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青铜,结局王者!知名大学中文系主任仅中学学历,一生传奇

政务   2025-01-19 12:00   浙江  

提示点击上方关注"瑞安发布"右上角设为星标


出身寒门,从未上过大学,无任何后台背景,仅有中学学历。

开局,青铜。
文字学大家,高校教授,跻身“瑞安十才子”与“永嘉七子”之列,与朱光潜、胡适、朱自清等学者并列为一流学者。
结局,王者。

李笠,是一位“逆袭者”,与书结缘,写出一生的传奇。

上周,我们回顾了李笠读书、藏书的励志故事(详见《东郭有玉海之楼,西门有横经之室。这座藏书楼的主人是励志榜样!》),今天说说他教书、著书方面的杰出成就。

△李笠


经历多波折,

乱世中辗转多所学校

因为出色的文字功底,李笠受到知名学者的赞赏,在学术界有了不小的名气。

1924年春天,李笠受聘为温州“永嘉省立师范”(温州师范学校前身)国学教师,著名国学大师苏渊雷即是他的学生。
同年八月,他受聘广东大学(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因囊中羞涩,他向亲友借凑150银元作为路费,随后从上海乘“新号”轮船启程前往广州,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执教生涯。
1925年,广州商团之乱和滇桂战争相继爆发,学校停课,李笠来到香港避乱。当年暑假后,李笠转任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在开封工作生活两年后,他又因战事,于1928年转任厦门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院长。1930年秋,应武汉大学之聘,移居武昌。1933年秋又返中山大学任教,兼中文系主任及研究院语言文学部主任。
抗战期间,李笠与中山大学同患难、共进退,后跟随学校由粤流亡迁徙,经广西、安南(越南)到云南澂江,再迁回粤北坪石,条件十分艰苦。坪石沦陷后,中山大学解散。当时烽火遍地,日寇横行,李笠只能辗转流离。几经周折,终于返回故里,曾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温州英士大学任教。1944年左右,温州一带亦受日寇侵扰,李笠便返瑞安避难,受邀暂时兼任瑞中的国文课教师。


从教四十载,

开设科目极多且广受欢迎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笠才复返中山大学,同时应友人之请,在上海暨南大学兼课。当时暨南大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空前高涨,他激于义愤,与同事一道起草宣言,谴责当局无道,为校方所不容,于是离职而去。

随后他去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在大学里声望甚高。时值国民党筹备所谓“国民代表大会”,各方竞选,纷争剧烈,青年党想以“国大代表”为饵,邀他参加,遭严词拒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笠仍在南京执教。1952年,调北京中央编译局任审校。但他不习惯在党政机关工作,还是要求重操教职,同年由高教部改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并在天津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调回上海复旦大学执教,直到1962年10月病逝,享年68岁。
李笠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四十年来,所任教的课程极多,包括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甲骨文、尚书、墨子、史记、诗经、楚辞、中国古代文学史、历代文选、国学概论等等。
他的普通话讲得并不好,还常常夹带温州方言,但是他的讲课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知名学者徐中玉教授在《回忆雁睛先生》文章里写道:“同学和同事都敬佩李老师的道德、文章、学问”“他是一位朴实无华的长者,可以什么事都向他请教、倾诉的极好老师”。


著书40余部,

《史记》研究最受推崇

李笠在学术上的贡献,不容小觑。

他著有《殷契探释》《卜辞字例偶释》《文字学发凡》《国学用书撰要》《中国目录学纲要》《校勘学》《尚书伪古文斟注》等,共40余部,遍及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声韵学、经、史、子、三国志等。
其中对于《史记》的研究,可谓毕其一生之精力。
1924年,李笠开始了《史记》的研究。他说自己“钻研既久,途径粗通”“凡再阅寒燠,成《史记订补》八卷”。该书一经发行,立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史学界权威杨树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引证赅博,思理缜密”,尤其对卷首的《叙例》大为赞叹,称其“于后人所抵讥排击史公者,——理董而求其所以然之故,盖庶几乎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于是为《史记订补》作序。后来,日本史学专家陇川资言也在他的《史记会注考证》中,多处引用了该书的研究成果。
之后,李笠又广为研究考订,陆续发表《史记订补二续》《史记订补之余》《史记订补札余》等文章,还留下许多未发表的手稿。女儿李继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于1986年开始检点遗稿,加以整理编纂,历时五年,出版了《广史记订补》。该书共分十二卷,按《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顺序,对其中125处文字音义,进行了训诂校雠,发前人之未及,颇多创见,为海内外学界所推崇。

△《广史记订补》


论著多创见,

理论更加“中国化”

除此之外,文学理论是李笠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科目。他除了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国文科编过《文学概论讲义》外,还著有《文学概论》和《中国文学述评》。

△李笠编写的《文学概论讲义》

在我国,“文学理论”不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门课程,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大学正式开设,较早可以追溯至1920年。
李笠的文学理论撰著,深受西学影响。但李笠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味趋新或生搬硬套,而是力求“旧闻新知”“商榷至当”。他在《中国文学述评自叙》中写道:“前人立论,既有时代观念之谬;而晚近作者,依附西学,土苴固有材料,又非得也。盖文学为情性之产物,义理无误矣,言语、文法恰当矣,其于情趣,不辨中外异撰、远迩殊途也,则秦人之炙,于我何嗜?故评价于一定规律之外,又当审查国情者也。”可见,李笠既接纳外来文学理论之通则,也强调固有文学经验之特殊性,希望既能彰明前者,也不抹杀后者。在翻译中,他尽量打通古今中西的异同,让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交融映发。
所以有学者认为,李笠的论著比当时乃至今天的绝大多数文学理论著作都更为“中国化”。
2015年11月15日,在上海瑞中校友会年会上,李笠的儿子李继朗捐赠了一批珍贵文化史料——李笠的著作、手稿、书信等资料。


参考资料

《李笠:执教高校四十载 传承中华文化》夏海豹
《集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藏书家于一身的近代学者李笠》俞海
《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之融通——李笠<文学概论讲义>发微》陈斐
《李笠与<文学概论讲义>》肖伊绯
《瑞安历史人物传略》余振棠 主编

大家都在看

东郭有玉海之楼,西门有横经之室。这座藏书楼的主人是励志榜样!

他们为温州茶代言,是这样说的……

瑞安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名冠瑞邑的“最神秘”茶叶,如今已消失绝迹……

农界第一人 国家士无双——纪念近代著名教育家、农学家许璇教授


更多>>点击导航栏“我爱瑞安”—“玉海文史”☟

“玉海文史”征稿启事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玉海文史》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玉海文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电子邮箱:286248742@qq.com

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

编辑:丹 妮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终审:陈锦海


东郭有玉海之楼,西门有横经之室

瑞安发布
瑞安市政务公开和新闻信息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2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