑:马硕

一审:王筱庆

二审:郭刚

三审:张晶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fkswxb@sina.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20032

阜康零距离
洞悉阜康百态、捕捉精彩瞬间,新闻资讯权威发布就在您的身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