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话幸福——从朱振英的生活变迁看兵团七十年巨变

2024-09-30 23:25   新疆  
2024年9月,朱振英和老伴儿徐锦富搬进新楼房已整整十年了。这套97.8平方米的房子,被朱振英打理得窗明几净、温馨舒适,朱振英说:“想想刚来的时候,住在马圈里,睡在麦草铺的地上,饿得前心贴后背,现在住上了这宽敞明亮的楼房,想吃啥有啥,过去地主家也没见过这样的好日子啊!”9月26日,坐在沙发上,78岁的朱振英追忆起刚来新疆时的峥嵘岁月,不禁感慨道。


1960年4月,江苏如东、南通县的400多名支边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踏上了奔赴祖国大西北的征程。先后乘坐船、火车、卡车,颠簸了几十天后,5月2日,14岁的朱振英和400多名支边青年在刚建场的自治区农垦厅西山农牧场(现十二师西山农牧场)落了脚。

来到农场,朱振英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了古诗中“野云万里无城郭”的情境。原生产二队老庄子(现一连101省道以北)一望无际的戈壁上,零星散落着几间低矮的小土屋。看到这种情境,许多女青年纷纷哭着要回老家,朱振英说或许自己那时候年龄太小,还不明白艰苦的环境意味着什么,竟然一滴眼泪没掉。

他们起先住在马圈里,过了几天又住进一间大仓库。“仓库从中间隔开,如东来的住一半,另一半我们南通来的住,男男女女都住一间仓库,睡大通铺,说是铺,其实就是在垫起来的地面上铺一层薄麦草,一人发一条被子,一半铺在身下当褥子,一半盖在身上,夜里起夜回来,被子就被旁边人卷走了。”朱振英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从地窝子到土房子

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大家开始挖地窝子,从平地向下挖一个深2.5米、长6—8米、宽3—4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地窝子便成了。

朱振英和随行来的姑姑、姑父住进了地窝子。地窝子常年不见阳光,外面是白天,屋里却像黑夜一样。遇到风雨天,地窝子里也是刮风下雨。“外面狂风吼,屋里风沙灌;外面大雨浇,屋里小雨淋”。

后来,职工们开始盖土块房子,一间房子三家人住。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却仍然吃不饱肚子。每天饭点,黑瓷碗里只有一些黑面糊糊,吃完后,大家都端着碗去回族人家要面汤喝,当地的回族人粮食比较充足,中午做拉条子吃,会把面汤分给大家喝。朱振英说,吃的少,干的活重,很快就饿了,每天都饥肠辘辘,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能吃饱肚子。

那个时候,一年四季挑涝坝水吃。深冬时节,涝坝冰冻得结实,要砸开拉回家化成水吃和用。朱振英说:“当时还没有尿素袋子,都拿着麻袋去装冰。那时候人真抗冻啊!大冬天里冰天雪地的站在冰上打冰,现在想想都咋过来的。”

1962年,农场种了很多小麦、糖萝卜,在白面糊糊里掺上糖萝卜丝,即好喝又饱腹,朱振英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味道很香甜。当年农场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实现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心愿。

那时候,大家干劲十足,白天开荒种地,晚上砍柴、打土块。渐渐地,盖的土块房子多了,不用三家挤一间了。1964年,实现了一家一间房子。
1965年2月,朱振英一家三口搬进了油坊庄子(现一连)的土块房子,冬天常遇到雪把门堵严实,出不了门的情况。朱振英说:“冬天刮起东风,夹杂着雪末子,飞砂走石的,门经常被雪堆堵死,用铁锨挖开1米多厚的积雪,才能进出。”面对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朱振英跟大家一起开垦荒地、兴修水渠,种植粮食,栽下树木……家园变化的同时,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1968年,朱振英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搬进五队(现一连)的另一处土块房子,买了两张床,“那是第一次有床睡”朱振英说,言语中虽透露出辛酸,也饱含着生活向好的欣慰和感恩之情。

1971年,朱振英的第四个孩子降生,当年的艰苦岁月让朱振英不禁动容:“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穷啊!托儿所一个月两个孩子6块钱的托儿费都掏不起,只能让一个孩子上,大人上班,就只好把孩子锁在家里。当时一马车煤要38块钱,舍不得烧啊,买一车煤要烧一个冬天,哪敢烧?睡觉醒来,全身都是冰的啊……”

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有12万余名江苏、上海等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新疆,加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当中。正是他们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发展史册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有房有院还有圈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为鼓励职工发展庭院经济,兵团出台了“抓住主体,发展两翼”的富民政策,主体是大田经济,两翼是庭院经济。这时,兵团各团场相继给每户职工划分了1亩—3亩不等的两用地,即建房用地和庭院经济用地,相继出现了一批建有“前有院,后有圈,中间夹个‘小宫殿’”的新式职工住宅。

朱振英一家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又盖了小房子,建了猪圈、羊圈,有房有院还有圈的住宅以及种地加畜牧的新型农业方式,让她看到了富起来的希望。“有一年,养的两头猪卖了500块钱”朱振英的话中饱含着苦尽甘来的快乐之情。

丈夫徐锦富夏秋两季,整个农忙时节都在外忙碌,完全顾不上家里。朱振英一人忙完工作忙家里,为了让4个孩子吃饱穿好,还借钱买了个缝纫机,夜里做衣服、轧被面,每晚睡不到5个小时,早上依然能精神饱满地去上班。

即便是这样,看到儿女们善良淳朴、勤劳懂事,一家人和睦美满,朱振英觉得很知足,她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看到圈里膘肥体壮的猪羊、路旁成荫的树林、果园里新栽的苹果树、田里成熟的麦浪、连队新盖的房子,朱振英便看到了农场的进步和发展。

 1996年1月,朱振英退休了,每个月200元的退休工资。孩子们也相继成家立业,朱振英家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

新千年 从新砖房到新楼房

2005年,朱振英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墙全是用砖块加灰浆建成,房顶是用水泥板扣起来,上面铺一层厚厚的炉渣,浇灌沥青而成。当年,朱振英告别住了40年的土房子,搬进了新砖房。

据了解,仅1999年至2005年的7年间,兵团实施了两期农牧团场危旧住房改造工程,共新建职工住宅21万户,使72万人告别了昔日的土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2008年,西山农牧场在机关楼后建起了第一批住宅楼,朱振英和丈夫商量后,买了一套70平米的新楼房,冬季在楼房住,夏季在平房住。

2012年,西山农牧场兴建保障性住房,可以用平房置换。2014年,朱振英和老伴儿搬进了西山农牧场二期保障性住房(现在的锦绣家园二期小区)。在这套位于8楼的新房里,有地暖,屋子里暖融融的;窗外晴空暖阳,让人心情舒畅;出门有健身活动中心,方便锻炼;想买东西,小区门口,超市栉次鳞比。

朱振英说,“生活越来越好了,虽说我们年纪都大了,但眼看农场一天比一天好,日子比过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还是高兴而知足的!退休工资年年涨,现在我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已有将近11000块钱了。”

从马圈、仓库的大通铺、地窝子、土房子、砖混房到新楼房,不仅仅是朱振英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更是千千万万个兵团职工生活变化历程,是70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快速发展、不断前进的真实映照。如今,千千万万个兵团职工正和朱振英一样乘着兵团全速前进的快艇,向着幸福的新生活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王卢俊茹

编辑:刘馨泽

一审:王卢俊茹

二审:杨磊

终审:曹建东

阳光西山
推荐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的全面、权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