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发调研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甘肃高校毕业生西部创业的故事与启示》,生动展现当今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人生选择,让广大读者深受触动。连日来,不少高校毕业生通过写信的形式,讲述了他们扎根西部的青春故事。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进这些闪亮的日子——
“飞”出大山
是为了带着本领“飞”回来
十几年前,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坚定地走向了祖国西部。
那年我15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开始了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求学生涯。2007年,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那一刻起,一个念头就在心里种下:现在“飞”出大山,是为了明天带着一身本领“飞”回来!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我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努力改变更多山区孩子的命运。
2011年8月,我大学毕业,毅然回到了曾就读的高中执教。初为人师,紧张与兴奋交织在心中。我努力回忆着从小学、高中到大学一位位授业恩师的模样,从他们的身上汲取经验和力量。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他们对待我那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知识和爱温暖学生们的心灵。
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禀赋、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时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每当心情低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日子,想起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无私奉献。
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而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我了解情况后,立刻找他谈心。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他,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同时,我积极联系其他任课老师和班级同学,大家一起鼓励他、劝慰他。终于,这名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学习成绩也一点点提升,久违的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名教师成长为学校政教副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也收获了更多成长。
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我也获得了许多感动。他们会在教师节给我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会在我生病的时候送来关心,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鼓励。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师生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
2023年6月6日下午,2023届学生迎来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就在课前几分钟,34班的班长突然来办公室找我,说教室里有情况。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教室,推门而入,却发现窗帘紧闭、光线昏暗。正紧张时,只听得班长一声“开始”,教室里响起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歌声,很多学生的眼中涌着泪花。原来,这是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感谢与告别。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2011届毕业生张磊
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人生吗?!
我是一名来自河北邢台广宗县南三里村的农家子弟。2021年,我从天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虽然有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来到陕西西安郊区,在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工地上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吸引我的,是这份职业和国家发展大局紧紧相连——每每对朋友介绍自己的工作时,我都会自豪地说,我从事的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光荣事业。
虽然手握研究生文凭,然而,工作伊始,我却一度为自己所学不够用而焦虑。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阶段跟着导师研究水下膜结构,所学虽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但是当我走进施工现场,还是经常感到无从下手。在工作中,我逐渐明白,在校学习奠定的是理论基础,我们最为缺乏的,是实践历练。
幸运的是,在西部,我们有许多培训学习的机会。除了省里、市里安排的各类培训,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有单位内部组织的培训。从入职开始,公司就为我们安排了专题培训计划,每个专题都很有针对性。
除了参加培训,我从老师傅那里也学到很多。一次,我联系监理去现场核报验收,监理以资料不足为由拒绝验收。正当我急得团团转时,一位老师傅找出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对照图纸逐条分析,告诉我:现有材料完全符合要求。我顿时有了底气,和监理据理力争,终于,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
对于到西部基层工作,不少人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待久了,会不会消磨斗志?我的答案是:“不!”
基层工作有时会显得烦琐枯燥,但,每件“小事”都关系着民生的大事。只要我们怀有耐心、恒心,工作越努力,处理事务就越得心应手,就越能开拓事业的新局面,也越能让自己增加信心、增长才干、保持热情,形成正向循环。
当然,在基层工作可不能“一个人在战斗”,要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肩作战、相互激励、共同提升。要知道,一个人也许会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则必定能走得更远。
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路上,我常常观察身边的公路、桥梁。这一条条路、一座座桥,带给我们更加便捷的生活。是前辈们的努力,让祖国的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这也是西部地区赶上东部地区的基石。我的工作,每天都在夯筑基石,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人生吗?!
天津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
2021届硕士毕业生丁祥坤
我的心愿是:
这幅美景里,有我精彩的一笔!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也是一名服务期满选择留在西藏工作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我和西藏的缘分,始于2018年夏天。那时,因为一个“去远方看看”的念头,我蹬着单车,从云南大理开始了此生难忘的滇藏线骑行。20多天时间里,从温润富庶的洱海坝子到浪涛汹涌的虎跳峡,从林木如海的鲁朗到“雪域江南”林芝……祖国的山河壮阔、物阜民丰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路虽远,行则将至。
抵达拉萨后,我去拜访了在这里工作的北化工学长学姐们,他们无怨无悔、全心全意投身于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使我深受触动。
2020年夏天,我即将毕业。是回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的家乡福建就业,还是再上那魂牵梦萦、“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在老师与辅导员的鼓励下,我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为西藏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不久后,作为北京市西部计划西藏服务队队长,我和一批同道者一起来到拉萨。接受培训后,我被分配到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权益志工部任西部计划西藏专项项目专员,负责服务全区1700多名志愿者、组织志愿活动等工作。
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看到这些需要更多呵护的孩子们,我的肩上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我和志愿者们只要有空就到这里,陪他们玩耍,教他们唱歌、绘画……孩子们很快和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成了好伙伴,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一天,当玩击鼓传花游戏时,几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上台演唱了歌曲《听我说谢谢你》,他们说,这是专门送给志愿者老师的礼物。那童真的声音、真挚的感情,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些孩子的世界里看不见光亮,而我们的到来,可能成为照亮他们生命的一束光。我想,这就是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吧……
青春时光是有限的,而报效祖国是无限的。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实施以来,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扎根西藏就业创业,把青春挥洒在雪域高原,为西藏的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了澎湃动力。作为其中一员,我感到无上荣光!
一年服务期很快就满了。离开,还是留下?这个在我脑海中盘桓了很久的问题,渐渐有了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留下来!从一个“过客”,变成一个真正的“当地人”。
之所以作出以西藏为家的决定,与这一年来感受到的鼓舞与温暖有着直接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推进更切实有效的人才政策落地,努力从根源上破解西部“留人难”的痼疾。我们的工作、生活、成长发展,都“装”在党和国家心里!
于是,我报考了西藏日报社,并顺利成为这里的一员。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她给予我奋斗方向和人生价值,我要为她的发展贡献毕生力量!
西藏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她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我的心愿是:这幅美景里,有我以实际行动“画”上的精彩一笔!
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0届毕业生柯剑聪
来源 | 综合自《光明日报》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