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宵,南宵,没人吃得消。”
这是当年村民对南宵村的调侃
人多、地广但环境差、资源少
南宵村一度被称作“没指望的村”
如今的南宵,早已脱胎换骨,成为福清的明星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让人刮目相看。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脱帽的背后
南宵村党委书记薛尔辉
无疑是这场蝶变的“领头雁”
绿色生态
从“杂草丛生”到“步步皆景”
“打铁还需自身硬,干部有作为,百姓才有希望。”薛尔辉在2006年担任南宵村党委书记时,就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说,因为村庄大、人口多、资源少,管理难度大且矛盾重重,才被人们称为“没人吃得消”。
如何破题?
关键在于人
“党建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党建扎根,乡村治理才会有条不紊地展开。” 薛尔辉带领南宵村党委大胆创新推行“353”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以三项制度、五步议事、三联三促为村庄发展搭建坚实的治理框架。
彼时的南宵村杂草丛生,道路坑洼不平,甚至连一棵像样的树都难找。薛尔辉明白,改善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是村民们最迫切的需求。薛尔辉决心从新农村建设小区入手,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他带领村里整合出100多亩土地,分批建设了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新农村住宅小区,为2000名村民提供了新居。红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居民小区,如今成为南宵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薛尔辉的“计划”还远不止于此
他以建设高级版“绿盈乡村”为目标
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和河道生态修复
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
村庄新形象
西埔溪休闲景观步道,更是点睛之笔。原先的西埔溪杂草丛生,无人关注。薛尔辉说,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溪边的杂草被清理一空,拓宽了溪岸,铺上了沥青步道,两旁栽种了绿植,还设计了漂亮的围栏。每到傍晚时分,来此漫步、休闲、娱乐、健身的村民络绎不绝。
除了美化环境,南宵村每年还投入上百万元用于清洁村庄,实施垃圾分类,定点收集。每条村道都干净整洁,村里有了常态化的清洁机制,村民们也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家园。薛尔辉还带领大家积极参与“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倡导环保。
如今,南宵村的溪水潺潺,田野苍翠,村道宽敞平坦,四周绿意盎然。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村民们悠然漫步其间,仿佛走在画中。
产业振兴
从“撂荒田地”到“金色果园”
如果说提升人居环境
展现了村庄的“高颜值”
那么生态农业创新增收
则为村民铺就致富路
“光有美景还不够,乡村要真正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薛尔辉清楚地认识到,南宵村虽无山无海,但有着广袤的撂荒田地。他立足南宵村实际情况,带领南宵村“两委”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区两园三大中心五个馆”。
薛尔辉带领村“两委”筹集了1800多万元资金,对2000余亩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引进农业公司发展设施农业,为村民带来固定租金的同时,又带动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
同时,薛尔辉牵头村党组织推出了“党员领办乡村振兴项目”,引进台湾团队种植芭乐、凤梨等13种高优水果,建成凤梨酥馆等,集休闲、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创业园,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现代农业创业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推动了三产融合。村民们纷纷感叹:“薛书记让我们过上了家门口就业的好日子。”
文化复兴
从“废弃老宅”到“古厝新生”
南宵村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古厝群落——下和洋古民居,村内有风格各异、颇有异域风情的连片古民居,包括福清首位“两院院士”——气象学家高由禧的故居、福清最早且目前保存最好的完小旧址——下和洋学堂、有200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和洋堂。
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带有南洋风情的老宅渐渐破败,成了“有价值却没人看得上”的“遗产”。薛尔辉决定好好保护这片“乡村文化宝藏”,以村容改造带动古厝“复活”,赋能乡村振兴。
在薛尔辉的带领下,南宵村成立福建省首个古厝保护发展合作社,修缮步云学堂、高由禧祖厝、医学之家等13栋古民居,建起革命纪念馆、高由禧院士纪念馆、气象科普馆、乡村古厝图书馆、民俗馆等多处展馆。
同时,南宵村还将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和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条独特的参观旅游路线,吸引学校和机关单位前来开展研学活动,逐渐发挥出社会效益,为村庄增添了更多生机。
薛尔辉常说:“没有山,没有海,那我们就用双手为村子撑起一片天地!”在他的带领下,南宵村从撂荒到丰收,从贫瘠到兴旺,不再是那个“没人吃得消”的地方,而是一片村民富足、游客纷至的满园春色。
记者 王光慧/文 包华/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