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祠堂,自我介绍
杨家祠堂,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东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为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而修。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祠堂,文化沉淀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距今天已经有180年的历史,已经有相当久的文化沉淀,杨家祠堂采用的是木结构四合院,这种结构从整体上看,做工精细,富有民族特色,具有中华文化的精髓。
杨家祠堂总共有两层,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这种建筑在当年已经相当精美,用现在的话说是精美绝伦,水平也是相当领先的。
▲ 杨家祖堂的石狮,威严!!
▌纪念杨业,精忠报国
杨业(?—986年6月18日),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后面,便有了杨家将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
▲ 杨忠武祠
▲ 杨家祠堂内部景观
▲摆放在杨业、佘太君塑像前的8尊祖先塑像
▲杨七郎坟
▌杨家祠堂,结构精美
元代,杨家17代子孙奉旨建祠,当年也是为了发扬杨家将的精神,团结军心和民心,弘扬传统文化;后到了明清时期,再度重建,现在大部分都是明代的遗物,相当的有历史价值!
杨家祠堂位于在代县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由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杨家祠堂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
▲ 杨氏宗祠内
▌杨家祠堂,意义深远
杨家祠堂坐北朝南,正门两旁守护着一对蹲坐的石狮子,气势雄伟,在祠堂的南面,有楼台三间,名为“颂德楼”,主要杨氏子孙祭祖的的祭台,每年杨氏子孙都会前来祭拜,缅怀祖先,从这里直走而上,在祠门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分别是“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都是对杨家将的赞美,在杨氏祠堂的两厢有杨家将战绩的连环壁画,旁边杨家将史迹展览和相关文物摆放;希望杨氏宗亲有时间都可以去参观下!
杨家祠堂分为前后两院,分别是正殿、堂屋、东西厢舍等,后院是主要部分,正殿有五间,正殿正中是杨继业夫妇的塑像,两侧是杨门八子像,还有许多石碑,都是历朝历代褒扬杨门忠烈的文字,杨家将赞颂(后期我们会发布这些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是对杨家将赞美!
▲ 祭祠祖先的祭台
▌鹿蹄涧村,源自典故
在杨家祠堂后院正中间有一块鹿蹄石,传说鹿蹄石有一段故事,据说杨业的十四代孙杨友与他的弟弟杨山,在一次狩猎中射中一只梅花鹿的前蹄,但鹿带伤而逃,此二人穷追,鹿一直跑到鹿蹄涧村,突然消失不见了,杨氏兄弟二人就在蹄涧村挖出了一块带箭梅花鹿形状的怪石,此二人认为有神仙之路,必是风水宝地,选择在此地居住了,鹿蹄涧村由此得名。子孙后辈在此蕃衍,现在鹿蹄涧村1000多口人,其中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缅怀祭祖,感恩戴德
自从杨家在此定居后,杨家子孙后辈一直每年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品德,鹿蹄涧村年年都会举行村祭,村里年年祭必定唱戏,而唱戏必唱杨家将戏,杨家戏成为了主角。这一习俗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传统,并一直延续下来,这个也是众多游客前来欣赏的原因之一。
▌继往开来,传承文化
如今,杨家将代表的是精忠报国、英雄善战,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不仅仅是我们杨家人的榜样、是我们杨家人骄傲与自豪,在中华文化中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播我们杨氏正能量,杨氏必将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