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一个孩子最期待的,不是家里有钱、不是成绩好,而是父母多说这4句话

教育   2024-11-02 22:13   湖北  










































































































































































































































































































































































作者布谷妈妈 
来源:布谷妈妈(ID: yugu005)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带女儿去邻居家玩,邻居家老大正好放假在家。
只见他躺在沙发上专心致志看电视,看到精彩处还哈哈大笑。
刚开始邻居妈妈没说什么,只是陪着老二玩耍。后来见老大一直看着电视,妈妈走过去说,总是看电视,不会看会书吗?
老大头也没抬,敷衍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但孩子说归说,就是不动。
没过多久,妈妈又去提醒说,别看了,都看多久了?去做作业!
儿子有些不耐烦,好的,知道了,等会就做,别挡着我。
妈妈看儿子岿然不动,音调顿时提高了一个度,作业做了多少?老师要你看书看了几页?就知道看电视,电视里的东西考试会考吗?
儿子也不甘示弱,立马顶嘴说,好不容易放个假,电视都不让看,只知道考试、考试,烦死了!
妈妈顿时火气上来了,一把关掉电视,朝儿子吼道,我还不是为你好?如果你不是我儿子,我会管你吗?
儿子将遥控器往沙发上一扔,也吼了一句,那就别管!说完他走进自己的房间,然后用脚将房门重重地踹上。
妈妈被气得顿时来了脾气,在客厅不断地指责儿子。
看到这个场景,我赶紧带着女儿就走了,并且不住地在心里感慨,以后女儿可别这样逆反,不然太扎心了。
孩子顶嘴,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会顶嘴?

养育孩子,鸡飞狗跳,这样的情景再熟悉不过了。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不会想到,以前那个软软糯糯的小婴儿,会有一天,让我们如此生气。
孩子顶嘴,似乎是每位父母都会遇到的事情。
明明是为孩子好,可为什么他就是不领情,甚至还要顶嘴,跟我们对着干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顶嘴可能源于大脑的自然反应。
因为有时候,我们那些明明是为孩子好的话,说出来却可能带有指责、批评的意思。
而人的大脑,在面临指责批评时,会有3个反应:攻击、逃避和防卫。
所以说,我们指责孩子时,经常会看见孩子有这样的反应:顶嘴(攻击)、眼睛看向别处心不在焉(逃避)、为自己辩护(防卫)。
但不管孩子是哪种反应,我们说的话,他基本没听进去。
也就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说,在孩子那却几乎没产生什么效果,等于白说。
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亲子间闹矛盾。
那当孩子顶嘴时,我们要怎么说,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并且愿意接受和改变呢?

高层次父母善用方法
你可能会说:
“作为父母,难道就不跟孩子讲道理,不教他做人的准则了吗?”
我们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确的方法行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弯路。
但其实,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有很多种方法。
而讲道理,却是下下策。
我们可以试着做这两件事:
1. 遵循准则
不管在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维持好这段关系,都可以遵循一条准则:
我希望你做出改变,是因为我希望你爱我,而不是因为你是错的。
比如孩子把水洒了一地,你用道理教育他,其实就是告诉他:你这么做是错的。
谁都不爱被指责和受打击,包括孩子。
但如果你说:
“你把水洒地上,等下我会滑倒的。

而且我要拖地,我会很累,胳膊好疼。”
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爱你,而不是因为他错了。
只有试图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装下父母;
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爱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为都是因为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成长,管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 还有就是:夸孩子。
人人都不爱被指责、挑错,但人人都爱被赞扬和鼓励。
尤其是孩子,他希望被父母认可,被父母接纳,被父母赞扬。
当然,我们所说的“夸”,不是无根据地夸,瞎夸乱夸(比如“你真好”“你真棒”这类建议少用),那会让孩子过分依赖表扬。
我们夸孩子,得有技巧。
有一个夸赞模型是:FFC模型——fact事实、feeling感觉、compare比较。
比如孩子不爱做家务,自己的东西也不收拾,你说了无数遍都不改。
那么,你不妨放弃唠叨,收起脾气,仔细观察。
观察什么?
观察孩子在这一方面的优点。
哪怕他只是把纸屑扔进了垃圾桶,你也抓住机会夸:
事实(fact):我都没提醒你就把纸扔进垃圾桶了。
感觉(feeling):这让我很欣慰,而且看到地面保持干净,我真的很开心。
比较(compare):你看你扔得多准,比以往都准呢(和他自己比)。
相信我,这些话语会让你的孩子慢慢改变,做出更多符合你期待的行为。
这种方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适用。
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那他总有没拖拉的时候吧?
或者即便拖拉,他的作业里总有做得好的部分吧?
哪怕是一个字,或者他某一刻的态度,我们都可以用赞扬的方式激励他朝好的方向前进。

父母多说这4句话
孩子将来更有出息
《非暴力沟通》一书指出:
想要双方正向沟通,并且发自内心地坦诚交流,最后达到期望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沟通时,具备4个要素。
这4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和状态。
把这4个要素融合起来,其实就是4句话。
1. 我看到…...
比如孩子看电视,有时候我们一生气,就会说“你总是在那看电视”、“你每次不做作业就看电视”。
“总是”“每次”这样的词,太笼统,而且基本都带有我们主观的评论,孩子一听到这话,就知道你对他不满,在批评他。
于是,孩子会努力在大脑里思索他不看电视的表现,然后举例来反驳你,为自己辩解。
所以说,这样笼统又带有评论性的话语,一般来说对孩子并不奏效。
我们要表达的,是观察。
比如说,我们可以描述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我看到你看电视已经看了好几集了。”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中立又不带评论,那孩子就会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话。
2. 我感觉…...
对于孩子连续看了好几集电视,你的感受是什么?害怕、担心、生气还是心烦呢?
可以告诉孩子说:“我觉得有些担心,害怕你的作业无法完成了。”
相比起指责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不自觉,这么不听话,这么不懂事这样批判性的话,孩子更能接受你表达你自己的感受。
并且,他会在你的感受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该承担的责任,这能激发起孩子的自觉性以及责任心。
3. 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接下来,表达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告诉孩子:
“我担心是因为待会你赶作业,可能就会不仔细,并且无法很好地消化课本知识。
我希望你能先把学习的事情做好了,再好好放松玩耍。
而且我也不希望看到你的学习退步,这样你可能无法有个好的未来。”
真诚地表达你有情绪的原因,并且表达你的需求。让孩子能通过你的话语,真正看到“你为他好”的那颗心,而不是大吼大叫说“我是为你好”。
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也乐意做出改变。
4. 你能(做这件事)吗?
最后,发出邀请:“你愿意每天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并且先完成学习的事情再好好玩耍吗?”
有了上边三个步骤的沟通,孩子已经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且愿意把你的话听进心里。
那对于父母最后提出的恰当的、合理的请求,孩子一般都会接受。因为这个选择,不是父母逼他做的,而是父母发出邀请,经过他自己思考愿意尝试的。
孩子一般对自己的选择和承诺,会做得更好,因为这是经由他内在决定而非外在逼迫的。
如果我们能经常运用这种善意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和探讨,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激发他的内驱力,让他发自内心的去肯定和愿意做一件事情。

想起俞敏洪曾说过,家庭教育要抓三点:人品教育、心情教育和鼓励教育!

正如《正面管教》中所写: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责备使人退缩,鼓励使人前进。
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同时要给孩子定规矩。
立了规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随便更改,更改就会出现问题。
抛去“讲道理”,从孩子身上发现亮点,找出优点,每天拼命夸他、鼓励他。
点亮文末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来源:布谷妈妈(ID: yugu005),专注儿童心理,分享科学育儿方法,读懂孩子轻松养育,欢迎关注布谷妈妈。

     
更多1-9年级上册学习资料
     

梅语文
资深语文教研员梅老师,每日分享语文学习干货和亲子教育良方。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视频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