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普不能“缺位”

文摘   2024-10-18 17:20   四川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际上,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关探索。例如,浙江省科协在2023年12月就正式印发了《“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增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从优化升级现有科普工作、探索推进新尝试、构建完善保障平台等方面组织实施新质生产力科普工作。笔者调研发现,浙江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的主要举措是:


探索完善新质生产力科普的机制模式。例如,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杭州未来科技城等,组织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系列论坛,积极打造有社会影响力的前沿科普品牌,构建科普供需有效对接机制。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走出去”,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等;另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主动邀请公众以参观实验室(或展示馆)等形式“走进来”,“零距离”感受前沿科技。同时,探索集展示发布、合作交流、路演对接、交易转化于一体的科普新模式。


加强新质生产力科普的资源供给。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优势,通过组织企业开展科普活动、设立开放日、开放企业科普体验馆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丰富新质生产力科普场景。例如,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整合企业资源,推动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云、秦山核电等企事业单位立足科技前沿,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


创新新质生产力科普的传播方式。以“浙里科普地图”为切入点,打造全省统一的“浙里科普”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新质生产力科普。浙江省科协还探索建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制度,加强新质生产力科普的引领性、权威性、有效性;探索科技沙龙等学术交流科普方式,让更多先进科技成果通过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于浙江的经验做法,笔者认为,做好新质生产力科普,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重要性的认识,统筹部署、协同实施。应把实施新质生产力科普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各地科协等科普组织应加强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制定相关科普政策,结合当地科技科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科普。


二是新质生产力科普应关注重点人群。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是重点人群之一,建议针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把握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产业工人也是重点人群,建议针对推广使用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难点,加大前沿技术培训,培育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升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此同时,也要针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等问题,给予正确引导,推动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三是新质生产力科普应采用新传播形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通过打造沉浸式场景,配合相关知识理念和技术的普及,提升新质生产力科普效果。针对不同群体接受信息习惯不同,开发书籍、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的新质生产力科普资源。组织针对重点人群的定制化培训,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举办科普讲座与论坛,建立跨界合作机制,开展面向产、学、研、用、金、服的科普项目。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等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普,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娱乐式科普场景。


四是新质生产力科普应创新体系理念。一方面,围绕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涉及的不同方面,找准难点、提炼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体系化的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开展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科普,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推广等赋能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需要科普。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普不能“缺位”。科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应将新科技、新产业、新应用场景、新商业模式纳入其中,通过高质量科普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服务培育劳动者创新大军和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7日 16版)。

成都科协
大力推动“三型”科协组织建设,架起沟通联系桥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