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谷物”能否点亮赤峰高寒农业之光?

民生   2024-11-04 08:49   内蒙古  


“超级谷物”能否点亮赤峰高寒农业之光?

         ——以松山区大夫营子乡藜麦产业为例


作为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赤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征。位于西部的高平原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寒漫甸地区,因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等原因,大部分耕地以种植荞麦、燕麦等“小杂粮”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种植,产业化水平低,广种薄收、看天吃饭是常态。


2022年,有着“超级谷物”“营养黄金”之称的藜麦,以公司化规模种植的形式进入赤峰,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松山区的高寒漫甸。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市藜麦种植面积约10万亩,相较于1000万亩玉米、300万亩谷子、100万亩大豆而言,尚属“小众”,但这并不影响它为我市发展高寒农业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以地处高寒漫甸的松山区大夫营子乡为例,一条以藜麦基地建设为主体,兼顾种子培育、“三变”改革、二三产业延伸、农旅融合等发展计划的新路,已在两年的探索中显露微光。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南美来客“邂逅”松山


从赤峰市区出发,沿腾飞大道驱车向北,出城后进入219省道一路西行,大约1小时后便可到达大夫营子乡政府所在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夫营子乡位于松山区西北部,东邻岗子乡,南邻大庙镇,西接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与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为界。


从地形地貌上看,这里西高东低,主要表现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山区面积占比较大,平川地区较少,且无霜期短、降雨不足的高寒山区。


从基础条件上看,全乡土地面积697平方千米,是松山区9镇5乡中最大的一个,辖21个行政村,常住3381户7944人,共有耕地12.9万亩,其中水浇地3万亩、山地9.9万亩,219省道穿境而过。



多年来,大夫营子乡的种植业发展受到“先天”条件限制,大部分山地只能“望天收”。对于种植户来说,丰年每亩可收入200—300元,荒年则颗粒无收,还可能赔上种子、化肥、人工等本钱。相较于种植户还有一个更大的群体,也就是外出务工的村民,这部分人将自家耕地承包给村邻或者亲戚,每亩50元租金,收入微乎其微,目的只是让那赖以生存的土地“别撂荒”。


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夫营子乡面临着大多数乡村的共性困局。


难题何解?大夫营子乡党委、政府始终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当时,松山区政府聚焦破解特色产业集而不群、小而不强的问题,计划引进中藜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松山区大面积种植藜麦。松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钟青松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与中藜高科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入对接。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低糖的藜科碱性食品,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都高于普通食物,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藜麦全产业链投资企业,中藜高科的投资业务涵盖种子到餐桌,包括种业科研、大田种植、生产加工、食品科研与品牌营销等多个环节,目前已发展成为藜麦领域全球领跑企业。


而大夫营子乡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较大等自然条件,与藜麦生长条件高度匹配,具备种植藜麦的天然优势。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为推进藜麦产业平稳、快速落地,2023年2月,大夫营子乡党委、政府成立藜麦地块核查小组,对全乡近10万亩旱地进行实地核查,寻找符合种植条件的地块,3月召开藜麦种植誓师大会,确定了流转5万亩旱地的目标。


会后,各包村干部立即组织村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及小组会议,动员农户把土地流转出来。经过40多天的不懈努力,全乡近一半旱地成功流转,涉及17个行政村2234户,2023年全过程托管土地4.77万亩,当年就成为全国单元体种植面积最大的藜麦基地。


由此,大夫营子乡的高寒农业开启了崭新篇章


多年瓶颈终得突破


深秋时节,大夫营子乡皇家漫甸西坡地块集中连片的400亩藜麦迎来丰收,30多位村民一字排开,正在有序剪穗,为萧条的秋天增添了一抹亮色。


领工徐国福告诉记者,他是大碾子村村民,目前已经正式入职中藜高科,签了劳务合同,月工资4000元,主要负责藜麦田间管理时的人工统筹。对于这份难能可贵的工作,徐国福格外珍惜,他卖掉了家里的牛羊,外包了土地,全身心投入,已然驾轻就熟:“我了解各村情况,找人干活相对方便,公司对我放心,来务工的村民也信任我,这么稳定的工作,咱得好好干。”


当然,徐国福只是个例。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土地流转出去,作物换成藜麦,收入何来?是否有明显提高?




面对记者疑问,副乡长刘晓军介绍,藜麦产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全过程托管土地、租赁机械、雇用劳动力等方式,让农户共享藜麦种植成效。


土地全过程托管方面,每亩400元的土地收益保证了农户的稳定收入。“其中300元是中藜高科支付的土地租金,另外100元是松山区政府的特色种植补贴,对于外出打工和在乡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来说,实现了土地收入翻番,对于种植户来说,实现了旱涝保收。” 刘晓军解释道。


雇用劳动力、租赁机械方面,2024年在藜麦种植基地务工的农民有700余人,占全乡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有的农民是长期工,参与藜麦耕种防收全过程。王淑娟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去年干了三四个月,总收入超过15000元,今年干的时间更长,收入更多。”这对一个需要照顾家里,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村中年女性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工作和增收机会。


有的农民选择短期务工,工资日结。67岁的郭玉琴每年至少干一个月,每天工作10小时,收入150元,她很满足:“快70岁了还能在家门口赚钱,以前可没有这样的好事。就算一年干30天,收入4500元,也够我一年的零花了。”据统计,藜麦产业发展两年来,大夫营子乡农户务工总收入达660万元,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外,部分农户将农机具租赁给中藜高科,也是一笔收入,目前全乡有100余台(套)农机具出租。




大田种植达到预期,那两年的育种成效几何?中藜高科育种基地负责人赵波说:“位于大夫营子乡的1024亩育种基地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藜麦育种基地,每年选育3000多个品种、30000多个品类,效果非常好。我们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筛选出适宜在松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藜麦新品系。”


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的繁育、考验、筛选,一批批好种子将从大夫营子乡启程,撒播到更为广阔的土地,为我市其他高寒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藜麦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正所谓“一粒良种,万担好粮”,这也是种业振兴的题中之义。


可以说,经过两年的奋力探索,藜麦这株外来的“小众”作物,已经在大夫营子乡扎进了根、开出了花、结下了果。


发展之问合力作答


从整个自治区范围来看,藜麦种植并不罕见。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已经有十几年的种植发展历史,2024年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约15万亩。


“武川县通过与科研团队、企业合作,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促进了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了农户增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内蒙古自治区燕麦藜麦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赤峰藜麦综合试验站站长琦明玉认为,对于藜麦产业发展,赤峰是后起之秀,但随着近两年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可能发生的大范围病虫害问题不容忽视。她介绍:“今年7月,我们邀请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最好的植保团队到大夫营子乡实地查看,发现部分作物已经产生了根蛆,这是藜麦常见的虫害,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防治措施,只能通过换茬来解决。”




而换茬是否会影响效益及整个藜麦产业的发展?中藜高科(北京)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孟繁勋向记者表示:“2025年我们计划在松山区扩大种植面积,预期10万亩到20万亩,这样就能实现内部自主轮作,换茬种植的其他杂粮也在公司的精深加工范围内,不会影响藜麦产业发展进程。”


进入大夫营子乡两年来,中藜高科推行的是自主流转土地、统一种植和采收模式,当地农户获取的是地租和劳务收入。当记者问及关于种植模式方面未来会不会有所改变,孟繁勋答:“这正是下一步的规划方向,我们将探索订单式种植模式,公司与种植大户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届时,由中藜高科提供种子和技术,待丰收时进行原粮回收、加工、物流和包装销售。”但是他希望当地政府能为公司背书,“只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才能保障从订单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畅通和稳定,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能达到企业与当地双赢的效果。”


让藜麦在大夫营子乡走向产业化发展,成为推动高寒漫甸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前行的一股力量,这不仅是中藜高科的发展计划,更是大夫营子乡党委、政府的美好愿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海志告诉记者:“中藜高科已经着手在我乡投资6000万元建立集仓储、初加工及科技小院为一体的综合体,科技小院用于开展种子培育、研发,目前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建成后除了推动产业链延伸,还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也能保障藜麦产业在大夫营子乡的稳步推进。”在张海志看来,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前景可期。



松山区分管农牧业的副区长赵仕超表示:“经过两年的探索,藜麦产业在大夫营子乡取得初步成效,我区将以此为模板,推动藜麦种植向当铺地满族乡、岗子乡等适宜种植的乡镇发展。同时,从育种、栽培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促成精深加工厂落地,让藜麦全产业链条在松山区形成闭环,力争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产业转型之路,进一步推动松山区高寒农业可持续发展。”


藜麦产业能否真正成为高寒漫甸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样本,以及高寒漫甸地区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当下,农户、企业、当地政府无不对藜麦产业报以热情、寄予厚望,但这株“小众”作物能否抵挡风霜、奋力向阳、不负“大众”所望,既需时间验证,更需多方合力推动。

策划:江   平

全媒体记者:宋玉静

编辑:孟德彬
一审:王东华
 二审:池梓茗 
三审:薛丽韫


赤峰日报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本公众号原创文章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赤峰日报
中共赤峰市委机关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