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文贤继:以跨境湿地管理为桥,连接深港山山水水

民生   2025-01-09 08:52   广东  



文贤继


出生于1965年2月,湖北荆州人。曾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做鸟类研究,2001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现任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米埔自然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


口述时间:2024年11月13日

口述地点: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



回顾我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二十余年,我深感自己不仅是在为守护一片湿地做贡献,更是在见证和参与深港两地的紧密合作。从初识湿地,到深入湿地管理,再到与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协同发展,每一步都让我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湿地是迁飞水鸟的家园,是生命的驿站,更是联结深港的纽带。未来,我将继续用我的专业和热忱,守护好这片土地,为深港湿地保护的共同愿景而努力。



在荆州童年相伴的乡村中成长,那儿的田野和河流为我与自然的连接奠定了基础。从稻田的青蛙到求学时考察高原候鸟,这段人生旅程让我选择了生物学,走上了鸟类研究和保护的路。


自然给予我初启


我成长在湖北荆州的乡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地头的忙碌和玩耍是我童年的底色,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大自然结缘。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地道的“野孩子”,最喜欢和小伙伴追逐打闹,童年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奔跑的快乐。我会帮父母做一些农活,家旁的稻田里,总能听见青蛙的叫声,放学后我会跑到村口的小河边,观察水中的鱼虾。这种与自然的亲近感,是特别自然而然的。


我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到了研究生阶段,我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始专注于鸟类研究,里面当然有一部分就是水鸟了。云南有好多高原湖泊,就成为我的课堂和研究项目点。当时在那里做水鸟调研,见到了大量候鸟的迁徙场景,它们穿越千山万水寻找栖息之地,真的让我震撼。不知不觉的,好像保护它们自然就成了我立志要做的事。


2001年,我加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成为米埔自然保护区的一员,负责湿地管理培训项目。来到米埔,我被眼前的自然美景震撼了。滩涂广阔,潮汐有序,水鸟翩然起舞。这片湿地不仅是香港的瑰宝,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我意识到,这里承载着无数生命的迁徙与归宿。


深港其实拥有同一个海湾,鸟也是同一群鸟,可能一段时间在香港米埔,一段时间在深圳生活。


深港合作起点

从联合治理到携手共进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它外边就是深圳湾。深圳湾在香港这边叫后海湾,深港其实拥有同一个海湾,鸟也是同一群鸟,可能一段时间在米埔,一段时间在深圳生活。所以,米埔湿地的保护工作始终与深圳紧密相连,湿地生态的健康离不开两地的协同努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两地便联合开展了深圳河的治理工作,试图解决因河流污染带来的生态问题。彼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科学数据的收集与分享:研究员们用望远镜记录基围和滩涂上的鸟类活动,逐步建立起关于湿地生物的翔实档案。这些早期的合作不仅为湿地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日后的深港生态联动打开了大门。


其实,要讲深港合作,就不得不说米埔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对深圳产生的影响。


▲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与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一河相连。WWF香港供图


米埔从基围虾养殖到国际重要湿地


香港米埔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那时,一些渔民从珠三角地区移民到这里定居,带来了基围养虾的技术。这种基围养殖模式不仅是当时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意外地为水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198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接管米埔的部分基围,沿用传统的基围运作方式,将其逐步转型为以保护水鸟及其他湿地野生生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米埔成为栖息地管理、环境教育、湿地管理培训、科研监测等方面的示范地。1995年,米埔和后海湾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标志着这一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步入了国际化轨道。




几十年来,我们在米埔的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深圳也分享了不少。


水位调控

湿地的“生命之源”


我们和福田分享的第一个经验就是水位调控。在米埔,水位调控是湿地管理的核心工作。我们管理了大大小小21个基围,大部分基围都有独立的水闸与后海湾相通。为了满足不同物种的需求,每个基围都制定了年度的水位调控计划,需要根据季节和鸟类的习性精确调整。


冬季是候鸟来米埔越冬的季节,为了让黑脸琵鹭、鸻鹬类等候鸟有适宜的浅水环境,我们会降低基围的水位;而到了夏季,则会调高水位变成深水区为鱼虾生长繁殖提供条件。


每个月涨两个大潮的时候,我们还要让所有基围的水,跟后海湾的水做两次交换。潮水涌入时,带来了新的营养物质,促进鱼虾生长繁殖,也为鸟类觅食提供了丰盛的资源。


然后,我们要定期清淤,为什么呢?因为换水时,会把一些淤泥带进来,慢慢的,原来的深水区就可能会变得太浅。而深水区作用很大,因为夏天这里很热,如果全是浅水的地方,水温很高,鱼和虾就热死了,冬天鸟来了可能就没吃的了。所以要定期清淤。大概每隔10-15年,每个基围的水道就要大清挖一次。这样,每个基围都会有深浅不同的水域,满足鱼虾和水鸟的需要,保证水鸟的觅食、休息和栖息。


这种动态的水位调控不仅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呵护,更像是一场艺术创作,每一次都需要耐心和精确。


植被管理

湿地的“绿意守护”


第二个经验是湿地的植被管理。鸟类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偏爱高大的树木,有的喜欢开阔的空地,在有些地方,我们就会清除一些植物,恢复开阔的水面。好多鸟,特别是鹭鸟和一些野鸭,它们都很喜欢在基围塘堤上休息,我们每年都会定期修剪基围塘堤上的杂草。


靠海一侧的植被会被维持在较低的高度,方便鸟类观察四周并快速起飞;而靠近陆地的一侧,我们则保留高大的树木,为鹭鸟和其他喜欢树栖的鸟类提供庇护。


为了控制湿地内的植被,我们还引入了水牛作为“生态工程师”。它们通过啃食过高的杂草,帮助湿地维持开阔的环境。而它们打滚时形成的小泥潭,更是蜻蜓和蛙类重要的栖息地。如今,这14头水牛已经成为湿地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相当靠谱的“同事”。


鸟岛建造

候鸟的“温暖驿站”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建造鸟岛。湿地管理中,建造鸟岛是另一项关键任务。这些形态各异的岛屿是迁飞水鸟的停歇点。每一座鸟岛的设计都经过细致考量。位于基围中央的小岛,通常都蜿蜒曲折,周边则是开阔的浅水区。靠近塘堤的四周则是较深的水道,供鱼虾生活。塘堤上的植被高度也被控制,以维持一个开阔的景观。鸟岛不仅成为有些鸟类的筑巢地,也在涨潮时,为水鸟提供安全庇护所,供水鸟停歇。


我仍记得建成鸟岛时的激动心情。当看到鸻鹬类等鸟儿降落在岛上,轻快地觅食和休息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些鸟儿用它们的信任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它们的到来不仅是一种认可,更是对我们湿地保护工作的最高褒奖。


所以我们与福田团队分享了在水位调控、鱼塘改造和鸟类栖息地设计上的实践经验,协助他们设计了三号和四号等基围鱼塘的修复方案。这些经过科学规划的鱼塘新增了鸟岛和季节性浅滩,逐渐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文贤继在米埔自然保护区介绍候鸟迁徙路线。新华社资料图



深港合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方的互学互鉴。

深港双向赋能湿地管理


深港的合作从来不是单向的。福田团队进步很快,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们现在有好多做水位调控的方法,我们也在跟他们学。米埔基围的换水都是人工操作。现在福田方面率先建造了自动化水闸系统,通过远程调控,实现了更高效和精确的水位管理。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湿地生态的稳定性,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今年,我们也在米埔首次安装了自动化水闸,试运行成果令人欣喜,并计划逐步推广智能化监测系统,迈向更精细的湿地管理。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智慧化管理上的创新,又成为米埔湿地进一步优化管理的宝贵启示。


深港两地实现技术教育双向交流


除了栖息地管理,深港两地在环境教育和访客管理方面也有深入交流。在访客设施的设计上,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他们的解说牌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即便在强烈阳光下长期曝晒也能不褪色,保持清晰;步道的设计则注重游客的便捷与环保的平衡。在米埔,我们修建了多间观鸟屋,让访客在零距离感受湿地魅力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干扰,有关设计和经验我们也与福田多次分享。


每次与福田团队交流,总能碰撞出新的灵感。这种双向的学习和分享让两地在湿地保护道路上不断前行。湿地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更是一座连接人与自然、连接深港情谊的桥梁。



深港湿地保护跨越地域,构建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生态一体化保护,同时向全球分享经验,共同守护迁飞水鸟的栖息地与生态未来。


建设深港湿地管理协同典范


米埔与福田虽分属香港和深圳两地,却共享同一个深圳湾生态系统。这片湿地不仅是迁飞水鸟的重要驿站,也是深港合作的自然纽带。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统一的湿地管理计划,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保护。


例如,在植被管理与水位调控方面,两地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共享和协同规划,形成互为补充的生态网络。举例来说,两地基围鱼塘的水位调控可以通过联动,为水鸟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当米埔的基围因维护工作需要排干时,暂时不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以成为它们的“避风港”;同样,当福田需要封闭调整时,米埔也能承担更多鸟类的栖息任务。这样的协调机制不仅能确保鸟类的生存环境始终安全,还能有效应对自然和人为的突发状况。


打造深港跨境湿地保护全球范例


深港湿地保护的合作经验,不仅为深圳湾生态保护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全球跨境湿地保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示范。这种模式强调区域内的协同管理,同时也注重分享经验,为其他跨境湿地提供参考。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重要节点,深圳湾这一带每年大约有10万只鸟会来此栖息越冬。我们的管理实践已成为国际湿地保护的标杆。未来,我们希望将这些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帮助当地改善湿地管理,让全球迁飞水鸟的栖息地更加完整、安全。


深港一体化的生态愿景


展望未来,我期待深港两地在湿地管理上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从水位的精确调控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再到跨境数据的无缝共享,我们可以在多个层面实现深度协作。


米埔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完全贯通,成为迁飞鸟类的天堂;期待未来两地的管理机构能够制定和采用同一个联合管理策略计划,各司其责,开展更深入和协同的合作,打造全球跨境湿地保护的典范。这种一体化的保护愿景,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的整体价值,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全新的可能。


回首二十多年的湿地保护生涯,深感这片土地的珍贵,也备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湿地不仅是迁飞水鸟的栖息地,也是深港两地合作与发展的见证者。


未来,我将继续与团队并肩努力、协同前进,为保护深圳湾的湿地、守护每一只候鸟的家园而不断奋斗。愿这片湿地,成为深港情谊的永恒象征,也为更多地区的跨境生态保护带来启迪和希望。


▲深圳湾的水鸟群。新华社资料图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余冕
编辑 | 陆楚一


征集令来啦!

即日起,投稿接亲人来深过年的故事

赢50元话费


活动详情


| 活动时间 | 
即日起至1月27日

| 参与方式 |
在微博带话题#接亲人来深过年#@深圳晚报
发布接亲人来深的温暖瞬间
配上图文介绍或视频
即为成功投稿

|  活动奖励 | 
10位优秀投稿者
将获赠50元话费

点击图片

进入活动页面


— 深小晚特选 —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