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8项省级非遗绽放异彩~

民生   2024-12-12 20:06   甘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愁,

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是城市的根、民族的魂,

崇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积淀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信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1项。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名录8项、市级保护名录53项、县级保护名录60项。
让我们一起了解崇信县省级非遗文化瑰宝吧!


一、陇东(崇信)民歌 




“陇东(崇信)民歌”俗称“山歌子”、“打山歌”、“唱曲”、“对歌”,起源于唐代,时任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筑城屯兵置“崇信军”时,与民共建边疆,百姓欢庆丰收和生活安乐时歌唱山歌小调,以后逐步发展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崇信民歌曲调优美,歌词精彩,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方言运用得当,口语特点突出,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独唱、重唱、合唱应有尽有。或自问自答,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或男女轮唱,连接自然,气韵贯通;或一人起头,众人随和,极富生活情趣。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在曲调、歌词、表演形式等方面吸收借鉴了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歌特点,增加了诸如笛子、二胡等伴奏乐器,在公共场合演唱时还增加了扇子、头巾等简单的道具。1984年,由县文化馆馆长马长春收集整理,平凉地区群艺馆业务馆长杨柳先生依调谱曲,编辑出版了《崇信民歌》一书,收录民歌115首;2015年,县文化馆馆长李玉屏整理出版了《崇信民歌(二)》,收录民歌63首。1986年,贾存福演唱的《放羊》、《贤妹打捶为小哥》和柳耀仁演唱的《腊花姐》三首民歌入选国家级民歌宝典《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1987年,刘瑞菊演唱的《贤妹打捶为小哥》荣获甘肃省神剑文艺演唱比赛优秀音乐奖。

省级民歌传承人富耀先演唱民歌  王海鹏摄

▲2024年8月,崇信民歌登上全国民歌展演舞台。   

二、山梁走唱




“山梁走唱”俗称“尶(gān)场子”,是流传于崇信县新窑镇后庄村山梁社的民间社火种类之一,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山梁走唱”以农耕、神话传说和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以说、唱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边说边唱、简单随意、自娱自乐。演员人数也无限制,可多可少。剧情短小精悍、道白风趣幽默、曲调优美动听、故事经典感人、动作奇特滑稽,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代表曲目有《拆洗婆娘》、《推车车》、《朝山》、《瞎子玩会》、《过十六》等。2015年,县文化馆馆长李玉屏编辑出版了《山梁走唱》一书。

省级传承人梁世华等表演山梁走唱。  富强摄

省级传承人梁世华表演《拆洗婆娘》  李玉屏摄


三、顶灯说唱




“顶灯说唱”是崇信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窑镇杨安村一带。1920年春节,村里筹办社火时,村民刘保娃从杨栓贵受罚顶灯得到启示,便在社火坛里头顶燃灯载歌载舞,深受村民喜爱。从此,顶灯便成了社火里的一个传统节目,后逐步演变为“顶灯说唱”。
“顶灯说唱”采取边说边唱,同时掺杂一些高难度的武术杂技动作进行表演,主要反映百姓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教育年轻人自爱自尊,自立自强,摒弃不良习气,勤劳善良,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说”就是角色以吟诵的形式自述或对白;“唱”就是合唱民间小曲《十盏灯》;“武”就是在保证头顶燃灯不能熄灭的同时,不停顿的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性动作,如:“倒推研磨”、“猴浇尿”、“老鼠过道”、“黑驴打滚”等,以此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1985年1月,新窑镇杨安村群众表演顶灯。  马志远摄
顶灯说唱之“倒推研磨”   富强摄


四、点灯背猴


“点灯背猴”是流行于崇信城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该民俗起源于西汉,代代相传至今。上年初婚的夫妇,要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去女方的娘家“点灯背猴”。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祈求新婚夫妇双方头清目明,而猴子是人类的祖先,聪明敏捷,背猴寓意为延续香火、儿女聪明伶俐。

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先一年嫁出女儿的人家,都要请来亲戚朋友或邻居中善于捏制猴灯的人赶制面灯。而捏灯的原料则是酒谷面,先一天下午开始烫面,将酒谷面掺入少量麦面浸烫,然后用棉被包裹发甜。第二天一早用蒸笼蒸,一般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取出来揉一会再蒸,反复三五遍之后即可做灯、捏猴。

面灯的数量一般为娘家最长辈(爷爷、奶奶或父母)两口子的年龄之和,取健康长寿之意。灯的样式以二寸高、直径一寸左右的圆柱形为主,灯头一般捏出莲花或其他花型的花边,中间插火柴棒上缠着棉线的捻子,点灯前添加清油。有时,为图吉利喜庆,也捏出十二生肖的各类面灯,以式样众多为佳。面猴身上的灯数为十个,寓意人身上有“三魂七魄”,天上有“福禄寿”三星和“北斗七星”,寓意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点灯一般在天黑之后,先在院子中间摆放一张方桌,方桌之上放置一个炕桌,炕桌上再倒扣一个木升子,预示着女儿和新女婿步步高升。先把面猴请出来,搁在最高处,然后一层一层地摆上面灯。摆好以后亲朋好友一起帮新婚夫妇点灯。灯点齐后,鞭炮齐鸣,新女婿要先行“烧香表、叫钱粮”仪式,朝桌子的四面跪拜、烧香表,待人们稍微欣赏一番后,随着一声“抢”,大人小孩一拥而上,所有面灯即被一抢而光,那尊面猴理应被新女婿端走,若被他人恶作剧抢走,新女婿则要带上礼品或发红包赎回。所有面灯被抢完后,就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主家会摆一桌酒席款待亲朋好友。有的村庄则要耍社火,唱《玩灯调》。活动结束后,离家近的新女婿新媳妇就可直接回家,远的则住下来,第二天早上返回家中。

新女婿除了背猴,还要背回去二十个没有点燃的灯,“二十”寓意着二十年为一代人。回家后还有一个仪式叫“倒灯”。就是在自家的锅台上,灶神面前净手上香,然后把背回的灯点燃,也将猴身上的灯重新点燃,等所有面灯熄灭之后拔掉灯捻子。寓意取回了香火,今后要传宗接代。最后,把面灯和面猴揉成面团,擀成卷由全家分食,或馈赠左邻右舍。

高手捏面猴 富强摄

抢面猴  闫和平摄


五、弦子腔



弦子腔,又称小曲子、老眉户,是在民间清唱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同时辅以板胡、四页瓦、木鱼、碰铃和竹笛等乐器进行演唱的一种地方剧种,因而被称为“弦子腔”。

崇信弦子腔是集剧本、音乐、表演为一体的民间演唱艺术,演唱的人须以高腔才能唱出韵味,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时又有许多针砭时弊、规劝人心、激浊扬清的现实生活情节,由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13年,马长春、杨柳编著出版了《崇信弦子腔》一书,为弦子腔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初,崇信弦子腔共有32家班社,主要分布在黄寨侯家老庄,柏树白羊洼、闫湾等村社,最早起源于黄寨大麦沟、北马寨、杨家沟和侯家老庄。侯家老庄弦子腔现已传承四代,清光绪年间开始流传民间,因而当地人把此小曲小调称“老光社火”,传入侯家老庄时已到清朝宣统末年(1910年)。演唱剧目由平凉大潘村教师潘怀仁用了近两个多月的口述、侯成章手写成册而得以流传至今。其第三代传承人侯兆银,花费近10年时间,搜集整理出的剧本有46个,曲调有33个。2014年1月,出版了《崇信县侯家老庄弦子腔》一书。2015年4月,注册成立了崇信县百年弦子腔民俗演艺有限公司。演出代表剧目有《小姑贤》、《相面》、《百宝箱》、《顶砖》、《双官诰》、《张连卖布》、《讽琴》、《老换少》、《送京娘》、《打懒婆娘》等。

白羊洼社弦子腔保留着古老而又原始的两种唱法,即:坐唱、帮唱两种。“帮唱”是(岗调、莲湘调)一人唱,全场帮,现场气氛热烈,容易吸引观众,为演出增色不小。“坐唱”是弦子腔最初的一种演唱方式,剧本有《包公插花》、《夜打登州》等。2015年3月,注册成立了崇信弦子腔传习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出人员有30多人,剧目50多个,其中弦子腔剧本44本,曲调31种。演出代表剧目有《双官诰》、《二姑娘害病》等。

闫湾社在民国三年就办起了弦子腔班社,由村民张海峰教唱弦子腔,1958年停演。1980年,县政府号召村社大办社火,在村民张彦俊、张仁惠的努力下,重新组建了弦子腔演唱队,一直演出至今。2015年3月,注册成立了崇信县传承弦子腔有限公司,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看女》、《小姑贤》、《钉缸》、《张连卖布》、《算卦》、《新老爷抬轿》等。

侯家老庄百年弦子腔   梁乐摄
柏树白羊洼弦子腔赴中国香港和俄罗斯进行表演。

柏树闫湾弦子腔表演。


六、根雕


根雕是以天然树根为原料,经过艺人精心筛选、构思、加工而制成的艺术品,有花鸟、禅宗、人物、飞天造型、笔架、花架、座椅、茶台等多个门类,把逐渐消逝的历史文化符号得以展示和留存,是文化艺术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传承延续。
根雕创作需经过选材、构思立意、舍取、雕琢、抛光、上漆打蜡等步骤,最后命名,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金丝楠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将一切艺术再创造的痕迹藏于其中。构思过程中,应对根材做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在根雕制作过程中,随根作形,化腐朽为神奇,做到根中有诗、根中有画、根中有情、根中有境的艺术内涵。    
2015年,县文联牵头成立了崇信县根雕艺术家协会,注册会员45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壮大,现吸纳会员72人,有力的推动了崇信根雕艺术的发展。2010年,我县根雕艺人张世仓的作品“欢迎世博”被上海世博会档案馆收藏。2011年,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朱继国编辑出版了《朱继国根艺作品集》。2013年,退休干部梁录存编辑出版了《根艺制作与欣赏》。2016年,根雕艺人甘博创作的《丝绸之路--足迹》、《力顶千斤》获2016中国“汉博杯”和紫薇花“艺博杯”工艺美术大奖赛银奖;2017年3月,《老家记忆之岁月》获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一等奖,《丝绸之路》获创作创新一等奖;2017年5月,《老家记忆之母亲的味道》、《丝绸之路之又见敦煌》分别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原创设计大赛最佳造型工艺奖和最优技能奖。

老家记忆之痕迹  富强摄

追日  梁录存作  吴勇摄

襁褓  朱继国

飞天  张世仓


七、春官说诗



春官说诗是以“说”与“唱”相结合的方式即兴创作顺口诗,它是春节社火的“兴奋点”,多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内容,具有群众性、口头性、随机性、灵活性等诸多特点,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表达感情,塑造形象,语言简练,合辙押韵,诙谐幽默。表演形式有说有唱,唱词清晰洪亮,唱腔时而雄浑,时而婉转,富有趣味和喜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每年正月,社火队伍出行,春官随队伍说唱,挨家挨户送去祝福吉祥,并表演社火曲目助兴。

▲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建忠进行春官说诗表演。  吴勇摄

崇信县2016年春官赛诗会。


八、剪 纸


剪纸,俗称剪窗花, 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作品主要以故事、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为体裁, 图案精美华贵,巧妙成趣,其中,套色剪纸以色彩搭配合理、章法布局新颖深受广大剪纸爱好者和群众的欢迎。我县民间剪纸主要用于喜庆之事,如婚礼、春节时在窗户、家俱上张贴,烘托气氛,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木林乡的窗花以红纸、绿纸剪出,古朴浑厚,曾受到北京专家的青睐;柏树乡的剪纸以金、银纸剪出线条,再拼贴上各色彩纸,显的玲珑剔透,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眼光。
关月辉女士的手工剪纸艺术将崇信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融为一体,艺术造型生动有趣,作品构思巧妙、精致典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2017年5月,剪纸作品《中华腾飞》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原创设计大奖”最优技能奖;2017年3月,剪纸作品《丝绸之路·足迹》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优秀奖;2015年12月,剪纸作品《农村新貌》、《帮扶》入展甘肃省第三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美术书法摄影剪纸艺术展;2015年11月,剪纸作品入展《丝绸之路·足迹》中国首届丝绸之路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展;2015年7月,被授予平凉市“陇原巧手”荣誉称号。

民间艺人关月辉在县文化馆教巴基斯坦友人学习剪纸技艺   闫宇伟摄

中华腾飞  关月辉作品

黄寨张明洼杜存喜剪纸作品
来源:崇信县文化馆
投稿/爆联系小编微信:wsh0933
责编:梦琪/核:梁瑞辉/终审:朱咏梅

崇信人点外卖就上汭乐购,首单立减、满减等你来 ,点击进入

崇信微生活
为广大崇信人民提供最新本地生活资讯、热点信息以及吃喝玩乐优惠打折信息;为商家、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推广、活动策划、培训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