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他们站“C位”

政务   2024-10-24 11:28   陕西  


科技创新成果要迈向市场,需要跨过成果转化的难关。


如果说科技创新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那么产业创新就像是“找准钉子造锤子”。两者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才能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条赛道上,西安近来的动作无一不在透露新的“解题”思路——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站上“C位”,真正让科技创新这把“钥匙”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扇“大门”。

 


“优等生”遇到的“难题”


在科技创新这条赛道上,西安一直身在“优等生”序列。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8月27日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城市排名,西安从2019年的全球第47位连年攀升至2024年全球第18位,位列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


综合来看,西安科技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十、全球前百,是国内创新网络核心枢纽、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科技创新可谓亮点纷呈。


但作为科创资源富集的“优等生”,西安也有自己的“难题”——高校、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比重较高。


2022年,西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总和占比高达50.7%,企业为48.99%。与深圳的“四个90%”(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90%的专利申请都来自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以前的“锤子找钉子”,往往是研发了一项新技术,结果却发现并没有合适的应用场景,或者“为了用而用”,或者是卖不出去。通俗来说,你发明的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我想用,还要大费周章改造、适应,这期间的沟通成本、改造成本、推广成本以及之前产生的利益分配,成为卡在中间的屏障。


究竟是企业围绕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转”,还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围着企业“转”,体现了一个地方科技创新治理的逻辑和本质。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企业对技术前沿的嗅觉最为灵敏,应对市场变化的危机意识最为强烈,天然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加快推动企业由产学研融合的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已势在必行,这是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否则,丰富的科教资源只会封闭在科技“小圈子”,难以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



“新考点”要有新思路


如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这是西安在“新学期”面临的“新考点”。


6月29日,“西商·市长面对面”政商沟通机制首场协商座谈会召开,38家企业代表同市长坦诚相见,主题锁定“促进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7月24日,西安集中出台3大方面9个政策,明确把支持科技创新的抓手放在企业,将企业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力量布局、体制机制的核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此时,西安的“解题”基本思路跃然眼前,突出一个字——“融”:“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做大企业规模能级—开放政府应用场景”,坚持创新供给端、企业需求端、政府服务端深度融合、协同发力。


9月9日,市委常委会再次强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双向奔赴”。


这一系列动作,指向清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企业要站“C位”。


仔细解读7月集中出台的《西安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年)》等9个政策,我们发现,相较于以往,新政策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


一方面,政策将支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明确放在企业上,通过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力量布局及体制机制优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创新合伙人和组织者,在服务企业创新方面也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西安首次提出吸纳企业参与创新决策,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细解西安“三融”


“融”什么?怎么“融”?


“前方+”分析,第一“融”是“融企业”


因此,西安下决心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把“是否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作为制定科技政策、实施工作举措的检验标准,推动企业真正在规模上、能力上、贡献上、地位上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当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并不是弱化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而是发挥企业创新动力强、企业家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准的优势,通过企业更好牵引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其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科研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激发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这也引出西安深度融合的第二“融”——“融”科研


让我们举个例子。


一年前,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作为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企业,携手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签订四大科研项目,目标是破解轨道交通行业“卡脖子”难题。


此后,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陕西轨道交通集团、西安交通大学迅速组建了“科学家+工程师”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如今,四大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研发成果投入现场进行测试应用。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正为西安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比如,在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方面,更加注重产业的发展需求,支持链主、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比如,探索推行校招共用、校招企用引才模式,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遴选“产业教授”到高校任教,选派“科技副总”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合作。


西安第三“融”,是“融生态”


“戈壁滩上不可能种出郁金香”。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要素汇集、碰撞、聚变的过程,同样需要适宜的环境。这方面,就需要政府角色的转变——全力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力组织者和紧密合伙人,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市场拓展全链条有机衔接,从底层和源头上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从优化改善营商环境,到全面简化科技创新政策享受落实流程;从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对接服务,到加快补齐金融资本短板……当前,西安正花大力气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借助阳光充足的“秦创原”、风和日丽的“科创谷”,雨水丰盈的“科学城”,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建设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服务高效、创新回报丰厚的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让企业站上“C位”,当主角、挑大梁、唱好戏,如此,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才能水乳交融,“融”出一条西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子。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来源:西安报业·“前方+”工作室出品丨主笔:张端 闫珅 | 编辑:谈密 答案丨校对:张立丨审核:韩东辰 马悦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安发布
华夏根脉,千年古都。这里是西安市委市政府权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