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生活在龙口的先民们已经依托海洋,开始了最早的渔猎和航海活动。西周初期,居于黄县的部落“莱夷”建立了“莱国”,莱国依山傍海,龙口湾渔产丰富,这时的先民们“刳木为舟”开始了对海洋和港湾的探索。
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57年)莱国被齐国所灭,齐国获得了大量的海洋资源,逐步发展成为渤海西南岸最为强盛的国家,龙口港也随之成为齐国停泊船只和装卸渔货的重要口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先后5次出巡,第二次出巡时,曾乘船沿渤海南岸绕行山东半岛,经过黄(龙口一带)腄(今福山)芝罘(今烟台)等重要口岸,由此可见,龙口港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秦代。隋代开始,龙口港成为了海防重地和贸易交通要津。元代时,龙口港又成为了漕粮转运的必经之地,最早的海上贸易活动也由此开始。至清康熙年间,龙口港“南帆北船往来频繁,商运互促,集中为市”。同治年间,各国商船进入龙口,抢占海上运输市场。民国初期,民营船运公司不断发展,龙口港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六大港口之一。
自战国或秦朝开始,龙口港就一直是一个海上渔猎与贸易的重要海港,渔商活动一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在港口发展的带动下,周边的餐饮住宿,农、渔副产品加工,冶炼制造业等产业随之兴起,经济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1914年,北洋政府迫于外界压力,为防止渤海门户被外国列强掌握,于1月8日,批准将龙口自辟为商埠,本次开埠旨在“发达地方,振兴商务,巩固主权”。同时,政府下令筹建商埠新区和人工码头,筹建工作虽几经波折,但终于于1919年10月完成了栈桥码头的全部工程。
龙口港栈桥码头第五段收工图
栈桥码头全长255米,宽8.97米,高5.95米。桥面承重每平方米1500公斤,设有双轨小铁路,两条铁路间距6米,配有4轮平车,用于运送货物。码头还装有一台可运转式汽力起重机,起重负荷3000公斤,专司重物装卸。两侧设置距离相当的煤气灯,用于夜间照明。每支灯杆上配置救生圈,以防落海事故。为大船泊系,桥上设置铸铁系缆桩16个,小船靠泊则有有系缆铁环24对。上下码头配置铁梯10具,桥边布设十字形防擦护木等。这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栈桥码头,其布置设施,一切均与当时西欧相仿,堪称“东亚河海工学业上第一声”,开创了龙口港大船直靠码头的先例,影响深远。
龙口港栈桥码头外观
从此龙口港轮船骤增,航线也随之扩展,南到厦门、香港,北达苏俄远东诸港。抗日战争爆发后,龙口港受损严重,直至新中国成立才逐渐恢复航运。国家多次投资建设港口,1957年,建成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岸壁码头,1959年建成两个3000吨级泊位的砼方块重力式客货码头,迈出了建设中等泊位的重要一步。70年代初,龙口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至1978年,正式步入了中型港口行列。
栈桥码头近景
改革开放以来,龙口港不断发展,1987年首座万吨码头兴建,2006年10万吨级泊位投产,时至今日,龙口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对非散杂货出口贸易口岸,首批对台开放的直航港口。
历经百年风雨的龙港栈桥码头
博物馆 崔婧
↓↓“分享”、点 “赞”、“在看”↓↓
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