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遗像碑照发现记

民生   2025-01-22 18:01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萨苏】(ID:sasutime)


内容提要

为了弄清这块碑刻的背景情况,笔者通过陈蕴瑜将军(殉国于徐州会战)的孙女陈瑾女士与张自忠将军的后代张庆成先生取得了联系。张先生提到北京抗战纪念馆收了块残碑,不知道是不是这块……


张自忠将军遗像碑照发现记


日前,在整理日本战地记者柏原英一留下的摄影集时,意外发现了一张与张自忠将军有关的照片。

这是一张柏原英一在日军中担任随军记者期间,于中国湖北荆门拍摄的黑白照片

尽管由于其拍摄的光线和角度原因,一部分画面并不十分清晰,但依稀可以辨别出其主体为一块镶嵌在石壁上的石碑,上圆下方,其上部为一名戎装军人像,下部碑文可以辨认出“于赫张公民族之雄奉命讨敌”等字样,落款处有“荆门全体民众敬立”字样。

在照片一侧有柏原的两则标注,其一是横列的“16-5-27”,推测为拍摄日期,“16”,即日本纪年昭和16年,公历1941年,综合“5-27”的题字,表示该照片拍摄于1941年5月27日。其二是对照片内容的介绍——
翻译过来其内容应为:“荆门或为敌军(笔者注:即中国军队)中与中支军(笔者注:即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对阵之敌(笔者注:即中国军队)集团军军长张自中(笔者注:应为忠)之故里,因此建有对其褒扬的石碑”。

在长江航船上的柏原英一,注意其左臂佩戴的日军“陆军报道部”记者臂章

柏原英一,193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1938年应征入伍,曾在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担任“陆军报道部报道员”,是一名日军战地记者。尽管属于侵华日军中的一员,但柏原英一面对记者身份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既有对日军夸张性的宣传赞誉,也有对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记录。

2009年7月22日,时年95岁的柏原英一病逝于奈良,去世前嘱咐家人,将其保留在七本私人相册中的战时照片予以公开。这批照片的价值受到史学界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内容广泛,数量众多,无论国内国外,尚无对其权威性系统性的解析。根据柏原英一的生平年表,他在1941年5月至6月间在华中前线进行采访,荆门也在其活动范围之内。这张照片之所以受到笔者特别重视,是因为其中提到了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字荩忱,著名爱国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先后担任第38师师长、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等职务,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随枣会战中屡挫强敌。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以必死之决心,亲率总部及三个团东渡襄河邀击日军,一度将日军十三师团切成两段,但因敌军援兵大集,众寡悬殊,张将军率部迭次苦战,终于5月16日在荆门南瓜店十里长山以身殉国,时年49岁。

张自忠将军战死后,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其妻李敏慧女士绝食以殉,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英烈,特将北京一条街道改名为张自忠路,沿用至今。

作为一名为日军工作的记者,柏原英一拍摄的照片中罕见地出现了这位中国抗日将领的名字,显示了张自忠将军当时巨大的影响力。此前中国的研究人员对于这张照片的存在似乎一无所知,也显示了这一发现的价值。不过,柏原标注中推测在荆门出现张自忠将军的纪念碑刻是因为其故乡于此是错误的,因为张自忠将军是山东临清人,并不是湖北出身。但他殉国前,其右翼兵团总部设立于荆门县快活铺,殉国地点南瓜店也属于荆门县,因此这一碑刻很可能与其最后的战斗有关。

为了弄清这块碑刻的背景情况,笔者通过陈蕴瑜将军(殉国于徐州会战)的孙女陈瑾女士与张自忠将军的后代张庆成先生取得了联系。张先生提到北京抗战纪念馆收了块残碑,不知道是不是这块。

带着这样的推测,笔者和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取得联系,得知他们的确收藏有一块与张自忠将军殉国有关的石碑,其外观如下:

这块碑的碑文为“张上将军初葬处”并标有“1940.5.16”的字样

根据考证,该碑应该是张自忠将军的老部下,38师师长黄维纲将军派人设立。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殉国之后,日军被其壮烈所慑服,将张将军浅葬于十里长山附近的陈家集陈家祠堂附近。黄师长闻讯率部疾进,夺回将军遗骸(后转葬重庆)。我军在荆门将军原葬处竖立此碑,以作纪念。1952年,当地一名农民在整理田地时发现此碑,并予以保存。从碑的形状和碑文内容来看,与柏原英一拍摄到的纪念碑显然不是一块。

那么,这块碑究竟和将军有何关系,因何而立,如今去向又如何呢?

最终,我们在《荆门文史资料 第一辑》中找到了答案。该文集中有一篇《尽忠报国,荆人永怀》的文章,作者是《荆门商业志》的主编石顺锦。此文记载,在张自忠将军殉国之后,荆门人民万分悲痛。当得知黄师长率部夺回将军遗体,送回快活铺总部,准备在重庆举行国葬得消息时,他们在城关迎接灵柩,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并刻制遗像碑一座。

关于这座遗像碑,有这样的记录:“荆门原建之遗像碑为长方形,高一点四米,宽零点九米,嵌于象山东壁,上刻将军半身戎装像。横幅为‘流芳永世’,左书‘荩公张总司令像赞’,右书‘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仲夏,荆门全体民众敬立’,其词为‘于赫张公 民族之雄 奉命讨敌 实总全戎 纛麾所指 军民协从 荆居西陲 彼德犹隆 永念褒鄂 爱图公容 甘棠化众 燕然与同’。”

通过对柏原英一的照片进行技术复原,我们恢复了它上面的刻字,与这一记载完全吻合

由此可见,这块被柏原英一收入镜头的碑刻,正是1940年夏天荆门军民恭送将军灵柩前往重庆时竖立的。敌第三十九师团师团长村上启作也曾见到此碑,并向日军第十一军报告于荆门一座小山下见到张自忠将军的遗像碑,因此认定其确实已经战死。

这块碑一直保留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政治运动原因不幸被毁。

1985年,借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之机,荆门各界重建张自忠将军纪念碑,采用了类似的造型(高度2.0米,宽仍为0.9米),现存于荆门张自忠将军纪念亭内。上部仍然使用将军半身戎装像,不过题字等有了较大变化。

 荆门重建的张自忠将军纪念碑

至此,这一次柏原英一拍摄的张自忠将军像赞碑来历与去向基本搞清,由于原碑此前没有留下照片,这张照片对于张自忠将军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意义,也说明了当时张自忠将军在敌我双方中的重大影响。










每天给你一个萨苏故事

感知时代温度,体味时光传奇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微信: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163.com

萨苏
每天给你一个萨苏故事,感知时代温度,体味时光传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