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重庆日报》头版转第6版整版刊登《为了孩子的一切 一切为了孩子》一文,内容如下:
1月7日,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内,检察官与青少年交谈。
“莎姐”团队和小朋友普法互动。20年来,“莎姐”团队把普法课送到500多个乡镇,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
重报时论>>>
成为孩子们的一道光
新重庆-重庆日报评论员 张燕
孩子,是人们内心柔软的所在,是阳光最该照亮的存在。
当得知孩子们困于生活,痛于家庭,伤于罪恶,我们的心也跟着强烈地颤抖——这种颤抖,连接着心房,左右着呼吸,让每一个走近他们的人感到心酸、感到沉重,“莎姐”们也是如此。
一切,从2004年开始。那一年,重庆市大渡口区“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设立,一段关于“守护”的旅程就此开启。为什么以“莎”为名?因为莎草向阳成长、生生不息,因为“莎姐”不仅办案,更要救人。
看到被侵占赔偿款的姐妹,看到被伤害而躲起的孩子,看到一步错步步错的少年……“莎姐”们的心被一根又一根尖针刺痛。这些针,刺向每一个普通的父亲和母亲,也刺向每一位检察官对法治的坚守,更刺向整个社会对孩子们的珍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守护孩子,就不能只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还要一体化办理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更要从单向保护走向双向、综合、全面司法保护。“莎姐”们理应也必须成为一道盾牌,在孩子和罪恶之间竖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办案,办的是人生。哪怕无法向既有案例要依据,无法向现有经验要解法,“莎姐”们也从未停下脚步——总结,不停地总结,为什么个案频发,问题在哪里?调研,不停地调研,为什么类案多发,漏洞在哪里?
是没有渠道求助,还是渠道普及不够?是心理煎熬还是家庭侵蚀?是保护制度不够多,还是执行方案不够细?“莎姐”们把亲历的一切记下来仔细复盘,把一个案子变成一次思考,把一次救助提炼为一种方法。因为,哪怕多一次司法探索,哪怕多一项救助方式,哪怕多一次心理疏导,也许就多一个孩子走向本该光明的未来。
这些探索结出的“果”——就是强制报告制度,就是“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就是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就是曾四次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的“重庆实践”,就是“莎姐”普法宣传带来的“家、校、社一体化”守护未成年人格局。
判决是正义开始的地方,救助是正义延续的方式,普法是正义走向大义的闭环。这些年来,“莎姐”们一刻不敢松懈,办理撤销或变更监护权民事支持起诉案件400余件,争取各项费用及司法救助金2000多万元,把普法课送到了500多个乡镇,努力让公平正义走向每一个隐秘的角落。
20年来,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是一种职责的笃行;20年来,爱是一种机制的完善,是一个社会的协同。501名检察人员、1600余名社会志愿者、43个家庭教育指导站、73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莎姐”从一位位检察官开始,又在20年间吸纳了一位位律师、老师、企业家、党员干部,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莎姐”,以法律为原点,以孩子为中心,让法治成为照进黑暗的一束束光,让大爱成为点亮夜空的一颗颗星,让未成年人在困境中感到光热、看到正义、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