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

时事   2025-02-05 19:00   北京  

皖南有城,其名为宣

何以为宣?


俯瞰龙川一角。钱鸣 摄

青砖、灰瓦、马头墙

宣纸、宣笔、宣文化

文房四宝,就缘起于此


灵韵山水 诗意宣城


 宣城是千年郡府地

历史悠久,人文昌盛

素有“自古诗人地”

“上江人文之盛首”之称

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

李白曾7次“打卡宣城

写下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也留下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情画意桃花潭。徐海燕 摄

让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宣城

从一张宣纸开始
早在唐天宝年间

全国各地运至长安的贡品中

就有宣城郡的纸和笔


晒青檀皮。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宣纸因其光洁如玉、不蛀不腐的特点

被誉为“千年寿纸”

当笔尖与纸张相遇

墨汁瞬间晕染开来

浓墨淡彩,皆是韵味


宣纸制作技艺。人民网记者 张俊 摄

宣城

与沪苏浙山水相近、人文相连、江海相通

是安徽唯一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城市

沪苏湖高铁的开通

实现了与上海、南京、杭州

一小时通达


高铁穿行在皖南大地。黄利宏 摄

舌尖徽味 人间至味


宣城,是徽菜的发源地

当地人取山珍河鲜入菜

形成水陆杂糅的“徽州味道”

光是“胡氏一品锅” 就足以让人垂涎


绩溪“胡氏一品锅”。人民网记者 张俊 摄


砂锅里,食材层叠叠

最底层是吸饱了浓郁汤汁的蔬菜

鲜嫩的五花肉切片铺排其上

再绕上一圈紧实的蛋饺

在文火炖煮中

油脂慢慢渗出

与汤汁交融,肉香四溢


徽菜头牌臭鳜鱼。章可依 摄

臭鳜鱼

堪称徽菜的“扛把子”

一条鱼

甚至吃出了一个产业链


旌德大饼。江建兴 摄

外焦里嫩的旌德大饼

配上一碗白粥,两碟小菜

是一天幸福的开始


产自笄山的广德冬笋。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还有广德冬笋、绩溪刀板香

郎溪猪头膏、水阳鸭脚包

旌德顶市酥......

舌尖上尽是游子留恋的家乡味


水阳鸭脚包。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鱼龙舞动 非遗迎春


从年夜饭桌上的“年宝鱼”
到街头巷尾穿梭的鱼灯

在宣城

正月里耍灯,是绕不开的话题
鱼灯、龙灯、火狮灯
一灯一舞间
年味升腾


春节民俗文化季上,“老龙翻山”迎新春。人民网记者 陶涛 摄

无论岁月流逝,时代更迭

对“年年有余”的质朴期盼
从未改变


宁国鱼灯。余翔宇 摄


宣城的年

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

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沿着历史一路走来

如果意犹未尽

水东老街的皖南皮影博物馆

也等你来访


手工艺人雕刻皖南皮影。人民网记者 张俊 摄

洁白的幕布缓缓升起

一盏明灯在幕后点亮

一阵清脆的锣鼓声响起

一场精彩绝伦的皮影开戏

一个个用牛皮精心雕琢而成的影偶

在手艺人灵活的手指间

跃动于光影之上


皖南皮影戏表演。人民网记者 张俊 摄

在宣城

你可以两手耍起一条龙

手龙舞的仪式感瞬间拉满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扎制手龙。人民网记者 张俊 摄

可以腰间别上小马灯

在鼓乐的伴奏下

不断变换阵法,来回穿梭


省级非遗郎溪小马灯。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还可以撑起一把油布伞

漫步在戴望舒的《雨巷》


油布伞。人民网记者 陶涛 摄

漫步在古巷深处

聆听那悠远的皮影锣鼓

品尝着年节的传统美食

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始建于隋唐年间的古村朱旺。人民网记者 张俊 摄


宣城

不仅是一座城市

更是一段流淌在时光中的文化长河


总策划|赵强
总监制|杨义 张玉珂
监制|周贺 李娜 董祥玉 徐冬儿 刘云 张磊
统筹唐嘉艺 刘开阳

文案汪瑞华

出品人民网网联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支持宣城市委宣传部 宣城市委网信办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翟巧红     编辑|行家玮

人民网
权威、实力,源自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