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慷慨悲壮、语调激昂的诗句,出自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他面对强权的不屈斗志,成为铭刻在中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千古名句。作为南宋末年的右丞相,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入侵,率领军队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被俘。他毅然写下《过零丁洋》表明自己的心迹。被押解到元大都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元人的威逼利诱,最终英勇就义,名垂青史。文氏家族有着深厚的文脉传承。早在西汉时,文家的先祖文翁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文家历代文人辈出,历经上千年家学积淀,文氏家族形成了忠义、好学、正直的浓郁家风。文天祥自幼受到父母良好的家教熏陶。父亲文仪虽一生没能踏上仕途,但学识渊博,具有坚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父亲非常喜爱竹子,在院里种了几百棵翠竹,还将书房命名“竹居”,还时常拿竹子来教导勉励文天祥。母亲曾氏出身书香门第,常给他讲故乡先贤的故事。受父母的影响,文天祥从小便把竹子当做自己的榜样,立志做宁折不弯、硬朗有节的人,学习也更加刻苦。品德和才学缺一不可。在良好的家教氛围下,文天祥不但熟读经史子集,而且忧国忧民,胸怀天下。20岁那年,文天祥考中进士。他的一篇富国强兵之策充满忠肝义胆,皇帝看后也非常振奋,选文天祥为进士第一名,即状元。然而不久后父亲去世了。依照当时的规定,文天祥要在家守孝3年。而那时,蒙古大军正率军南下侵略南宋。失去亲人的伤痛加之不能马上履职报国的忧虑,令文天祥十分失落。国难当头,母亲深明大义,告诫他要趁着守孝的日子,多读书增长学问,多思考保国安民之策,将来才能更好的为国为民做事。母亲的话让文天祥豁然开朗,很快振作了起来。在母亲的激励下,文天祥后来经历了中央和地方的多个职位历练,始终恪守忧国忧民的信念。38岁时,文天祥回到家乡江西任职,出任赣州知州。面对频频入侵南宋的元军,文天祥心急如焚,决定在家乡组建义军抗击侵略者。然而苦于经费不足,文天祥一筹莫展。这时,母亲拿出自己的嫁妆和多年的积蓄支持儿子的义举,后来又不惜变卖了老家的房屋和田地,所有钱款都交给儿子招兵买马。消息传开,人们被母子俩深明大义、舍家救国的举动感染,纷纷捐钱捐物支援义军。就这样,文天祥组建起了一支3万多人的救国义军,奔赴战场,为抗击元军立下功劳。1276年正月,元军攻到临安城边,逼迫南宋朝廷投降。文天祥挺身而出,自愿前往与元军谈判,被任命为右丞相。怎奈朝廷受不了元军威胁,竟派人求降。没有放弃的文天祥,后来在南方一带与元军经过3年的艰苦交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是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所写。3年牢狱,面对敌人各种酷刑和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决不投降,最终慷慨从容的走上刑场,47岁英勇就义。文天祥用一生兑现了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践行了坚韧不拔、忠义报国的浓郁家风。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民族气节的化身,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来源:中国妇女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