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业余体校,这里集中了当地中小学运动条件出色的孩子,他们大多平时在各自学校读书,寒暑假来这里集训。这所体校所在的海晏县海拔3300—3400米,被青藏高原的雪山和草原环抱。校长周晓云和教练员团队,带领着体校的孩子们,从草原牧场,一路奔向更远的赛场。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与体育训练很难联系到一起。而在这所业余体校,周晓云手把手培养出了28位全国甚至世界大赛的冠军,这里也走出了30多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每年的一二月和七八月,海北藏族自治州业余体校都会组织选拔上来的小运动员们集中训练,中长跑、摔跤、足球都是他们的优势项目。这个冬天,校长周晓云带领教练们新招募了80名10到15岁的孩子,加上之前的20名老生,寒假集训前,周晓云给全校孩子安排了一次体检。
周晓云:一个是观察他们的身体机能有没有什么异常,加了强度以后,对娃娃身体运动量的一个掌握。
海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低氧环境给孩子们的日常训练设下了严苛的挑战。而在周晓云看来,高原训练的另一面是能够刺激心肺功能,科学利用便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她必须熟知体校里每一个孩子的身体情况。刚回到学校,周晓云就见到了已经等在办公室的尕藏闹日一家,他们从300多公里外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驱车六个多小时赶来,为的是送十岁的尕藏闹日到体校训练。
在牧区长大的尕藏闹日从小体弱多病,但一直很喜欢运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姐姐扎西措得知周晓云他们的体校招募青少年运动员,跟父母商量后就把弟弟尕藏闹日送过来试试。经过两年的训练,尕藏闹日有了不小的变化。
有父母愿意主动把孩子送到体校培养,这若是在20年前,周晓云想都不敢想。1996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做了体育老师,2003年周晓云调到丈夫的工作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到这所体校时,加上周晓云,工作人员一共只有三个人。
周晓云:没有办公室、没有桌椅,桌椅还是局里给送的两张桌椅。所以特别困难,场地原来在训练的时候,就是在就近的马路边上或者在就近的一个广场上面。
周晓云:我们去参加省上的一个比赛,当时带了十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全部都是少数民族,藏族小孩,都来自牧区。通过简短的一些训练以后,他就可以在赛场上,把训练过一两年的专业队的运动员超越,并且在场上的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给人鼓励。
周晓云:他们那种对体育的追求,淳朴挚爱。我就感觉到我必须给娃娃们有个引路,把这个路子引出去,能从体育走出一条路子,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不负热爱
让雪山深处的梦想展翅高飞
青海省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吉合本加: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未来,我觉得我就应该发展这一个。然后就跟家里人犟,说我要去,我不回家,要去踢比赛,他们就不同意,尤其是我爸不同意,特别不同意。第一主要是关心我,怕受伤之类的,第二就是怕我单纯地去玩儿。
周晓云:借着我们车的灯光,看见的就是一座山又一座山,结果翻了三四座山以后才到他家,已经半夜12点了。家长还是不信任的眼光看着我们,反复说了好多遍以后,他还是不知道,毕竟不了解体育。我们大半夜就敲开村支书的门,把村支书叫过来以后,就通过藏语反复解释,交流了以后,他才有所了解,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了。当时我回去的路上心情特别复杂,也特别沉重,因为对学生而言,这一座一座的山是他回家的路,但对我而言,也许我放弃了这个孩子,那么他就留在大山里。
青海省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吉合本加: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一名足球教练员啥的,然后会带领这些小孩跟他们踢足球,让他们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传承的力量
让梦想之路越走越宽
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中长队教练 曹茉婕:其实我特别想干教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还想让别人传承我这个路走下去,不仅是为国争光,就有一种自私的想法,就是我这条路还有人走出来,我得多欣慰。
周晓云:我们从原来的3名教练员现在增加到了6名,也还通过其他一些渠道招聘了一些,而且教练员中有北体的,有硕士研究生,我觉得我们业余体校一点也不业余。我们草原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这种优质的、高质量的、专业的培训。
从“跑得快”到“跑得远”
有梦想就不苦
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大会召开 夏吾杰出席并讲话 张胜源
欢迎关注梁子故事,了解更多二二一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