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了解,高台非遗里的那些年俗!

文摘   2025-02-02 09:00   甘肃  

非遗

的年俗

“巳巳如意”过新春
2025年蛇年春节是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

宛如一颗颗耀眼的宝石

镶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

既闪烁着地方文化的独特光芒

又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是高台人民内心深处

那份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愫


它们质朴无华,却深情厚重

现在,就让我们携手踏上旅程

去探寻那些

充满创意与独特韵味的

高台街头年俗

细细品味那份与众不同的地域风情

以及历史沉淀下的醇厚韵味

河西宝卷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西宝卷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其特点为散文讲述,韵文接唱,说唱相应,传承方式主要依靠文字和口头两种形式。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并有据可查的河西宝卷有一百多种,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劝世、忠孝、历史、寓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传统。
在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期间,河西宝卷的念唱活动尤为盛行。人们忙碌了一年,终于迎来了休息和团聚的时刻。当夜幕降临,农舍的火炕烧热,一家人与邻里乡亲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老人念唱河西宝卷。讲唱者声情并茂,时而舒缓如潺潺溪流,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历史故事;时而激昂似澎湃浪潮,演绎着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情节。宝卷的文字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教诲,教导着人们要善良、正直、勤劳、诚信,在新的一年里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美好生活。

秦腔獠牙绝技


2008年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分布在罗城镇红山村,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传承历史,成为每年社火表演的一朵奇葩。高台秦腔獠牙绝技表演时,表演者口含两颗猪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同时唱、念、做、打并举,深受群众喜爱。

高台黄河灯阵


2011年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台黄河灯阵,相传源于明万历年间,全称为“九宫八卦黄河阵”,又叫九曲黄河阵或灯杆会。自明清以来,高台县较大的堡子都有黄河灯阵(或称灯杆会)。灯阵主要特点是以“九曲”为图,横竖均以十九行排列的方阵布局,形似黄河阵,阵内设三百六十五杆旗,并将三百六十五盏明灯设于旗下,中间设一座楼。“九宫黄河灯阵”的特点是内部不设岔道,游人连袖靠肩,在东、西、中三条长街中放心转游,不怕走错路径,可一路畅游至出口,表示一年通顺大吉。

高台铁芯子


2017年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铁芯子又叫高阁、抬阁或者高抬,是流传于高台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社火艺术形式。铁芯子表演的活动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上元节期间。
铁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根据人物数量、造型、表演方式等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铁芯子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创造和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这种高空造型艺术,鼓乐配合,流动街头,以悬、精、妙著称,颇受观众喜爱。

高台清街习俗


2017年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街习俗



高台清街习俗的形成与宣化镇乐二村的秦腔戏班——乐善忠义班密切相关。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高台乐二村的村民会推选一位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老者,穿官服,戴官帽,扮演“封官老爷”。“封官老爷”所到之处,街清院净,邻里结伴摆酒设宴,燃放鞭炮迎接“封官老爷”。“封官老爷”则下马作揖,拂袖掸尘,送上美好的祝福。清街后,大家也不急着散去,在街边聚餐玩乐,外出的能人、乡贤也会和留守的村民一起为乡村振兴出点子、想办法,共同谋划新一年的打算。“清街”集祈福、民俗、餐饮于一体,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延续了下来。

秦腔(乐善忠义班)


2024年列入第五批甘肃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传“乐善忠义班”是明朝开国大将冯胜于明洪武五年西征时在原有戏班的基础上整建的,该班以唱秦腔为主,因亦农亦艺,乐善好施,故称“乐善忠义班”。乐善忠义班因善于表演反映民族英雄气概、弃恶扬善、伸张正义、扶弱济困等正义思想内容的剧目而广受民众喜好。
乐善秦腔的主要特点是戏班在表演时唱腔“老腔”和“新腔”混合使用。其特点主要反映在生、净两个行当上。几百年来,乐善秦腔演唱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发生了变化。该班在1939年以前所演出的都是秦腔老腔。老腔不论从行腔装饰、润色方面,还是从伴奏乐器的运用方面来看,都与新腔有着不小的区别:老腔平和、舒缓,新腔则激越、高亢,特别是板胡增加后,大净这一角色出现了极其高亢的吼声,这也彻底改变了老腔的演唱风格,使河西秦腔逐步向陕西秦腔靠近,使乐善秦腔的演出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高台老席


2024年列入第五批甘肃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年年欢喜 事事如意

高台老席,是早年高台农村里红白喜事用的宴席,兴起于明永乐年间。主打菜为红肉、白肉、夹砂、四喜丸子、扣肉、五花肉、排骨、东坡肘子八道菜,俗称“八大件”。
高台老席集中了焖、酱、烧、炸、炖、炒、蒸等烹饪手法。菜品均使用黑铁锅,柴火精心制作而成,无污染,无异味,深受人们的欢迎。高台老席中的八大碗,讲究上八仙桌,每桌坐上八个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近年来,高台老席又有所创新,其中黏米、拔丝丸子、香肠、三鲜汤、醪糟汤等特色菜也都有着独特的工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技艺传承

更是一种精神延续

高台非遗年俗

犹如一部鲜活的历史书

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变迁

也向世界展示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欢乐的春节里

愿我们都能让身心靠近

并且沉浸在

这些迷人的非遗年俗中

感受属于它们的

文化魅力和历史韵味




编辑:王娟梅
责编:杨菊萍
终审:赵   海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gtxwwxb@163.com  

举报电话:0936—6621910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高台荟报
公益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