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疯卖傻30年,被太监当弱智推上皇位,第一道圣旨给他们当头一棒

文摘   2025-01-10 17:01   黑龙江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仲秋的一天,北京紫禁城内弥漫着一片哀伤和惶恐的气氛。这一天,强权在握近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在永寿宫病重离世,享年七十三岁。

慈禧太后临终时留下遗言:“女人不可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然而,这两句警言从慈禧太后口中说出,未免太过讽刺。因为在她执政的几十年里,慈禧就是彻底违反了这两点原则的典型。

一、西太后挥泪留下警示 自己在位时却违背誓言

一方面,作为一介女流,慈禧不仅介入朝政,还整整摄政近半个世纪,几乎主宰了整个晚清的历史;另一方面,她又极度依赖太监力量来辅佐自己,让太监成为朝中第一大权势集团。尤其是李莲英,更是打破太监只能升至四品的惯例,直接被封为正二品,与朝中大员仅一衔之差。

慈禧太后临终前的忏悔,显示出她对自己一生作为的反思与不安。多年独揽大权,她看到了太多权力欲望的恶果。眼见国运日衰,她不得不承认,自己违背了“后无为”的家范,也放任了太监之辈寄生朝堂。虽然她想要扭转乾坤已为时太晚,但仍希望通过遗言警醒后人。

然而,对于她自己在世时却彻底违背誓言的行为,慈禧终究还是要负起历史责任。在晚清那个既定的特殊环境下,慈禧可以说毫无选择,只能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支撑起整个王朝的重担。但作为最高统治者,她在太监乱政方面始终没能采取有效措施,这已使她难辞其咎。

尽管她的遗愿充满悔恨和无奈,但作为一个皇帝,慈禧对朝政的操纵与对太监的放任,的确导致了晚清王朝的快速衰落。历史终究还是要她负起应有的责任。

二、太监势力自汉唐盛世也难遏制 东汉末宦官直接把持朝权

其实,太监专政的历史,远不止清朝一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太监这个特殊阶层,自秦汉以来就在帝王身边出现,并逐渐积累起巨大的权势,对朝局产生深远影响。

秦末楚汉相争之时,刚创业的刘邦为防止外戚势力过强,就利用太监来牵制外戚。这为东汉时期十常侍专政埋下隐患。东汉末年,太监们更是组成了一个集团,直接控制朝政大权,操纵皇帝,成为灭亡东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为防范外戚势力过强,决定重用宦官进行监视和制衡。这使得太监逐渐积累起权力,其中以诸葛聪等人最为得宠。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开始重视外戚,太监势力有所削弱。但到了东汉末期,外戚与宦官再次矛盾尖锐。汉桓帝为限制外戚的势力,再次重用宦官。于是,张让、赵忠、左悺等十常侍集团崛起,直接把持朝政大权,罢黜宰相,霸占三公之位,其权力之大,连皇帝也难以对抗。这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的历史表明,太监势力一旦得到皇帝的重用和放任,便会膨胀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即使是盛世巅峰的汉朝,也难以遏制住太监的野心。东汉的教训对后世应该有很大的警示作用,但历史似乎往往惊人相似。

三、唐初太宗限制太监不久又蔓延 安史之乱后太监直接控制禁军

直到盛世大唐,太监势力也有蔓延趋势。唐太宗在位时,对太监人数和品级都作出了严格规定,一旦逾越,太监就要受严惩。但安史之乱后,太监重新跋扈起来,不仅插手政事,还掌控了禁军实权。这使得唐室日趋衰微。

唐朝在太宗时期国力鼎盛,太宗本人积极整顿吏治,严格规定宦官的数量和品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太监的势力。但随后几位皇帝对太监的放纵,再次使他们势大权重。武则天时期,由于女主外强,过度依赖宦官势力。之后,唐玄宗在位时,宦官李林甫和高力士曾一度专横朝政,玄宗被迫诛杀他们,才稍微削弱宦官势力。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居心叵测,对宦官更加重用,任命郑贵妃的兄弟郑玄值为护军中尉,掌控军权。这直接导致禁军

四、马元贽与仇士良先后把持大权 想重演东汉十常侍夺权

唐德宗、唐顺宗在位期间,马元贽就是太监中的佼佼者。这个出生寒门的太监,一心想效仿东汉的十常侍,控制皇权。为达目的,马元贽不择手段,屡次在关键时刻改换皇储人选。唐宪宗在位时,马元贽一度把持朝政,权倾天下。

唐文宗李绍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功能与马元贽极为相仿的太监——仇士良。仇士良意图效法马元贽,控制皇帝和禁军。为达目的,他曾多次在李绍面前诬陷宰相,还借皇帝名义大开杀戒。长安城内弥漫着一片生人勿近的恐怖气氛。

马元贽和仇士良都是出生在草根阶层的太监,他们仕途顺利,深得皇帝宠信。太监本身地位低下,又不能传宗接代,唯有依靠皇权才能获得尊荣与权力。马元贽通过incessant复杂的政治手腕,曾先后在唐德宗、唐顺宗和唐宪宗三朝中把持大权,是晚唐最具野心的太监。仇士良则效仿马元贽的一招一式,多次矫诏和制造冤案,在朝野布下恐怖,操纵年幼的文宗,几乎让朝局一度失控。这两人均想重演东汉十常侍那样的宦官世家,继续祸害帝王和百姓。

然而,太监掌权终究是对天理不公正之举。马元贽去世后被追削来抹杀功绩,而仇士良也在失势后黯然离开政坛。历史并不会对他们手段过分的夺权行为表示同情。

五、唐宣宗隐忍装疯三十年 李忱一登基就收权打击太监

在这样一个黑暗时期,有一个人却暗中酝酿着力量。他就是李忱,日后称帝为唐宣宗。李忱生性聪慧,但为避祸,他从小就故意装疯卖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足足装了三十年之久。

唐武宗李炎登基后,仇士良一个时期依然权倾朝野。为打击其势力,李炎提拔宰相李德裕进行制衡。仇士良无力反击,只得黯然告老还乡。在仇士良死后,李炎果断将他的爵位削去,家产抄没。但李德裕权力也日益加强,李炎为制衡他,又重新扶持起一个与仇士良功能相仿的大太监——马元贽。

李忱生性聪慧过人,自幼便看清朝堂乱象。但他也深知露头獒颈的危险,所以从小就装疯糊涂来避祸。有一次,李炎甚至怀疑他谋逆,差点被杀。李忱只能更加卖力地装傻来消除怀疑。直到马元贽看中他这个可以操纵的傀儡皇帝人选,李忱才暂时松了一口气,但仍然屡试不爽地维持疯癫形象。

终于,在唐武宗驾崩后,马元贽按计划拥立李忱为帝。马元贽自以为权倾朝野指日可待,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精心伪装多年的政治强人。李忱一登基,立即收回马元贽手中的大权,颁布圣旨严格限制太监的权力。马元贽登时傻眼,这当头一棒直接粉碎了他夺权的野心。

六、唐宣宗值得敬仰 但太医药物最终害死明君

通过这一连串精彩的政治运作,李忱极大地削弱了太监在朝堂中的势力,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太宗”。然而好景不长,李忱日渐迷信仙丹,听信太医的花言巧语吃下长生不老药,结果中毒身亡。在他去世后,太监势力重新崛起,继续祸害国家社稷。

李忱作为一个政治强人,虽然最终改变不了唐朝灭亡的历史趋势,但他那惊人的隐忍与决断力,以及在绝境中开创生机的政治手腕,的确令人钦佩。中国历史上这样娴熟运用权谋的君主,实在不多见。

然而,李忱晚年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导致英年早逝,实在令人叹息。太医李元伯上奏有长生药,李忱也知道有毒,但还是忍不住服用。最后药毒发作,导致他在短短4年在位后就病故。李忱若没有贪图长生,本可再创盛世,可惜终究没有逃脱当时君王普遍的药物迷信。

无论如何,李忱那不屈的斗志和超凡的政治手腕,仍值得后人敬仰。在一个黑暗混乱的时代,有他这样一个明君登上帝位,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也已算上天眷顾。唐宣宗李忱,绝对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英明君主。

七、嘱咐后人警醒 太监乱政乃大忌需防范

历史终究还是历史。囿于时代的种种弊端,唐室仍难逃灭亡的命运。但有些人与事,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与记取。唐宣宗李忱,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极端困境中表现出的隐忍与决断,对后人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慈禧太后在遗言中对女人干政和太监乱政的警告,虽然她本人执行得并不彻底,但话语中的忧国忧民之情还是值得敬佩。历史循环往复,太监乱政的模式不断上演,每每都对王朝兴衰产生重大影响。这也给后世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必须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杜绝太监专权的可能。

每个朝代的覆灭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太监这个特殊集团,一旦得到皇帝的重用和放纵,就极易膨胀为朝野第一大内忧。无论是东汉还是唐朝,一旦太监把持武力,就能左右皇权,继而引发王朝动荡。

晚清的慈禧太后也犯下类似的错误,导致大清走向衰微。她在遗言中留下悔恨,希望警示后人避免历史重演。的确,太监乱政已经成为多代王朝的共同顽疾。这需要后世君主保持警惕,坚决防范太监专权的可能。

结语

在历史长河中,唐宣宗李忱的处理手段尤为难得。他用隐忍达成终极目的,并在登基之初就出手削弱太监势力,可谓画龙点睛。李忱的行为证明,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定力的明君,即便在动荡环境中也能发挥关键作用。

无论环境如何艰难,政治家都不能放弃对正道的追求。太监乱政固然可憎,但更需要我们反思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皇权过于集中。唯有转变体制,让权力制衡,国家治理才能步入正轨。我们应当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以开拓出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

历史实录
挖掘历史真相,找寻千百年前的奇闻逸趣!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史实本身!真相只有一个!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