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代的杭州,市民如何运动?新《方案》这样说↓

政务   2025-01-09 20:06   浙江  


近日,杭州市发布《杭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提出5个方面,共17条任务。


据悉,年底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杭州同样榜上有名。从“东方休闲之都”,到运动之城,在成功举办亚运会后,杭城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并没有逐渐冷却,反而更盛了。后亚运时代的杭州,市民如何运动?


杭州位列

“2024年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

——驱动力、吸引力等指标优势突出


▲2024年度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


去年12月,由中国生活体育大会智库团队发起的2024年度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选择了国内25座城市为评价客体开展综合评价及横向比较。


杭州榜上有名——2024年度总榜单前十的城市依次为成都、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武汉、重庆、西安。


具体来看,杭州在驱动力、吸引力、持续力、支撑力榜单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驱动力指标关注城市经济规模、质量与活力。从相关指标反馈来看,商业活跃度越高、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且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城市,有着更多驱动生活体育开展的条件,决定了生活体育开展的基础。杭州在该榜单中位列第四。


吸引力指标中,杭州同样排名第四。该指标站在城市居民的自我认知、服务认知和形象认知上进行分析,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体育服务质量。体育服务更智慧化、便捷化的城市,有着更高体育安全服务意识的城市,通过举办更多大型综合赛事提升形象认知的城市,在指标上有着更好的数据呈现。


▲2024年杭州马拉松“机器兔”


到2027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达到3.6平方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达到48%


强化政策引领,做优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杭州走在前列。


近年来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杭州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5年)》《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


近日,市政府网站发布《杭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杭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


根据《方案》,到2027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8%,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


到2030年,全面建立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在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优良率在45%以上,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图源 新华社)


《杭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


具体来看《方案》,主要包含5个方面,共17条任务。

(一)培育更具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

1、夯实全民健身组织基础。进一步鼓励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市级体育协会数量不少于省级体育协会总数的80%,区、县(市)体育协会数量不少于市级体育协会总数的70%。构建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基层体育委员网络体系,全市每个社区(村)至少配备1名基层体育委员、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建有2支基层体育健身队伍。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基层体育健身队伍达到6000支。

(二)建设更加便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2、打造世界一流赛事场馆群。形成以杭州奥体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余杭国际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具备无障碍条件的“三大综合性体育中心”,各区、县(市)实现“一场两馆”全覆盖。亚运竞赛场馆均实现体育功能,赛事功能应保尽保、应留尽留,并向公众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对全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情况进行星级评定,提升场馆惠民开放水平。


▲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体育馆


3、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严格按照“新建居住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群众健身相关设施,严格验收并加强监管。加大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按政策规定给予补助。加强足球场地建设,探索利用闲置储备用地、周边公园绿地、滨水绿道、桥下空间增加更多足球场地供给。到2027年,各区、县(市)至少建有一个公共体育场,或田径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公共体育馆,街道(乡镇)健身中心、社区(村)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覆盖率50%以上,全市新建街道(乡镇)体育设施50处以上、社区(村)体育设施900处,累计建成“环浙步道”1500公里以上。


4、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和骑行路线。全市每个社区(村)至少设立1处实施夜间“点亮工程”的健身活动站点。全市推出经典城市骑行路线20条,并探索开展骑行路线数字化建设。


5、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公共体育场馆低收费开放,并为老年人、中小学生、残疾人(含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含武警)、消防救援人员、市级及以上道德模范、“最美杭州人”以及低收入家庭等群体提供更优惠服务。推进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第三方参与区域内学校室内体育场馆运营。全市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的健身设施在保障业余训练的前提下,分时段有序向社会开放。

(三)构建多层次的赛事活动体系

6、落户一批国际一流体育赛事。继续保持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密切沟通联络,积极申办高等级单项赛事,持续办好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国际皮划艇联合会“杭州超级杯”、ATP250巡回赛杭州公开赛、高尔夫欧巡挑战赛杭州公开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赛事。


▲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雅思”组合


7、汇聚国内高规格体育赛事。以亚运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地标性建筑为矩阵,引入具有杭州优势、特色体育项目以及三大球、三小球等国内高规格体育赛事,每年举办不少于6场。


8、提升自主品牌赛事知名度。围绕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形成马拉松系列、水上系列、休闲系列等多个种类、20项以上城市知名品牌赛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每个社区(村)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和科学健身活动4场以上,全市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各类全民健身类主题的赛事和科学健身指导活动10000场。


9、着力打造“户外运动之城”。依托西湖、钱塘江、大运河、千岛湖等山水资源,重点发展水上、山地、极限、航空、自行车等特色户外运动,打造知名户外运动集聚区5个以上。到2027年,培育省级及以上户外运动品牌赛事25项,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目的地2个、省级及以上运动休闲乡镇10个、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5条。


▲临安滑雪场(图源 临安发布)


10、强化赛事安全保障。进一步细化完善办赛指南、赛风赛纪安全防范要求等制度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对马拉松、路跑、越野跑等项目监管,提升赛事安全水平,确保赛事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11、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整合从事体育产业相关的市属国有企业,招引各类体育赛事人才组建专业团队。


12、奖励扶持赛事和体育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激励作用,设立市级国际“赛”“会”之城发展专项资金,持续推动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建立赛事评估机制,对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不含职业联赛)的办赛主体按规定给予专项支持。

(四)提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

13、推动“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设机能监测、营养补剂档案库和“体卫融合”数字化档案库,实现“体卫融合”闭环管理,培育更多的“体卫融合”科研人才。挂牌杭州体育医院,建设杭州市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每个区、县(市)建设一家“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14、数字赋能便民惠民。加快推进数字体育建设,推动“杭州体育在线”迭代升级。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器材绿色转型和智慧化提升,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研发智慧场馆管理系统。

(五)营造人人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

15、提高全人群参与度。关注“一老一小”健身需求,加强符合老年人、儿童健身需求的体育设施建设。营造无障碍体育活动开展环境。围绕重点项目举办校级、区级校园联赛,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积极引导妇女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基层工会每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并将其纳入工会考核内容,可按工会相关规定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


▲图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


16、推动更多竞技成果全民共享。优化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建立省队、市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进协会制度。鼓励学校、体育类培训机构、各类体育场馆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探索在公共体育场馆开设省队、市队运动员训练公开课。


17、促进体育与杭州城市文化互融发展。打造具有亚运主题特色和杭州文化底蕴的亚运文化广场,大力推动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开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体育合作,将体育赛事纳入杭州市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安排和年度计划。

来源:橙柿互动

杭州体育
为民众提供杭州体育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