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营商环境 强发展信心·数读变化

职场   2025-02-06 08:53   河北  

总量达889.97万户

河北经营主体发展量质齐升

本报讯(记者马彦铭)1月21日上午9时,康兰汀医疗科技(河北)有限公司负责人钱程程来到石家庄市长安区行政审批局,办理新设企业营业执照。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钱程程登录全国经营主体注册登记服务网河北省“一网通办”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冀e注”),依靠平台智能申报引导提示,完成企业设立、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等企业开办事项的填报,不到两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省市场监管局整合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涉及的企业开办“一窗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报告等多个业务系统,建成“冀e注”平台,于2024年12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为经营主体提供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登记服务,平均每户企业开办填报流程用时5至10分钟,较以往模式节省2/3的时间。

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经营主体的质与量,对推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出台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26条措施,宽准入、优服务,提质量、促升级,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个体工商户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全面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全省在营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三种类型。对纳入“成长型”“发展型”的个体工商户,组织开展“名特优新”申报,经逐级筛选,截至2024年底,全省认定第一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4754户。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持续向好,河北经营主体发展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889.97万户。

16.8万家经营主体参与招投标

“双盲”评审撬动河北营商环境提升

本报讯(记者米彦泽)招标投标,是观察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自2023年5月我省推行“双盲”评审改革以来,参与招投标活动经营主体16.8万家,较改革前增长7.5%。

前不久,唐山海洋馆开业运营。这里的循环水维生系统是由柏蓝恒信(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标后建设的。

回顾这个项目投标经历,柏蓝恒信总经理孟江南这样评价:“不问企业性质,不问企业来自哪里,只要实力突出,就能脱颖而出。”

这个标是怎么评出来的?

“盲抽”评标专家。从各细分专业人数均在百人以上的专家库里,由系统随机抽选。评标前,被抽中的专家会收到仅包含评标时间、地点信息的短信。

“盲评”技术标暗标。河北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均设立了封闭评标区。专家登录电子评标系统,看到的投标文件技术标暗标制式统一,没有任何能够识别投标人的信息。专家“盲评”打分,系统自动汇总得分并按程序确定中标候选人。

孟江南说,不知道评谁的标,也不知道谁来评标,这样的“双盲”评审,让招标投标更加公正、透明。

以“双盲”评审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目前,我省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双盲”评审改革。

瞄准痛点,狠抓关键,我省不断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持续推进评标专家“盲抽”、评标专家“盲评”、远程异地评标、分散评标、招标投标全程网办,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对评标的干扰。

推动限额以上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有效促进了招标投标工作的公正性、透明度。2024年,我省远程异地招投标项目累计3748宗,占比16.87%;交易金额4422.95亿元,占比70%。

累计压减办理时限222日

河北“高效办成一件事”成效明显

本报讯(记者冯阳)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2024年,我省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国家部署的第一批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在河北全面落地实施,累计压减跑办部门97个、办理环节104个、申报材料229个、办理时限222日,压减率分别达89%、89%、77%、67%,均居全国前列。我省累计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相关业务10.9万件。第二批留学服务、就医费用报销、公积金贷款等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已上线试运行。

“交1次材料,只用2天,就能办新生儿出生9件事,真是太方便了。”去年底,保定市居民宋睿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他在手机上便完成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的办理。

而在两年前,宋睿给第一个孩子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登记等业务时,跑了多个部门,多次提交不同材料,办下来用了半个多月时间。

我省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协同的政务服务事项高效办理,把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创优营商环境、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

为破解涉及部门多、业务链条长、系统平台贯通任务重的难题,我省将涉及的所有事项名称、材料、时限等32个要素进行省市县乡村五级统一,并建设了“高效办成一件事”中枢,打通45个部门80个信息系统。在大数据支撑下,我省对“一件事”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了“多表合一”“一次提交”“一网申请”,让群众办事更加高效。

去年代办业务106万件

全省202个政务大厅均设立企业服务中心

本报讯(记者解楚楚)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围绕企业办事便利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经营主体感受,全省202个政务大厅均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

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去年,全省企业服务中心总计代办业务106万件,组织银企对接活动3.1万余次、达成融资意向970亿元,帮助协调解决企业诉求7.5万件。

“从资料准备到现场办理,威县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程陪办,不到半小时,资料审核就通过了,当场拿证。”2024年12月26日11时许,威县巨腾商贸有限公司办事人员孔佑武拿着刚办的营业执照高兴地说。

当天一早,孔佑武从网上提交了办证申请,很快就接到了威县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电话,核对办理营业执照所需材料。1小时后,孔佑武在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威县行政审批局轻松完成了证照办理。

以最优“营商”,促最大“赢商”。据了解,全省企业服务中心超前服务、主动对接,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审批、融资、人才招引等多种服务,“一站式”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收集招商引资、减税降费等多个领域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政策服务。

对普惠性或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企业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开展政策宣介。对特定惠企政策,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入企宣讲活动,加强政策精准推送。对涉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政策,企业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告知服务对象政策内容和享受条件,能够“免申即享”的直接兑现。

去年,全省企业服务中心共提供人才服务1.1万余次、科技服务3689次,组织政策宣介推送活动7.8万次。

满意度稳定在99%以上

河北全力打造12345热线“总客服”

本报讯(记者郝东伟)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是政府联系企业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2024年,全省12345热线受理诉求总量1882.9万件,同比增加16.6%,热线接通率、话务员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9%以上。

聚焦听民声、解民忧,我省规范优化运行机制,全力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真正把12345热线打造成为智慧高效、惠企利民的“总客服”。

我省持续提升热线接办质效,健全受理、转办、督办、反馈、评价工作流程,让群众诉求快反映、职能部门快解决。

右手掌心向下压一下,左手竖起大拇指,右手手心再贴上左手……前段时间,听障人士吴先生拨通保定市12345热线视频电话,咨询低保申领事宜。

“您需要准备残疾人证原件和复印件,首先到村委会或者社区申请办理……”视频另一端,手语服务专席热线话务员李奕彤打着手语,为吴先生答疑解惑。

让听障人士被“听”见。2023年起,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联合省残联在省级和保定、沧州、邯郸市12345热线开展了无障碍服务试点工作,在话务服务现场增设手语服务专席,在“河北12345”微信小程序开通手语服务专区,为听障人士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无障碍视频服务。

管用,这是许多居民对12345热线的印象。我省通过对12345热线平台上企业和群众咨询、反映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算”出企业和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实现从“有一办一、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变,让一件件民生诉求变成一件件民生实事。

群众“吹哨”,部门联动。我省织密“12345热线+部门”协同联动网,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与住建、人社、教育等30多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线索转送、数据融合研判等协同机制,与省工商联构建起“12345热线+工商联”双渠道受理、热线“一线应答”服务模式,及时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用地保障率100%

去年639个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

本报讯(记者苑立立)加强用地要素保障,为重大项目建设注入动力。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去年我省加强重点项目用地保障,639个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用地面积达22.31万亩、保障率100%。

新年伊始,位于邢台南宫市的河北路航重型钢结构有限公司新型桥梁构件项目一期建设正有序推进。

河北路航重型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鹏介绍,得益于项目用地采用“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模式,公司竞得土地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和承诺书,审批按照“容缺受理+告知承诺”进行。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当天,他们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基础部分施工许可。项目较约定开工时间提前60天以上,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在优化流程环节上“减重”,在创新服务上持续“加码”。

近年来,我省各地有序推进“标准地”改革,进一步精简用地审批程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并聚焦区域评估审批服务,深化实施“多规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实施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的同时,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标准,推动项目建设尽早落地。

省自然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以“标准地”方式供应土地1566宗8.24万亩,面积占工业用地供应总面积的75.39%。

办理信贷业务4.6万余笔

全省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93家

本报讯(记者米彦泽)从省委金融办获悉,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共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93家,覆盖11个设区市和辛集市、定州市,累计接受近13.7万家企业咨询首贷续贷业务,办理信贷业务4.6万余笔,融资余额1198.7亿元。

“无还本续贷,省时省力又省钱。”河北钢超建材贸易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唐晓博说,前不久,他们公司有一笔贷款即将到期,由于资金回款不及时,再加上集中采购原材料,企业经营周转资金紧张,这让他们犯了愁。

了解到此情况后,石家庄市长安区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时对接入驻金融机构,很快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和平支行就为企业办理了无还本续贷业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我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多,长期以来,金融服务普及面难以有效覆盖所有企业,存在中小微企业首贷不易融资难、续贷不畅融资慢等问题。

如何打通堵点,让银企对接更加顺畅?2023年3月,河北开始创建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主要依托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窗口,着力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场景,实现金融服务和产品“可视可比可选”,提高融资对接效率,简化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以试点撬动金融环境大提升。我省积极构建金融场景,以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方式,大力开展金融服务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努力将服务中心打造成金融政策的“集散地”、金融服务“示范点”、金融创新“试验田”。部分试点推出专精特新贷、冀时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数据贷、科技易贷等一系列创新业务,累计服务企业5409家,业务金额51.6亿元。

科技特派团达306个

“小巨人”技术创新有强援

本报讯(记者王璐丹)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2024年,我省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2.49万家。

科技人才不足,是制约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瓶颈。2022年,河北创新建立科技特派团工作制度,组织征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并为其提供“一对一”科技服务。

2022年,河北荣泰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准备上马一条全自动智能铸造生产线,然而一项关键铸造工艺问题无法解决,项目推进受阻。

省科技厅多方联络,最终锁定国内机械制造业“大咖”——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毛世民。几次对接后,毛世民团队与荣泰牵手,他们共同研发出无冒口铸造加工工艺,铸件冒口质量由18kg降到6kg,原料利用率从65%提高到90%以上。

在河北,科技特派团已成为“小巨人”创新路上的最强外援。

破卡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勇研究员团队瞄准烯草酮除草剂合成线路长这一“痛点”,帮助河北兰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突破连续化生产技术难题,产品利润率提高7%,综合能耗降低20%。

搭平台。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唐二军教授团队助力北新嘉宝莉涂料(河北)有限公司整合多家上下游龙头企业,组建河北省水性涂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该研究院研发的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内墙涂料已投入市场,每年创收上千万元。

促转化。天津大学崔魏巍博士团队的Q-MEMS光刻技术在唐山国芯晶源电子有限公司落地,双方共同研发出多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晶振器件,实现5G通信模块用高频石英晶体振荡器完全自主国产化。

据统计,2024年,306个科技特派团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16项。通过组建科技特派团,一大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助企融资79.38亿元

知识产权专员制度赋能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马彦铭)“知产”变资产。在知识产权专员帮助下,邯郸市贝特佳玩具有限公司用专利权获得质押贷款,缓解了企业在经营环节遇到的资金难题。

“多亏了这笔贷款,企业2024年经营状况不错,今年我们还要加油干。”1月24日,该公司总经理郭民善表示。

贝特佳公司位于邯郸曲周县,主要生产销售儿童电动汽车、儿童电动摩托车,拥有专利13项。2024年以来,国际订单大幅减少,造成产品积压、流动资金短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曲周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股长黄志波是该县知识产权专员,了解到贝特佳公司的困难后,他帮助企业对接邯郸银行,用4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专利获得质押贷款500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围绕更好服务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省创新建立并全面推行知识产权专员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延伸。省市场监管局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公共服务机构遴选确定首批668名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专员,负责包联全省912家知识产权拥有量较大、保护需求强烈的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包联对象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

2024年,全省各级知识产权专员共计开展入企服务9309人次,指导818家企业和专业市场健全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提供维权指导服务1021次,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难题。指导1532家企业申请专利1878件,帮助543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9.38亿元,为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推行知识产权专员制度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作为“小切口”创新举措在全省推广,并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累计发放信用贷款6081亿元

全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入驻金融机构227家

本报讯(记者解楚楚)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2022年至2024年,全省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入驻金融机构227家,累计发放信用贷款6081亿元。

“没想到信用也能变成‘真金白银’,解决了我创业融资难等问题,激励我以后更加诚信经营。”提及去年成功享受到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阜平支行发放的信用贷款,杨树宏依然很激动。

杨树宏是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的一名返乡创业者,在本村成立了中华鲟养殖基地。鱼塘建好了,鱼苗投放了,资金却出现了短缺。无奈之下,他到村委会寻求帮助。

该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阜平支行。在核实杨树宏创业情况和信用良好后,不到一周,银行便将1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打到了杨树宏的银行卡上,缓解了他的资金压力。

2022年,我省印发《关于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梳理形成第一批信用信息共享清单,将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亟需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水电气费等缴纳情况,以及不动产、科技研发等共计13大类35项信息纳入共享范围。

同年,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为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报告查询、金融产品推荐、融资撮合、线上贷款、贷后管理等服务。

2024年,我省又推出第二批信用信息共享清单,涉及23大类47项信息。截至目前,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可共享约130亿条信用信息。

我省还积极优化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畅通“冀时办”App线上申贷等渠道,方便企业掌上获贷。同时,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支持金融机构利用特色化信用数据,推出数据贷、财信贷、邮储小微易贷等专项信用贷款产品,提高融资便利度。


来  源:河北日报

北戴河新区
北戴河新区位于渤海湾西侧,隶属于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与久享盛名的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北戴河隔河相望,辖区面积425.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人口13.9万。现正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东北亚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总部经济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