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之滇式风筝——造物借手造万物

文摘   2024-09-19 10:28   云南  



近日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共508人入选

其中


安宁市

徐作坤

风筝制作技艺(滇式风筝制作技艺)

入选


网站截图


详情如下

↓↓↓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各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云文旅办发〔2023〕68号)要求,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了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508人),现予以公布。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各地区、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鼓励和支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9月13日


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508人)



点击查看大图↓



源 · 滇式风筝由来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风筝与地域文化相关。山东有“鲁蝶”、北京有“京燕”、天津有“津奇”、南京有“南响”。而云南特有的滇式风筝——“滇蜂”,是继这四大风筝流派后的又一主流风筝流派。


六百多年前,北派宫廷式风筝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云南,云贵高原气候、地形复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加上风速大且风向转换频繁,北派宫廷式风筝难免遭遇“水土不服”。因此,一种适应云南独特气候的风筝应运而生,勤劳聪慧的“滇人”几经研究,巧妙地运用物理受风卸风的原理,发明了“元宝型”的翅翼与三角形身体相结合的滇式风筝。


 


图片来源|昆明公共文化云



技 · 滇式风筝制作


跟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起走进
“乐享云南·非遗”版块主题——省级非遗项目:滇式风筝制作技艺



延 · 滇式风筝传承

   “砍、劈、锯、刨、弯、烤……”78岁的“风筝爷爷”徐作坤每天都在跟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竹片打交道作为现今云南滇式风筝——“滇蜂”传承人、第七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作坤,到做风筝,再到研究风筝,他说自己“折腾”了30多年。

       2024年5月22日,《春城晚报》刊发了题为《深耕41年  以纸裁鸢  凭风筑梦   徐作坤  云南风筝第一人》的文章。原文如下:
“砍、劈、锯、刨、弯、烤……”78岁的“风筝爷爷”徐作坤每天都在跟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竹片打交道。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为做出一只完美的风筝打下基础……
5月15日13时30分许,在昆明安宁市昆钢阳光小区内,徐作坤正吃着老冰棍,矫健地走在回工作室的路上。谈起风筝,他脸上立刻洋溢出笑容。他说:“我的家乡是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我从小耳濡目染。5岁时,母亲陪我在麦田里放风筝的快乐始终在我记忆最深处。1983年,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只风筝,从此便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作坤是第七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制作的滇派风筝“滇蜂”,是继四大风筝流派后的又一主流风筝流派。
打破了传统北方风筝三角形或米字型的格局,“滇蜂”被设计为以倒米字型为中心,尾翼垂直、平衡间距相等、迎风角65度。“滇蜂”拔高力大、耐风性强、飞行平稳,适应高原山谷气流。
2003年,徐作坤制作的“滇蜂”在国际风筝文化节上一飞冲天,获得众多好评。徐作坤也因此被国际风筝联合会誉为滇派风筝“巨匠”“云南风筝第一人”。他41年如一日,只为做好风筝。在他看来,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几十年来,徐作坤在滇派风筝的设计、结构、耐风力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他的风筝包括硬翅、软翅、串类、复式、自由类等。他工作室内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的风筝和风筝骨架,4间大小不一的房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扎、裱、绘。现在人老了,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风筝留给后辈。沉浸在自己的热爱里,我从不觉得累,只是如今精力明显大不如前了。”他说,儿女不在身边,但与风筝相伴,并不会觉得孤独。
“要做一只能成功起飞的风筝,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介绍,一只老鹰风筝,两个翅膀的尺寸偏差要小于4毫米……“我做过最难的风筝,是一条长约100米的巨龙风筝,耗时半年左右。对我来说,每一只风筝我都很满意,因为每一只风筝都是我用心制作的。”他笑着说。
在安宁市金方街道阳光社区的风筝陈列馆内,蝴蝶、蜻蜓、蝎子、燕子、老鹰等造型的风筝格外惹眼。徐作坤得意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作品,他表示,还有很多好风筝被自己珍藏起来了。
谈起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徐作坤有些担忧。“来拜师学艺的人很多,但坚持下去的很少。学做风筝,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其次要有耐力和恒心,吃苦耐劳是最基本的能力。”他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适合的人,将滇派风筝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为了不让手艺失传,徐作坤几年前就开始把自己的风筝手稿归类整理、编撰成书。他介绍,每种类型风筝都要绘成详细的图,这样后人要学做风筝时才能看懂,这门技艺也才更易被传承下去。
多年来,徐作坤秉承着一个原则,表演不卖钱、风筝不定价。在他看来,每一只风筝都是他的孩子,值得珍视和保护。他也希望风筝能给更多人带去快乐。



转载来源:遇见安宁

图片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昆明公共文化云

新闻来源:春城晚报






安宁市文化馆
安宁市文化馆馆办各类型群众文化活动,惠民演出、文艺辅导、艺术培训、非遗保护等相关信息、工作简报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