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是不是头铁,连欧盟的钱都不要?”近日,这个南高加索国家的一则决定引发了不小的国际关注——总理伊拉克利·科巴希泽明确表示,在2028年之前,不会将加入欧盟的议题纳入国家议程,还拒绝了欧盟的预算拨款提议。这事儿听起来让人一愣一愣的,要知道,加入欧盟可是许多东欧国家梦寐以求的事情。那格鲁吉亚为啥反其道而行之?是战略权衡后的理性决定,还是铤而走险赌上未来?不如坐下聊聊这个国家被历史和现实“夹击”之后的那些棘手选择。
想明白今天的格鲁吉亚,绕不开2008年的俄格战争。这一年,格鲁吉亚硬是咬牙冲向了北约和欧盟的大门,试图站队西方。结果呢?跟俄罗斯的较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下帷幕,格鲁吉亚不仅输了,还丢了面子: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地区趁势宣布独立,直接成了俄罗斯的“小跟班”。
西方当时对格鲁吉亚拍胸脯承诺的那些“支持”,最终像纸糊的一样美观却不中用。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没发过一颗子弹援助,也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干预措施,格鲁吉亚的付出却是巨大的。战后,该国近1/5的领土实质上失控,经济摔了一跤,社会也彻底乱套。对于格鲁吉亚来说,这次“闪崩”式的教训太深刻了,像老伤疤一样提醒着它,不能只看西方的“嘴炮”承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如果说2008年的战争让格鲁吉亚元气大伤,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更是加了一层心狠手辣的心理暗示。乌克兰领导人因为亲西方的政策,差点把国家玩成了“分家局”:俄罗斯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克里米亚,而乌东地区的武装冲突则成了俄乌关系的“深坑”。
这一幕格鲁吉亚看得清清楚楚,比谁都心惊胆寒。乌克兰显然是格鲁吉亚的“前车之鉴”——一个在西方支持下对抗俄罗斯的国家,最终沦为博弈中的棋盘,代价巨大却几无还手之力。换个角度讲,乌克兰的惨况似乎也在告诉格鲁吉亚:一味亲西方,不仅不能“横着走”,还可能让自己被推上“炮灰名单”。这就是为什么格鲁吉亚这次果断踩了刹车。
格鲁吉亚在国际上的态度变得微妙了,国内的日子同样不太平。2023年,因为政府与西方的不配合,首都第比利斯先后爆发了数次大规模街头抗议。这些抗议的矛头直指政府外交政策,很多人说这背后有“外部势力”的推动。有的媒体甚至说,这是一场“颜色革命”的预热,而格鲁吉亚政府依然选择硬到底,不为所动。
这种“错位”的操作方式,当时让不少观察人士直呼看不懂,但从格鲁吉亚的语气里,似乎更多了一份自信——“作为主权国家,我们有权拒绝被操控。”而事实是,这种硬气不是没理由的:自从俄乌冲突爆发,西方一直想让格鲁吉亚开辟“第二战场”,以进一步牵制俄罗斯。可格鲁吉亚直接甩手,表示“不掺和谁都打不赢的战争”。
别看格鲁吉亚的实际行动挺刚,实际上它扛不住长期的“硬扛”。这不仅关乎政治,更与能源密切相关。从地理位置来看,格鲁吉亚本身是个能源的“死角”,国内资源有限,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
欧盟这些年来嘴上说得好听,说要推动格鲁吉亚加入大家庭,可在能源问题上却打不出真招。没有实际可用的替代方案,格鲁吉亚根本没办法离开俄罗斯。加上俄乌冲突后欧洲的能源供应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格鲁吉亚根本不会笨到自毁长城——断了俄罗斯的关系,对它来说真的可能冬天连暖气都成问题。
实际上,如果仔细对比,格鲁吉亚选择不跟欧盟“贴太近”的策略,与另一个国家倒挺像——白俄罗斯。都属于夹在各种大国之间的小国,白俄罗斯近年来的表现越来越务实。2020年,白俄罗斯国内也曾因选举问题陷入困境,西方试图推动反对派攻击现政权,但政府反过来迅速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关系,保住了政权稳定。
格鲁吉亚在拒绝西方条件的过程中,秋后算账的风险并不是没有。但它似乎正学着像白俄罗斯那样,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希望能通过这种微妙的中间地位换来一线发展的生机。
看完整个故事,其实格鲁吉亚的选择并不难理解。作为一个地理上贴着俄罗斯、历史上又与西方交手的小国,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地缘“命运”,不容许它做某些太冒进的选择。乌克兰是它的报警器,2008年的战争是它的伤疤,西方的空头支票是它看透的套路。
当然,格鲁吉亚的决定并不意味着问题迎刃而解。无论是国内的不稳定,还是面对未来地缘博弈的压力,它都不可能轻松上岸。但它也许终于认清了:与其做某些人的“代言人”,不如在复杂局势中,耐下心来混几分自主。
最后,这场“关上欧盟大门”的冒险能不能带来持久回报?俗话说“路遥知马力”,这条路走不走得通,还得看时间和运气的脸色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