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持人的三重发言权

职场   2025-01-25 22:29   福建  
点击“干部决策参阅”轻松关注

 为广大干部学习和决策提供参考。

会议是实行集体领导的基本方法。会议主持人是会议现场总调度、执行总导演、全程总指挥,拥有最先发言权、即时发言权和最后发言权。妥善把握运用好这三项权力,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至关重要。


  • 用好最先发言权,迅速释疑定调。

参会对象进入会场,会有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召开会议,参会的都有谁,会议内容是什么,会议时间多长,和我有什么关系……主持人是第一个发言的,要主动回应关切,释疑解惑,迅速将参会人员的注意力引导到会议上来。

首先是称呼,意在唤起全场注意,提醒大家迅速进入“会议模式”。既要高度概括,一掠而过,又要兼顾全面,一人不漏。如有多个群体,应按会议主题确定主次,排定先后。如遇重要人物,可单独称呼,以示尊重。

其次是开场,开门见山讲清会议主题和主要任务,亮旗定向。适当运用饱含情感的字词、骈整排列的句式,先声夺人,营造浓厚热烈的氛围。

接着是介绍参会人员,先上级后下级,先客人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分别介绍工作单位、职务和姓名。有多重职务和头衔的,只介绍契合会议主题的身份。参会人员较多时,重要人员要逐一介绍,其他人员可分类合并介绍,以节约时间。会场工作人员一般不作介绍。

然后公布会议议程,让参会人员掌握会议大体情况,提前做好互动准备。如议程不多,互动较少,也可以不集中介绍议程。这个阶段要着重把握三点:内容上,要严格遵照集体意志按程序主持,不随意增减,自由发挥;文风上,要平实、庄重、简洁,除开场部分可适当修饰外,其他部分平淡朴实,不着雕饰;篇幅上,简明扼要,不转弯抹角,不穿衣戴帽,尽快把参会人员引入会议实质环节。

  • 用好即时发言权,切实稳控全场。

主持人宣布依次进行各项议程后,其他承担会议任务的人员成为主角。在这个阶段,主持人要以配角身份当好“四员”,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调控好会议进程。

一是计时员。控制好会议时间和节奏,既要避免拖会,又要防止提前结束冷场。如会议议程密集,要把控每个环节的时长,超时的要及时提醒,采取补救措施。

二是翻译员。当发言内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要用参会人员能听懂的语言转述。当发言内容十分重要或者信息量过大时,要及时评价、归纳、总结,促使参会人员重视、理解、吸收。

三是引导员。全面掌握会场动态,引导参会人员始终聚焦会议主题。如主持小型座谈会,要营造平等宽松、畅所欲言的氛围,引导与会者想说话、敢说话、说真话。在互动环节,要将注意事项一一交代清楚。比如,宣布奏唱国歌时,要提示与会人员全体起立,完毕之后提示坐下。

四是纪检员。对迟到早退、交头接耳、大声喧哗、随意走动等违反会场纪律的,及时提醒警示,维护正常秩序。遇有消极、错误甚至反动的发言内容,要亮明态度,立即制止,坚决反对。

  • 用好最后发言权,全面总结升华。

会议主持人一般由会场最高领导人或者次高领导人担任。会议议程结束后,发言权又回到主持人手中。要牢记主持人和领导者双重身份,确保会议取得最好效果。要再归纳、再提炼。实事求是总结会议情况、会议成效、会议精神,总结时不作鹦鹉学舌般的重述,而要归纳提炼会议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给参会人员听。

评价要客观实在、恰如其分,一味堆砌“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大气磅礴”“开创未来”等赞美之词,容易引起群众反感。要再梳理、再补充。开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总结会议情况后,主持人要全面审视会议内容,如会议主要任务全部完成,就不需作补充发言。如留有空档或存在薄弱环节,就要主动讲话,缺什么就补充什么,确保参会人员全面领会会议精神。要再引导、再动员。

通过会议,参会人员明确了工作形势、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跃跃欲试,斗志昂扬。这时,主持人要用节奏明快、激昂奋进、简短有力的语言,提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意见和路径方法,引导参会人员迅速从“会议模式”切换到“行动模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推动会议精神落地见效。


稿件来源 | 《秘书之友》2023年第10期
作者 | 杨哲

干部决策参阅
为广大干部学习和决策提供参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