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迟悟,本名王志武,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出版诗集《乘火车的远方》。本期选其新作组诗五首《城,徽州的过客》,欢迎继续阅读。
迟悟的诗
城,徽州的过客(组诗)
▎城也是过客
一座城从统治中心
到旅游景点需要多少年?
在建于公元前261年的
歙县徽州古城寻觅答案。
游人穿戴鲜艳络绎不绝。
他们从建城时的秦朝走来。
从秦始皇消灭六国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中走来。
然后他们又从陈胜吴广起义
汉高祖的大汉帝国中走来。
一代代人走了两千多年
终于把一座城走成历史
走成遗址,走成一张门票。
看着许国牌坊上: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
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
这是天子的赏赐。
曾经的三叩九拜
高耸入云的荣耀
今天成为景点的一部分
成为沧海桑田的一部分。
如火的骄阳把新旧城揽入怀中。
购得一根冰棒进入古城。
此时穿越二千多年的时间
是我咽下一口零下的糖水
查验一张门票的时间。
参观围观的人是过客。
城也是过客。只不过
城比所有人老。他手上的门票
是先人插在城头的大王旗。
(2023-5-26)
▎牌坊的枕头
这是一只绣花枕头
上面枕着一支凤官
这是一只宋朝枕头
上面枕着千年历史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只阴晴圆缺的枕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只花好月圆的枕头
细听还有唢呐声
一只花轿里的枕头
从纹饰中我看到夜夜
独守空房的绫罗绸缎
这是贞洁牌坊抱着的枕头
这是徽商荣宗耀祖枕着的枕头
(2023-5-25)
▎源头,五股尖
新安江源头叫五股尖。
有五股尖尖源头延绵不绝。
有五股尖尖源头碧波荡漾。
我想这里掬起的每一滴水
都是新安江的分子原子。
茶树与翠竹
是长在山坡上的源头。
相信邂逅每一棵
错节盘根的古树
都是泉眼。水在山里
一样需要生长扎根
一样需要培育呵护。
遇一采茶妇人
挑着两大袋茶叶。
不知是猴魁还是炒青
徽州名茶那清香的重量
压在她柔软的肩上。
汗流浃背中我看到
有一种源头:是勤劳,
一座明代的老屋中
从洪武年站到共和的
墙已漏洞百出。
只有高悬客厅“怀德堂”
三字的牌匾保存完好。
从中我看到
有一种源头:是厚德。
其实,源头
在大山不语中
在时光荏苒里。
当你把心融入山泉
一瞬间的驻足就是源头。
(2023-5-24)
▎渔梁坝
渔梁坝建于
隋末唐初的公元618年。
这是一件晒在阳光下
不用出土的文物。
新安江在此分出高低
分出细水亦可长流。
高出的部分
徽商走南闯北行船运货。
马头墙形状的帆
沿着财源广进
在两岸不断升起。
远处百年古宅上
雕梁画栋曲折宛延。
至今还有荣归故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
低凹的部分
浸润着徽砚
铺展开宣纸。
大山深处的耕读传家
含饴弄孙炊烟袅绕。
浅水中打的鱼
纸上是新安画派
餐桌上便是等候
落叶归根的臭桂鱼。
坝旁有一座坝祠。
我想那里一定供奉着
一千四百多年前
修坝祖先的智慧虔诚。
敬一柱公元2023年的香。
敬一柱我的膜拜感恩。
(2023-5-23)
▎樟源里
水是生命的源头。
山是水的源头。
最早的自来水
应该是一座山。
当我站在徽州古村落
樟源里,忽然明白了
这个道理。于是我相信
人是石头蹦出来的。
村庄也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两边青山逶迤连绵。
长流不息的山泉
在低处磨去岩石的轮角。
让人站到上面
让炊烟和茅屋盖在上面。
一千年前樟源里祖先
就这样成为这里的主人。
从此山泉是一方水土。
日子是山的子孙。
传宗接代是山的血脉。
孝悌传家的祖训
从祠堂汇入泉水。
昼夜涌动福泽四野。
一株株千年樟树
与一门十二位进士
证明了祖先的慧眼
谱写了水利万物的村史。
祠堂虽找不到山与水的牌位。
但今天的樟源里,无疑是
游人心里的一个牌位。
(2023-5-23)
(本期图片:迟悟)
主办:上海铁路作家协会
顾问:李木马
编委:史岩 徐琳 朱坤宇 王志武
编审:徐琳
编辑:朱坤宇
投稿方式:发送至402538@qq.com 【格式要求】1.只接受新诗投稿,要求为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拒绝抄袭行为。2.作品以附件形式发送。3.文档为WORD格式,文本左对齐,字体全部为宋体,标题为小三号;小标题(多首作品每首的标题)为四号加粗,内容为小四号。4.文末附上“个人简介”。5.提供个人生活照或插图照片若干,要求为高清格式,并确保无版权争议。
荐读文章
点击标题直达美文
洞察 品味 思考 感悟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