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是人类历史中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①,同时又是人类历史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的艺术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一个时代或时期的重大事件。古人云:“诗言志,歌咏声”。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谱写歌曲,歌曲又反过来印证历史,唱出人民的愿景。歌曲是人民的心声,歌曲是历史的脉动,歌曲演奏着人类的乐章,歌曲伴随着时代的前行。我们在歌声中孕育,我们在歌声中诞生,我们在歌声中踌躇,我们在歌声中欢腾。
本书所选歌曲,是一组记录中国从无到有、从古到今、从盛到衰又从弱到强的空谷足音之史歌。本书选取和安排歌曲的标准是:以历史事件为点,以时间顺序为线,以国际背景为横,以国内实事为纵。例如:事件⑴为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大屠杀,歌曲⑴为《就义歌》。事件⑵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七·七”事变,歌曲⑵为《大刀进行曲》等。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难免会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现象。例如,抗日战争及其歌曲,被分成两部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当中穿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同样是历史原因,一部分歌曲的创作年代与其表述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有相当大的距离。例如,《诗经》作为歌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而其首篇《关睢》作为歌曲则是在时隔近千年后、在有了记谱法的唐代才以文字形式出现。但这都不影响歌曲反映历史的特性,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 ②千秋大事虽可任人评说,但历史进程却不能任由他人做作。
本书对歌曲的介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歌曲产生的创作背景,二是词、曲作者,三是歌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本文正文是歌曲及其解说,注释为历史中的人或事。因此,与其将本书当做一本歌曲集,毋宁看作是中国历史、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歌曲史的孤鸿一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丰富多彩,中国歌曲浩如烟海。作者虽历经数载,夜以继日,但孤军作战,以管窥天,挂一漏万,唯恐难免,还望诸位专家学者和人民百姓批评指正,作者不胜感激涕零。
作者
2019年9月
注:
①【西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第三篇》:“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此文大意是:那些扛大木头的人,前面的呼喊“嗨哎”,后面的也同声应和。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呼喊发出的歌声。
②习近平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序 言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我们对您的深情;蓝天大海储满着,我们对您的忠诚。
——张鸿喜词 陆在易曲《祖国,慈祥的母亲》
这是一处文明鼎沸的国度,这是一片富饶辽阔的国土,这是一幅令人动容的国画,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
说她文明鼎沸,不仅是由于她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也不仅是因为她创造了青铜、丝绸、独轮车和手风机①,而且在安家、治国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同样享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和友谊之邦的美誉。
说她富饶辽阔,不仅是因为她有巍峨的峻岭高山、丰赡的矿产资源、巨多的江河湖海、宽广的沃野良田,还因为她有春天蓬勃的秧苗,有秋日金黄的硕果,有凌霜傲雪的青松红梅,还有那甘之如饴、荡着清波的潺潺溪水。说她令人动容,不仅是她曾经婀娜多姿、肥环瘦燕②、威风凛凛、称雄人寰,而是她也曾经衔冤负屈、命途惨淡、忍辱负重、长啸仰天。说她欣欣向荣,不仅指她历尽沧桑、千锤百炼、推到三山③、换日改天,还有她迈步从头越、勇往直前、今又如是、将复兴人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有时也称她为赤县、神州、诸华、中华、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九州、九域、九牧、九区、九囿、九土、九野、海内、八州,中、华、夏,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契丹等等,等等④。但不管怎样称呼,她都是座落在世界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群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之祖国——中国。
——作者
注:
①即我国农村地区厨房中以前普遍使用的手拉风箱。
②“肥环”指的是丰满的杨玉环,唐朝以胖为美;“瘦燕”指的是纤细的赵飞燕,汉朝以瘦为美。“肥环瘦燕”原意是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自都有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各有所长。这里则是指中国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语出自【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③指政治意义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④于省吾(1896——1984)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最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 1963 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只是到了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晋】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唐】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商朝时,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明】王鏊《震泽长语·音韵》:“瞿昙之书,能入诸夏,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
【南朝】范晔《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汉】《尚书》:“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又“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
【东汉】班固《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东汉】班固《汉书·郑祀志》载:“禹牧九州之金,铸九鼎,像九州。”
【战国】《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晋】卫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东汉】班固《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北宋】刘恕《通鉴外记》:“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
【战国】《国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南朝】范晔《后汉书》“疆理九野”即指中国。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辞国,制海内。”
【东汉】班固《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春秋】左丘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西汉】《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称中国为 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秦”字的译音: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或以 “丝绸”的“丝”、“茶叶”的“茶”之闽南话译音和“瓷器(china)”来称呼中国。俄罗斯则因为中国的契丹族在当时建立了武力强盛、所向无敌的辽朝,且当时只闻东方唯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中国”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的《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中国”与“京师”同义。在出土文物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