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从一座岛 看中国科技开放新生态

文摘   2024-08-02 23:02   安徽  

NEWS

转载自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张栩、何曦悦)炎炎夏日,在清风与水波之间,坐落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西郊的一座半岛显得格外宁静。而一项正在岛上全速推进的事业,却火热而澎湃:那就是着眼于全人类未来的核聚变能源研究。

这里被人们称为科学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正是中国科技创新与开放的缩影。通过广泛合作,这里的科研人员正与全球一起探寻未来清洁能源,解决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问题。

这是2024年5月13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科学岛。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一点是,正如你在控制大厅能看到的,这里有大量的年轻人参与项目,这正是核聚变科研所需要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实验运行部门负责人理查德·皮茨说。

ITER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将在法国南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堆,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就是要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原理,用强磁场打造一个“磁笼子”,把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起来,实现核聚变反应。

皮茨说,ITER应该被视为一个将各国团结在一起的基础项目,而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2006年,中国正式成为ITER的参与方。在这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中,中国承担了近10%的科研任务,涉及超导磁体、电源等核心关键部件。位于科学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是ITER中方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2021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科学岛上,高11米、直径8米,外形像一个“巨罐”,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这是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罐”,用来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

由于实现核聚变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果能造一个“太阳”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这是EAST和ITER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2023年,ITER项目提出了新的建设和运行计划,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实验,提前演示并解决新计划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由于与ITER技术路径、实验条件等一致,更在内壁材料等研究领域领先,EAST被选为优化ITER新方案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围绕EAST等核聚变能源研究领域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以及深度参与ITER计划,EAST团队始终致力于同全球分享聚变科研成果。

2023年5月,这里的磁约束聚变能研究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个正式启动的开放创新试点领域,旨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等离子体所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东南亚、西亚、南美、北非等地核聚变新兴国家的相关学科和实验装置建设。

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左二)及团队成员与ITER科研人员商讨实验计划(2024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3年7月25日,泰国首台托卡马克实验装置TT-1正式开始运行,由科学岛上的等离子体所与泰国核技术研究所合作建成。双方不仅合作建成了东盟国家首个托卡马克装置,同时还帮助泰国培养了一支聚变研究青年人才团队。

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在科学岛上常年密集进行着。“我们团队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前往ITER总部开展联合攻关。”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说。

同时,过去两年间,有数百名外国学者到访科学岛,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合作。近年来,科学岛累计引进各类外籍人才130余人,建立了覆盖约70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家科研机构的全球创新合作网络。

距科学岛约16公里处,坐落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这一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寓意如孙悟空般“72变”,展示了其强大的算力。

从能源到算力,在这些全球关切共需的前瞻性科研领域,中国总乐于向世界分享成果、共享平台。自1月6日在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运行以来,“本源悟空”已为超过125个国家的全球用户完成了约25万次运算任务,全球访问次数已超过1200万次。

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表示,计算能力是未来经济的基础,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比超级计算机强得多,而且能耗更低。“我们可以利用量子计算技术在各个行业实现突破,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
发布关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最新科研动态和核聚变方面的科普知识以及行业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