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民间剪纸及民间艺术
过去有一种误解,把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等同起来,其实是概念上的混淆。大众文化是当下传媒,流行的快餐文化,有民间文化的元素,而绝非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则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最能敞开心扉的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是有形的“国风”,《诗经》中国风所代表的民间艺术,具有夸张独特造型,精美的装饰纹样与丰富的想象,具有情感的恣肆与精神的自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民俗风情,原生态与幽默,智慧等艺术特点。“快餐文化”式的大众文化根基浅,令人回味的少,除了给人以“噼啊、噼啊”非常态的扭捏以外,还留下了什么呢?煽情是它的特征,是让人的眼泪轻易地掉下来,事后回想又觉得莫名其妙,索然无味。它本身拒绝深沉的感动,因为一旦深沉它就不好玩了,就卖不了钱了,煽情目的是让你笑,是为了掏你的腰包,一切的煽情为职业者,都是人类情感的小偷,把感动从人的内心深处生生剥离,推向易于调动,易于变化花样耍花招的浅表层。民间艺术正好与它形成对照,民间艺术不会煽情,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慢慢从中品出丰富的味道,读懂其中的暗藏道理。
民间艺术常被正统主流文化所忽略与遗忘,但民间艺术恰好是正统的主流文化发展前进的动力,我们从当今许许多多的各类流派艺术中都能看到民间艺术的元素。所以我们应当从审美价值的视角,将民间艺术加入当今的文化脉络与艺术创作的根性链条,以催生现代性的形式语言,是一种文化使命,也极具文化战略意义。
现代与传统不应该呈现二元分割的局面,“现代”和“传统”这样的字眼,我们也应该清醒客观地看到现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将“现代”的呼声分贝吼得太高,传统会“郁闷”的。老吼“现代”的人,给人的印象是生怕传统拖了他的后退,必欲弃之而不顾,走极端的家伙,则把数典忘祖当成时髦;另一方面一味地照搬传统,就想让“传统”唱无音响的“独角戏”,也有些气场声贝不足,传统也会“孤独”的,让我想起了齐白石老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如警钟似的老话。
民间艺术许多是即兴艺术,以口传心授为基本传承方式,每一个剪纸人的每一幅作品,虽有承袭的影子,却无不注入了作者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再认识,这就是在继承中的创新。传统就是由无数次传承,再创作,再创新积累而成得一根长长的链条。
剪纸剪得像画,像木刻、像照片或像什么什么,其实这样的剪纸已经不在是剪纸,它没有了剪纸应该有的“语汇”,充其量是像什么什么的附庸,我们应该摈弃。
包头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状况
包头地处晋陕、蒙农耕与草原文化,内地与边关文化相交汇的地方。丰富多元的移居文化是包头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与其它地区文化的最大区别。风格多样,细腻得如发丝一样精巧,粗犷豪放得如刀砍斧劈般的痛快。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近1500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成长与变化发展,和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民间剪纸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世代相传的形式,心传口授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它功能出现了适应和融入本乡本土民俗生活到逐渐疏离本乡本土民俗生活,更多地从最初的“实用”型向纯审美方向流变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在这变化过程中,有些艺术处于人走艺失的局面,包头剪纸在我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广,却出现了创作队伍逐渐壮大的可喜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即1984年举办的“包头首届剪纸艺术展”创作队伍4人,现有两人一个到外地,另一个转行,1999年,“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包头培训基地”挂牌,举办了多期剪纸培训班,系统培养了近300多人。同时不断发现新人,不断推荐新人,现在形成了年龄结构呈现阶梯状比较乐观的局面。大家纷纷走出去,不断参加全国各地剪纸艺术展览、剪纸艺术交流等活动,开拓眼界,增长创作意识,现在有3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全国各类大奖100多项,几乎是其它盟市的总和的一倍,出版各类剪纸画册10本,收入各类画册作品尽1000多幅,特别是2010年7月组织包头剪纸在德国展出,做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集体出国办展这在我市还是第一次。
我们发挥智力,发挥潜力,认真出点子把我们剪纸的事,当事业来做,并且要在做好的同时,还要做大。
加大民间剪纸发展的后劲
组织作者创作地域文化特点的作品,具有地区文化内容的作品。
引领作者的作品精加工,精装饰,树立精品意识,只有把作品打造精了,引人喜爱,才有发展。政府礼品,带动百姓礼品,城市形象,带动百姓意识。
举办展览大赛活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跟进性,有序地发展。
培养后人,培养承接民间艺术的后人,采取组织学习班现场讲座,与报纸、电视上举办讲座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发展,逐步推广。组织剪纸讲座进校园,引导孩子们从小认识民间艺术,形成不断动手尝试的意识,逐步引导他们喜爱剪纸,学习剪纸,传承剪纸。
我们常常形容我国的文化,用词是优秀的、悠久的、丰富的,但现在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孩子们每天接触外来文化现在相比他们接触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多得多,我们不能怪他们,他们每天一睁眼到处看的都是米老鼠、唐老鸭、奥特曼等等都是外来形象,我们的文化艺术符号在电视上看不到,在网络上看不到,在大街上看不到,在日常接触的读物中看不到,能怪他们吗?如果他们从小看到的是我们精美的剪纸、丰富的刺绣、五彩的木版年画、造型独特的青铜等等包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纹样图形,用我们文化从小滋养他们,就如人的胃口,0到10岁形成的习惯会影响一辈子,希望我们下一代儿时的文化胃口是由中国文化来满足,给他们加以本乡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烙印,我们会不仅仅受益于每一个孩子的一生,更受益于我们国家文脉的顺利传承。
文化物种的多样化,传承方式的决定字眼是“慢”和“恒”,民间艺术精英文化,生活意蕴都是缓慢成型的。让孩子们也要慢慢地逐步接受,贵在持之以恒,没有恒久,只是水过地皮湿,达不到传承的目的。我们不能只见到光速之快,而忽视事物接受领会的渐进性,势必会形成欲速而不达的相反结果。我们踏踏实实逐步实施,也许我们的祖先才会在天上向我们微笑呢。
如果说剪纸过去收到的阳光是在生活中应用和大家对它朴素的喜爱,那么现在的伴它继续走下去的阳光更多了的是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对它的培土、浇水,我们相信“包头剪纸”今后走得不再寂寞,走得会更欢快,走得会更远。
作者:要红霞,1964年生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包头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为包头美术馆副馆长。从1984年至1990年,要红霞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两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还曾多次到美国华盛顿、日本东京、丹麦哥本哈根、泰国曼谷等地展出,其个人传略已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