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节!

教育   2024-11-08 21:27   福建  

今天,11月8日

第25个中国记者节

和厦小嘉(嘉庚学院官方新媒体IP)

十一岁生日

如约而至


小嘉想邀请你

一起走进不同“新闻龄”的“嘉园”记者

听听他们记者之路上有哪些“惑”与“获”!


何为记者?

有人说,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也有人说,记者是真相的追寻者,是社会的良心;还有人说,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历史的记录者。

那么,在校园记者眼里,何为记者?




何为记者?

一群“微渺”之人


周 世 冰

土木工程学院2024级学子

校园记者(摄影)

“新闻龄”2个月

微渺,有轻细之意。这样一种轻浅、细微的状态被周世冰用来形容自己——总“隐”于喧嚣、缤纷的活动边缘,默默观察,静静记录。他说,记者是一群“微渺”之人。

今年9月,刚上大学不久的周世冰就开启了他的校园记者之旅,主要负责摄影工作。在此之前,记者对他来说,是敏锐的观察者、实事求是的报道者,是宏大的、深远的。现在,投身其中,他感受到一些不一样,譬如说,愈发倾心于每一个细微之处,角度、时机、光线……

“新闻摄影就是这样,自然的、日常的,来不得一点刻意。”周世冰正在慢慢体会,那些深刻的价值与意义,是怎么从细微之中被触达、被焕发、被记录的。





何为记者?

一个特别的创作者


张 子 军

人文与传播学院2023级学子

校园记者(视觉设计)

“新闻龄”1年多

如果简单地把新闻报道工作划分为“台前”与“幕后”,那么张子军就是久居“幕后”的人,她和伙伴们把创意与灵感倾注画笔,设计、描绘出一批又一批传播作品。

记者是什么?在张子军看来,是创作者。当然,久居“幕后”不等于只在“幕后”,创作也不仅仅是虚构文学一种。

张子军说,她平时会通过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各类文创周边,以积攒灵感;在看见优秀作品时,也会临摹、研习对方的笔法、流程;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抓住每次机会来进行自我锻炼。这些,在张子军看来,都是与世界真实连接的方式,是创作的土壤。





何为记者?

追风者一般


管 秀 媛

音乐系2023级学子

校园记者(微博运营)

“新闻龄”1年多

“追风者一般。”这是管秀媛眼中的校园记者。她表示:“微博是一个信息传播极为快速的平台,内容讲究一个时效性。这要求记者需要对新闻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在“和风赛跑”的路上,管秀媛感受到挑战与困惑如影随形。如何挖掘出独树一帜的新闻视角,曾是她的首要难题;面对内向的受访者,如何敲开他们紧闭的心扉,更是让她一度陷入迷茫。但她并未退缩,而是更深入地参与校园生活,从师生的视角去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她也积极参与校新闻社厦小嘉新媒体工作室的培训,学习采访技巧,提升写作和编辑能力。

一年多下来,她收获颇丰,“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结识了一群挚友。”





何为记者?

最好的猎手


陈 秋 元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学子

校园记者(视频剪辑、航拍)

“新闻龄”1年多

“热爱、追寻、精益求精”是贯穿陈秋元记者生涯的三个关键词。他说,心情低落时,拍摄就是他的一种充电方式。 

“2024年军训拉练!”这是陈秋元最难忘的一次拍摄经历。当天,他和小伙伴们凌晨三点多就开始筹备工作,一路上他们需要扛着设备赶上队伍步伐。但这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反而是山上的重重雾气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雾气较大,无人机容易找不到方向,几次下来有些受挫,只能一次次重来。”后来,他们终于拍到了山、太阳和拉练队伍同框的画面。他说:“很震撼。我们一遍遍地观看成片,成就感爆棚。”

现在,陈秋元对记者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记者像追风者,也像是猎手。”他透露,自己会如猎手般捕捉光影,“就像猎手在茫茫大自然中寻找那决定性的一击,我们也用镜头和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与美好。”





何为记者?

一片冰蓝之海


吴 彦 城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2022级学子

校园记者(采写、微信公众号编辑)

“新闻龄”2年多

“思维像大海一样广阔,思路像冰蓝海水一样清澈。海上会有风浪,这没什么的,恰似脑海里不时跃起的想法与灵感。”吴彦城说,记者是“冰蓝海”。这是他参与校园新闻报道工作两年之后的感悟。在此之前,吴彦城印象中关于记者的关键词是“大胆”“自信”“善于交流”。

当然,如上三个词对一位记者来说确实是关键的。吴彦城想表达的是,真正投身其中后,他逐渐意识到“发散性、创新性思维”之于新闻报道工作者的重要性。

Day by day, step by step(日复一日,步步维艰)。吴彦城说,新闻工作之路很长,他希望自己和其他校园记者们能够坚守初心、不断前行。





何为记者?

传播正能量的人


黄 佳 茵

会计与金融学院2021级学子

校园记者(采写)

“新闻龄”3年多

“我想用文字传递‘嘉园’的每一份微光。”从中学开始,黄佳茵就很热爱文字。步入大学后,这份热情引领她加入了校园记者行列。

初入行时,她也曾畏惧怯场,但经验的积累让她逐渐成长为“控场者”。“采访不仅是任务,更是遇见优秀的人、体验有趣故事的契机。”她一直很感谢大一的自己,选择了校园记者这条路。

“想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能传播正能量的人。”在黄佳茵眼中,记者是故事的挖掘者、生活的记录者、正能量的传播者。她以“热忱”为记者生涯关键词,愿毕业后自己仍能坚守文字热爱,有机会进入记者行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何为记者?

勇敢的魔法师


陈 梦 洁

人文与传播学院2023届校友

毕业后曾是一名少儿综艺节目记者

“新闻龄”5年(具有4年校园记者经历、1年媒体从业经验)

“一起熬夜制作节目、和伙伴们同甘共苦、见证彼此成长……虽然现在没有继续从事相关的工作了,但那段经历依旧难忘。”在校期间曾任校学生新闻社广播电台机务部部长的陈梦洁的眼中,校园记者就像魔法师,勇敢而坚韧地记录瞬间并“施展魔法”,将新鲜资讯传遍校园。

下课后,听到学校广播里传出自己制作的节目时,看到同学们在讨论今日电台节目的内容时,陈梦洁总是成就感满满:“虽然累,但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从需要老师、学长学姐的帮助,到可以独当一面,在一次次“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得到了最快的成长。她说:”在校园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在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时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毕业后我通过记者面试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节之际,陈梦洁也给学弟学妹们留下寄语:“用心付出就是最好的魔法,希望校园记者们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标准,认真对待自己的劳动果实,产出更好的作品。”





何为记者?

一专多能的“六边形战士


陈 加 典

人文与传播学院2007届校友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社会新闻采访团队记者

“新闻龄”21年(具有4年校园记者经历、17年媒体从业经验)

从嘉庚学院大学生新闻社的第一任社长,到如今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社会新闻采访团队的一员,陈加典的媒体工作者之路已走了二十余年,“但因为感兴趣,所以一直乐在其中。”

  回首来路,陈加典也曾遇到过许多困惑,但他认为校园记者工作中的“惑”,主要还是源于知识面的狭窄。“大二那年,学校后勤集团请我为食堂写一篇专业性较强的报道,而我对食堂唯一的印象就是各式各样的菜品,于是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去后厨实地参观、与大厨面对面聊聊、泡在图书馆查资料……经过两周的调研,终于写出了一篇有数据、有故事、有温度的报道。”

  “每一篇报道能够如何呈现,都取决于报道背后的人。”在这个以秒级传播资讯的新媒体时代,陈加典认为作为记者更应该讲究效率与速度并行,最好能一专多能,这样才有助于传播新闻资讯。

  他希望校园记者们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留住每一个值得珍惜的瞬间。“时光会走远,影像永流传。所以,别犹豫,现在就开始记录吧。”






祝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

撰稿:学生新闻社 陈薇 叶诗芸 陈嘉懿 郭佳璐 王仪彤 秦雅竹

摄影:受访者供图

手绘:学生新闻社 黄怡琳

编辑:甘丽红 陈巧恩 樊雨昕 朱鲜艳

排版:樊雨昕

校对:傅享烨

责编:王小磊

审核:彭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唯一官方微信。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