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亮非遗|北大毕业却去捏面人?中式手办还能这么潮!

政务   2024-11-24 17:00   北京  

在文化圣地海淀

有一群新生代非遗传承人

他们用青春继承古法

用匠心传承非遗

他们将当代审美融入传统文化记忆

为“老手艺”赋予新的玩法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全新栏目

“淀”亮非遗


科普非遗故事

介绍新生代非遗传承人

传播海淀青春文化气质

谱写非遗传承保护激昂乐章

今日非遗时刻





面人郎




2008年6月7日,面人(北京面人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怎么说

“很多人不理解,北大毕业了还去捏面人?我可以真诚地告诉大家,我到北大学习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捏面人,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并把它推广到全世界。”

郎佳子彧


他是参加过《最强大脑》的选手

是活跃于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

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

郎佳子彧

小小的面团在他手里千变万化

不仅捏出了年轻态的新花样

更捏进了人民大会堂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


1998年起师从父亲——面人郎第二代传承人郎志春;

2010年破格加入北京市民间艺术家会员成为最小会员;

2018年研究生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美术方向;

2019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北京市海淀区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参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外国元首,郎佳子彧作为青年一代非遗传承人展示了面塑作品与技艺。他与摩纳哥亲王合作面塑版冰墩墩的互动过程被记录下来,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青年的风采,用面塑构筑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科技赋能非遗


“传统的东西很美,但不能孤芳自赏,尤其传统技艺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我们更不能自己做给自己看了。”创作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新作品时,郎佳子彧更能意识到自己肩上“传承人”的担子,“如果是艺术家,那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我是传承人,就得在时代中找到共鸣,让大家懂。”



不仅要让面塑这项传统技艺“活”下来,也要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它,这是郎佳子彧一直努力的方向。新技术、新媒介、新机遇,让他有了新工具、新舞台。



一方面,他以非遗数字化的方式,对现存的面塑作品进行采集登记,通过3D扫描等技术手段保护非遗;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在网上展现,传播非遗 。“他们不仅是我的粉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粉丝。”他说。



郎佳子彧还带着面塑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圈粉”不少。在法国巴黎展示面塑技艺时,一位法国女士对展台上的作品《贵妃醉酒》爱不释手。郎佳子彧决定将作品送给她。这位女士十分惊讶,拉着郎佳子彧的手说:“非常感谢!”还表示回家后一定会让她的儿子看这件作品。她的儿子是法国总统马克龙。



郎佳子彧认为,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发展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他的工作室正在尝试开发教学和文创类产品以及一些“非遗+科技”的文旅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这些跨学科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机会。


非遗点亮生活


非遗越来越“活”越来越“火”,非遗传承正逐步与现代生活美学串联起来,一大批非遗展览、非遗产品、非遗慕课、研学线路、品牌活动等,一步步点亮我们的生活。



非遗艺术展






作为紫竹院行宫重装亮相开放后举办的第一个展览,“百年散步——面人郎面塑艺术展”已于2024年11月1日开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3日。


本次展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家族面塑原作在紫竹院行宫展出,作品跨度近百年,包括从对上世纪早期百姓生活风貌的刻画,到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黄金时代”的辉煌,再到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思考与情绪表达。展览以面人郎家族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联,对面塑创作技艺的变迁与传承进行梳理,共同探讨百年来文化语境演变中,面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与推动。


新媒体新传播






毕业后,郎佳子彧开始尝试利用自己所学传播传统非遗,制作短视频。哪吒、蜘蛛侠、火神、兔爷……通过镜头把捏面人的手艺展示出来,受到了粉丝们的喜爱。


随着粉丝的积累,郎佳子彧打开了传统非遗的新大门,电影剧情、时尚单品、游戏装备……当下各种热点话题,都能成为捏面人的新题材。截至目前,郎佳子彧在全网已经积累粉丝超过250万。短视频的走红,让捏面人手艺有了更多支撑,郎佳子彧也逐渐找到让面人“活下去”的路子,通过短视频实现了商业化。


慕课学习非遗


识别二维码,10节微慕课,跟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人第二代传承人郎志丽学会捏面人。课表如下:

1、月牙纹的剪法和应用(小树)
2、月牙纹的应用(小熊头像)
3、锯齿纹的剪法和应用(剪桃子)
4、锯齿纹的应用(水杯)
5、水滴纹的剪法和应用(苹果)
6、水滴纹的应用(梨)
7、云纹的剪法和应用(小花碗)
8、云纹的应用(快乐小鸟)
9、太阳纹的剪法和应用(蘑菇)
10、太阳纹的应用(小花猫)
11、柳叶纹的剪法和应用(小台灯)
12、柳叶纹的应用(小房子)


看书了解非遗


《我在北京捏面人》这本书讲述了从宣统元年开始的郎家的百年故事,称得上是一本小人物的大历史。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是民间传说,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城市变迁紧紧相连,这其中很多事情的准确细节已无法还原,但郎家的面人儿、郎家的记忆与冰心、老舍们的笔端或并行或交错,应该可以揉捏出些对郎家、对面人儿、对手艺人、对老北京的印象。京味儿十足的口述史,妙趣横生。


文化延展




面人是用啥做的?




面人源于汉代,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手脚、头面、神情等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


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用含糖的熟江米面即兴创作,并以竹签或苇杆托举,随做随卖,可玩可食;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




面人那么多,面人郎有何不同?




手艺人,把从事的行当后面加上姓,比如泥人张、风筝哈、葡萄常,那不是随便叫的,那是响当当的名号,手艺得好。“北京面人郎”经过创始人郎绍安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创新发展、广采众长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地域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它集美术、雕塑、服饰、化妆及造型艺术为一体,其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装饰简洁、技艺精湛。尤其是表现戏曲人物和北京民俗风情的作品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收藏价值。


材美

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面的配制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面人郎”所用的面是用普通面粉和江米面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用水和好上锅蒸熟。为了增加面的通润以防止干裂,还要加上蜂蜜,最后再混以特制的颜色揉搓,这样的面人可以保证几十年不褪色。


工巧

面人郎制作手法细腻,充分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对细节充分拿捏,反复勾勒,制作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从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到旗子上的字迹图案、场景中的雕梁画栋,再到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处不是活灵活现、制作精良。面人郎的面塑造型,细说起来要有上百道工序,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从面的制作到颜色的调配到人物形象、服装服饰的搭配,每一步都非常繁琐,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小题大做,该简时简,该繁时繁,只有繁简的巧妙搭配,方见真谛。


灵心

面人郎彩塑都是一次成型,制作之前经过深思熟虑,每个作品的神态细节了然于胸,捏起来一气呵成。捏塑的形象小,面量就小,揪一小块面塑上去,可以塑形,但不能再往下扒,就是不能修补。捏面塑不同于其他雕塑艺术,面人制作的关键在于手上的分寸,在于手的力度把握,小小面人不过才几寸长,要在这样大小的空间内对人物进行细微地刻划,并做到不增不补,肢体间的无缝连接,全靠一双妙手控制力道。增之一分,减之一分,不是靠工具和仪器的精确测量,而是靠心灵的直觉。这种手感的获得和心灵的直觉,除了师傅的指点,更多的来自手艺人长时间对面塑艺术的心灵感受,因为最终手由心而发。在捏面人的过程中,手艺人的双手与面团在互相接触、感受、调整和塑造中互相陶冶,成为一个整体。

来源:数字平台

文旅海淀
发布海淀各类文化活动信息、汇集各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书店等文化机构最新活动,展示公共文化服务成就、服务海淀广大群众文化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