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达州市委公布重要决定!

政务   2024-11-20 09:01   四川  


中共达州市委

关于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的决定

(2024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达州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紧密结合达州实际,就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达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幕,全会通过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说明和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部署。全市上下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在达州落地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省委主动谋改革、聚力抓改革,有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市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大纵深推进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小切口实施微改革微创新,形成了一批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成果,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实事,探索了一批根植达州实践的改革经验,构建起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崭新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达州赶超跨越、晋位争先的关键期,工业振兴、产业升级的窗口期,重整要素、改革攻坚的突破期,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达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牢牢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紧扣市委“157”总体部署,围绕“一区一枢纽一中心”战略定位和“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双园驱动、一核两翼”发展路径,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出更多具有达州特色的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达州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到二〇二九年,工业经济全面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省前列。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突出工业振兴,实施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攻坚
(一)聚焦融圈强链推动工业振兴。立足达州工业构建起的四梁八柱,紧跟省委推进重点产业跨区域协同建圈强链部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产业生态圈,打造一批根植达州的特色优势产业链,奋力推动达州工业走在全省前列。
“链式”布局抓协同。着眼“四大”资源禀赋、“3+3”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赛道,在能源化工领域打造天然气精细化工、硫磷化工、煤焦化工、盐卤化工及新型钾肥等重点产业链,在先进材料领域打造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材料、玄武岩纤维、微玻纤维、苎麻纤维、竹纤维等重点产业链,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打造丘陵山区农机、新型储能装备、绿色铸造等重点产业链,在食品医药领域打造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材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在数字经济领域打造电子信息、虚拟电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在轻纺服饰领域培育壮大集制纤、纺纱、织造、印染、家纺及成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在低空经济及航空领域打造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制造、航空辅件等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态势精准感知分析机制,动态编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表、产业链协作需求表、产业链扶持政策(简称“一图两表一策”)。建立“双链”工作机制,以市领导为主选配重点产业链“链长”、以百亿级项目为基甄选产业链“链主”,按照市域统筹、各地抓产业链细分环节的分工协作模式,构建“链长+链主+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推进体系。
“链式”引育壮筋骨。构建“抓链主带配套、抓重大促中小”的经营主体引育体系。以“一图两表一策”为指引开展沿链招商,精准引进一批能突破产业链断点、难点、堵点的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关键技术。制定鼓励外地“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整体转移至达州的支持政策。建立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培育机制,每条重点产业链培育2—3家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加快完善“智改数转”专项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健全数实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本地传统企业围绕“链主”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进圈入链发展。制定激励工业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政策,以更大力度加强“小升规”种子企业和上市企业培育。研究出台推动国企参与重点产业链建设支撑带动产业链循环的政策。
“链式”整合打造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由点状分布向网状联动,以全新产业生态塑造发展新优势。纵向打造“链内生态”。聚焦提升产业链自身配套能力,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本土化,建立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机制,鼓励支持“链主”企业建立面向垂直行业的产业协同平台,发布产业链协作需求清单,以生态化思维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发现、耦合共生。横向打造“链外生态”。聚焦提升生产性服务配套水平,建立推动创新力量、共性平台、资源要素和服务体系等共建共享、匹配融合的体制机制,围绕产业链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联盟,大力引进供应链头部企业在达州设立研发、运营、配送、结算中心等节点机构,增强对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等流量资源的组织和配置能力。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省重大产业基金和“两重”建设投资。出台质量强市配套政策,以质量强链提升“达州制造”品牌价值。
(二)聚焦产业功能推动园区提能升级。统筹全市园区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指引,一体推进园区建设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从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打造集聚集约发展的工业功能区。以更大力度实施双园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改革,改革提升国企支持园区发展机制,扎实推进达州高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达州东部经开区“产城绿乡”深度融合改革,构建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的合力攻坚机制。推动开发区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设施,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定制厂房。完善“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和企业准入机制,深化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坚持项目跟着园区走,新建项目原则上必须进园区。推行开发区“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创新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开发区编制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薪酬制度。聚焦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建立健全有别于地方和部门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专业)园区。
(三)聚焦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四大”资源开发利用成势见效。健全“四大”资源高端化高效化特色化开发利用机制,积极加强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探索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共担、利益共享模式,推动天然气增储上产,建立完善税收地方征管机制。全力申建钾资源开发利用试验区,建立锂钾资源勘探开发协同攻关机制,积极争取锂钾资源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省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油气锂钾兼探、锂钾资源边探边采。推进“火水风气”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供需协同,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建立“国网为主、地网为辅”的区域负荷管理中心和调度机制。探索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建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机制,探索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运营管理新机制,推进热电联产。建立氢储互济发展机制。创新森林“四库”价值多元实现路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妥善解决林权历史遗留问题的创新举措。创新林权流转收储共富机制,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放活林地经营权和商品林采伐政策。创新林下空间流转机制。探索组建市属直管国有林场和市属国有林业企业。实施“场村共建共富”改革,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引导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联合经营。
(四)聚焦活跃城乡经济推动融合发展。持续“抓好两端、畅通中间”,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与人口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城乡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发展模式。深化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培育一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和县域副中心,打造服务“三农”的区域中心。探索乡镇编制人员统筹使用管理。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完善进城农民转变为市民后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激活城市资源要素。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推广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以旧换新做法,加快城中村改造,因地制宜探索自治物业新模式。壮大城市型经济,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激活特色商业街区,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培育首发经济,加强省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探索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规合理开发利用,挖掘地下空间潜力。健全城市无形资产有效管理机制。出台房地产业发展新政,因地制宜推广房票安置,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落实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改革,用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制定“好房子”建设举措,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公积金“又提又贷”、二手房“带押过户”等政策落地。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体系,落实商品房预售制度改革,打好商品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持续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做好第二轮土地延包与土地规模流转有效衔接。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保持“三区三线”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探索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对零散耕地、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之间进行空间置换、局部微调,对零星、插花的小块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归并。探索适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供地方式。支持增减挂钩预留指标在县域内流转使用。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质化运行。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场化建管运做法。探索对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空心化程度较深的村由乡镇统筹全域发展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推进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更大力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连片经营,开展“农村承包地细碎变整”工作,推进农田集中连片整理宜机化改造,加大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力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和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体制机制。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更大范围推广以工代赈,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建立健全推进帮扶(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拓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通途径,完善“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利用工业工程技术、装备等改造传统农业,运用信息、数据等要素支撑现代农业,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镇村企联合等发展模式,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创收增收奖惩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农村小型工程或项目,破解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积极性低、发展渠道窄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构建联农带农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五)聚焦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激发民营经济克服困难、增强发展信心和动力的制度机制。深化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通报。定期开展惠企政策落实障碍清理行动。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更加便利经营主体经营的管理细则,推广“一业一证(照)一码”改革,优化小微企业涉及的小型低风险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备案等机制。探索市场化搭建服务小商店、网约车等经营活动的公益性在线平台,帮助降低过高收费“抽成”及新商户佣金和推介费成本。改进涉企执法检查,探索建立行政执法检查“白名单”,设定“企业安静期”,推行智慧监管“不见面”执法、服务型执法、“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推广园区执法“三单制”改革,打造有事即到、无事不扰的良好环境,构建“过罚相当”长效机制,严防“小过重罚”、机械执法。推行“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公示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置机制。建立民营企业投资和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专项机制,加大化解力度,积极清偿拖欠企业账款。落实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用实“万市兴”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优质企业常态化帮扶、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和帮扶成效评价体系。
(六)深化国企实体化改革。落实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要求,培育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市属国企子公司整合改革,全面实现“瘦身健体”。推进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产业化改革转型。探索开发区国企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由城投向产投转变。引导国企投资入股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链主”企业等优质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撬动产业发展,促进国有资本上市发展、高效运营、循环增值。建立国企履行战略使命、服从服务全市中心工作评价机制,突出主责主业,分类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效益标准,完善指导、评价、考核等监管制度。建立支持市县国企与央企、省属国企在达州联动发展机制。
深化国企去行政化改革,构建“小机关、大业务”管理模式。推进国企领导人员专业化,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以经营效果为导向完善市属国企领导人员综合考核机制,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建立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机制,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建立健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体系。加强国有企业参股管理,健全派出人员向出资人报告重大事项和定期述职机制。
(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建立“僵尸企业”定期清退机制和未批先建问题分类化解机制,清理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和低效(空闲)用地,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对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项目涉及的多宗用地实行整体规划、分期供应的供地模式。积极稳妥解决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完善资金要素保障机制。深化“险资入达”改革,推动万达开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落地见效,探索设立新质生产力股权投资基金,加快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耐心资本。健全“政银企保”合作及风险共担机制,拓宽无形资产融资渠道,优化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抵押物联合处置机制,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过桥”环节费用。完善天然气要素保障机制。探索由市属国企牵头组建合资公司,积极争取天然气本地留存比例、价格优惠。完善电力要素保障机制。推进“增量配电+储能”模式应用,支持园区内中小微企业组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深化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改革,推动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用户外线接入零成本。完善激活数据要素机制。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作用,探索公共数据资源高价值开发利用和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
建立激励性资源配置办法。推进公共资源交易“1+2+3”监管体系提能和预警信息用实。纵深推进项目建设全过程效率革命和质量革命。优化专业化程度低、投资金额小、风险系数低的小微工程审批程序,把资金更多用在项目建设上。开展闲置低效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攻坚,全面摸清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资产、土地资源、撤并镇(村)公有资产等底数,分类盘活利用。
(八)深化区域协调体制机制改革。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健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制,深化与浙江舟山东西部协作。围绕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等区域协作,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实现新突破。探索预期引导机制,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共抓重大改革试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引导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做大”的合作预期。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健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协同推进“三地”规划衔接、政策对接、产业链接。以达州东部经开区为桥头堡、主引擎、试验田,探索“三地”园区联动发展机制,共建国家开发区。健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运营管理机制,共同培育科创平台和科技型企业。加快“三地”高速、快速、铁路直线联通,深化与万州港、开州港合作,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模式。完善生态、教育、医疗、政务服务、警务等合作机制,深化“川渝通办”,协同打造省际交界地区统筹发展新范例。
建立更加有效的“一核两翼”市域协同发展统筹机制,加强跨区域优势要素整合和产能合作。健全以增强“造血”功能为导向的托底帮扶机制,打造全省托底性帮扶工作“万源样板”。
(九)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好服务全省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基地建设。
健全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机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构建“路地关地省地省际”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实体化运营。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巩固运用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成果,加快铁公空水重大交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临港物流产业园,深度链接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争取全省低空经济试点,获批新一轮空域规划和A类通航许可,跻身四川低空经济“第四城”。完善现代化综合集疏运体系,深化拓展“四向”班列。争取国铁集团等在达州布局重大物流项目,构建大宗商品采供销联动物流体系,打造铁路二级物流基地,增强对外物流配送能力和对全国产品集成能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机制,全力申建国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好中国(达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做实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达州协同改革先行区。
构建以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为重点的新型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事后评价机制,持续完善市、县“一把手”招商责任制。坚持全市“一盘棋”招商,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鼓励各地开展联合招商。探索组建招商服务公司,建立重点产业链专业化技术型招商队伍,推行公司招商、“链主”招商、基金招商、朋友圈招商等模式。实施“投资达州”品牌提升行动。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体系。优化招商引资考评体系。
(十)深化经济统筹协调机制改革。更好统筹资源和政策合力,加强经济监管,规范经济活动,提升经济发展效能。
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的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各类规划衔接机制。建立健全市级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全链条管理机制,加强政策统筹衔接。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和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
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落实共享税分享比例优化、地方附加税设置等改革部署,积极培植拓展税源。完善涵盖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的收入管理机制,将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预算保障序列,加强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推进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促发展资金竞争性分配。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与财政、产业等领域政策联动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模式和支持措施。
完善扩大有效需求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管理配套政策。健全重大投资项目谋划、论证、储备机制。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
三、突出创新驱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人口变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大中小学、市县乡、各学科供需匹配。实施数智化赋能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改革,做实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工作,建立优质均衡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健全学前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发展特殊教育高中,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综合高中建设,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建立以本地产业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推动市域内高校坚持应用技术办学方向,提高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完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权益保障、荣誉奖励等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机制。深化体育教育,强化科学启蒙教育,推进劳动教育标准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文体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巩固拓展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家校医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等做法。加强校园安全能力建设。强化“校园餐”质量监管。从严落实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标准,铁腕整治校外培训乱象。
(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创新资源和力量,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争创更多国省级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平台综合管理和动态进出机制,系统整合、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建立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创中心,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校院企地规范协作机制。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传统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建立“万达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改革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与实施机制。建立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政策的机制,深化与落地的百亿级项目企业总部、先发地区、行业协会等科技交流合作,以更大力度组织打好人工智能、勘探开发、高端化工等七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使用改革,优化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科技金融环境,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和开放共享机制。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达州市技术交易市场,布局重点产业链中试平台,推动实验室与生产线融合发展。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扩大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性工程。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激励政策。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优化整合人才支持政策,健全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制度,大力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实用人才。构建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队伍建设分类评价机制,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和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程序自主开展人才职称评审。用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健全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原则上不得借调一线科研人员从事非科研工作。优化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和各项奖补激励政策。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企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建立健全人才计划入选者跟踪培养、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技能达州建设,深化培训就业一体化、管办分离改革,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职业培训,大力培育产业工人、巴渠工匠。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完善农村党员实训户、土专家、田秀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养机制,厚植乡村人才沃土。
四、突出全面深化,同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改革
(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制度体系保障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建立完善“人大+财政+审计+专家+人大代表”预算决算协同审查机制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动态调整机制和立法意见征集激励机制。完善人大代表履职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建立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制度。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化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为民机制。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规范拓展民主监督程序和形式。健全完善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机制和重要协商成果办理反馈落实机制。健全委员动态管理机制和乡镇(街道)、园区政协工作联络机制。深化“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达州篇章”专项行动和“有事来协商·达事好商量”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群团联盟”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妇联执委为困难妇女儿童领办实事改革。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六大同心工程”建设机制,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深化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二)建设更高水平法治达州。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健全“小快灵”的立法快速响应机制和备案审查制度,统筹做好立改废释,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行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健全府院府检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以执行权监督为重点,完善与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监督制约体系。完善见义勇为保护和奖励等机制。推行“法治+赡养”基层法律服务。深化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探索建立公检法涉案财物“一体化管理、换押式移交、规范化处置”机制。推行简案优质快办改革,完善刑事速裁工作机制,推动轻微刑事案件“一站式”办理。深化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布局,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专门矫治教育。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措施。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升针对性和感染力。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推进市县级媒体深度融合,优化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开展村歌、村晚、村剧等“村”字号群众文化活动。争取开展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试点。健全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集中创作一批脍炙人口的本土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一部作品带火一座城”。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基层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效。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改革,以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动达州旅游业崛起。狠抓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注重地域特色文化挖掘、植入和再造,着力开发接地气、人气旺、有市场且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旅游业态和旅游商品。发展“假日经济”。建立泛巴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机制,打造巴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圈。完善旅游市场秩序监管机制。完善体育强市建设机制。建立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健身场地(馆)常态化便民化开放机制,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重大赛事活动品牌。深化体教融合、体医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健全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评价机制。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立系统性开展巴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研究阐释和传承利用机制,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
(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深化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达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机制,落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一体化外出务工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建立“培训+评价+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全链条工作体系,完善岗位动态发布机制,统筹解决就业难与用工难矛盾。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项目等安置就业。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以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工资分配机制,落实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持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进省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机制,推动更多“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拓宽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健全社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落实缴费困难群体参保资助政策。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健全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推广医保直达边远山村卫生室做法。加强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申办社会救助的便捷措施。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政策,持续做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推广重度肢体残疾人多部门上门服务改革。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深化农村自建住房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诊疗能力提升、智慧医院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任务,打造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典范。健全与大医院、名医院多方位深度合作机制,提升四川省人民医院川东医院·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办医质效打造全省紧密型医共体标杆和川渝陕结合部疑难重症救治中心,借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将达州市中心医院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一体化运行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乡镇卫生院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健全中医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实施“银龄医师”计划,推广帮助确有专长中医从业人员取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做法。做强乌梅、淫羊藿、天麻三个道地中药材大品种。
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善生育补贴、住院分娩补助等支持措施。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婚育文化建设机制。建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深化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融合发展,开展医育结合、社区嵌入、用人单位办托等托育服务,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规范民营养老机构。健全老人助餐服务体系,建好“银发食堂”。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探索“候鸟式养老”、医养结合等银发消费新业态。积极发展育幼消费。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筑牢嘉陵江汉江上游生态屏障。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风险、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应对长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美丽达州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实施城镇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完善城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机制,深化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健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常态化整改机制。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执法正负面清单。完善天然林保护、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
健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机制。深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加快推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优化,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磷石膏、冶炼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建设。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资产核算,对接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畅通企业供需渠道,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强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争取,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碳汇开发交易新模式,实施一批碳汇项目。
五、突出守牢底线,扎实推进安全发展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建立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储备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推进城乡供排水市域内一体化改革,推动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打造数据备灾备份基地。用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保障重要物资大进大出。
(二)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完善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机制。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响应科学高效联动机制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完善防汛抗旱工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防控,提升极端天气和突发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推进安全风险防控数字化、智能化。建立新兴行业分级分类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犯罪打击体系。健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重大风险体制机制。
(三)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健全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机制,优化调整大社区服务范围,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推动“强社惠民”改革,探索培育社区社会企业。探索推动城乡社区党建、综治、城管、民兵等各类网格“多格合一”“多员合一”。完善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开展小区依法治理试点。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创新文明乡风建设机制,引导制定有“村味”有民意的村规民约。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提升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效率。完善社会治安“三线五圈”圈层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强化禁毒防艾综合防治,严惩电信网络诈骗。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基层治理与信访源头治理融合互动机制。完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推广“民声直达”做法。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六、突出党的领导,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调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健全党的建设制度机制。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结果运用机制。健全担当作为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深化审计发现问题容错纠错改革,推动“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规范化。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结果运用机制,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健全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机制。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深化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
(二)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完善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优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效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科学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坚决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诬告行为治理。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健全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深化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健全基层监督体系。加强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建设。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建立健全改革落实机制。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市委对表落实党中央、省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领导全市改革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和举措,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带头干,着力解决改革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抓改革落实。建立健全改革督察、评估、问责机制,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察重要内容,深化和落实改革体验员制度。完善改革绩效考评制度,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完善改革试点机制,深化微改革微创新。健全改革宣传制度,选树改革典型案例,表扬改革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


编  辑:郭姝利
主  编:潘   丹

点个赞和在看给小编加个鸡腿呗



点点赞

点在看

达州发布
依偎在巴人故里、红色达州的怀抱倾听心跳;站立于凤凰山上眺望中国气都、幸福达州的恢弘发展。爱达州,看达州,倾听达州,欢迎关注达州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