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
新群2全400将测评补充版:125-126夏侯恩 夏侯惇
群2复古版武将截图:126.夏侯惇
剑心三国2武将截图:0121.夏侯惇
事先声明:本文内容一律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准,不涉及《三国演义》以及各类电视剧内容。
长期以来啊,在说起历史上的夏侯惇时,他都是一位比较倒霉的哥们,有关于他,充斥着无数刻板流印象:
夏侯惇这个人,就记载来说,我们大致能看出来的是,他的传记被黑了。明明是《夏侯惇传》,为什么偏偏要记载夏侯惇被吕布部将擒获,将夏侯惇作为凸显韩浩闪光点的工具人呢?
《三国志·夏侯惇传》: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我要是告诉你,东汉末年时,“官渡”这个地点就在河南呢?你敢相信,身为“河南尹”的曹军二号人物夏侯惇,竟然在河南,在他的辖区内发生的官渡之战的记载里,里近乎完全隐身吗?还有,很多朋友们说夏侯惇是屯田将军,其实就是因为下面这条记载:
《三国志·夏侯惇传》: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但问题是,这条记载只是《夏侯惇传》里的一段,它佐证的应当是,夏侯惇有曾经搞屯田的功绩,而不是“夏侯惇只会屯田”啊!
另外,夏侯惇还有很多事迹,他本传完全不提,我们还得去其他人的传记里找:
比如说,曹操打算封田畴为侯时,就是让夏侯惇去和田畴说的。
《三国志·田畴传》:太祖犹欲侯之。畴素与夏侯惇善,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惇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惇临去,乃拊畴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顾乎!"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於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横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
这说明,夏侯惇他在人事方面也能说得上话,绝非纯粹的武人。
再如《杜畿传》里提到了夏侯惇平河东的事迹,夏侯惇本传却完全没有这件事的痕迹,这可是夏侯惇的战功啊!《三国志·杜畿传》:於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太祖遣夏侯惇讨之,未至。
但这里毕竟是《杜畿传》,所以只是提了夏侯惇还没到,杜畿就已经把河东基本收拾的差不多了——
你读到这,可能会说,那夏侯惇也没干啥,本传不写没啥吧?
还真有问题,按古代史书正常情况下的写法,哪怕这事不是他本人干的,只要是部下干的,那他自己就可以写,我举个例子:《曹真传》里就写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陈仓之战,然而我们都知道,这城完全是郝昭等人守的,曹真本人压根没去。《三国志·曹真传》: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同样,曹丕时代的平定河西,复通西域之战,《曹真传》一样写了。《三国志·曹真传》:张进等反於酒泉,真遣费曜讨破之,斩进等。
而《苏则传》告诉我们,这仗完全就是苏则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打的:
《三国志·苏则传》:后演复结旁郡为乱,张掖张进执太守杜通,酒泉黄华不受太守辛机,进、华皆自称太守以应之。又武威三种胡并寇钞,道路断绝。武威太守毌丘兴告急於则。时雍、凉诸豪皆驱略羌胡以从进等,郡人咸以为进不可当。又将军郝昭、魏平先是各屯守金城,亦受诏不得西度。则乃见郡中大吏及昭等与羌豪帅谋曰:"今贼虽盛,然皆新合,或有胁从,未必同心;因衅击之,善恶必离,离而归我,我增而彼损矣。既获益众之实,且有倍气之势,率以进讨,破之必矣。若待大军,旷日持久,善人无归,必合於恶,善恶既合,势难卒离。虽有诏命,违而合权,专之可也。"
於是昭等从之,乃发兵救武威,降其三种胡,与兴击进於张掖。演闻之,将步骑三千迎则,辞来助军,而实欲为变。则诱与相见,因斩之,出以徇军,其党皆散走。则遂与诸军围张掖,破之,斩进及其支党,众皆降。演军败,华惧,出所执乞降,河西平。乃还金城。进封都亭侯,邑三百户。
《文帝纪》里也只是说苏则平定河西,完全没有提到曹真的事。《三国志·文帝纪》:酒泉黄华、张掖张进等各执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苏则讨进,斩之。华降。
光说《曹真传》的例子好像也不太合适,我们再找一个,《曹仁传》。
《曹仁传》说曹仁都督诸将拒收守潼关,在渭南击破了马超,而且平定了苏伯、田银之乱。
《三国志·曹仁传》: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
至于苏伯、田银之乱,《常林传》说的很明确,这事拿主意的其实是曹丕,关他曹仁什么事?曹仁再督这些人,地位还能压过曹丕不成?《三国志·常林传》: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而曹仁这些事迹,几乎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甚至很多人以为,曹仁在赤壁之战后,一直到襄樊之战,都在荆州镇守,而事实上曹仁在打输了南郡之战,撤退之后,直到218年征宛城才返回荆州。
就像我上边说的这些,几乎和曹真、曹仁可以说基本就没啥关系,纯让他们蹭部下功劳的事迹,都能堂而皇之的往传记里写,怎么《夏侯惇传》就没这个待遇呢?好的,说到这,《夏侯惇传》明显有问题,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了,那真实的夏侯惇到底是什么水平呢?
我只能说,不好说,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地方,侧面看出,夏侯惇肯定不会是泛泛之辈。夏侯惇绝嗣后,司马炎认为夏侯惇是“魏之元功”,所以要找他的近亲继承爵位。晋阳秋曰: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卒,惇之孙也,嗣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劭封之。"
司马炎距离夏侯惇并不遥远,他都认可夏侯惇“魏之元功”的地位,可见夏侯惇对于曹魏的建立确实是居功甚伟,那么问题肯定是出在记载上。
其二,是夏侯惇的封邑,曹操时代对于部下的封侯和封邑卡的还是比较严的。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时,曹操有一次对自己阵营的功臣们的普遍封赏,我们可以看看在这年时,其他曹操时代的主要臣子们都有多少封邑(不考虑曹真、曹休等主要活跃在曹丕时代的人)。曹洪,在曹丕继位时(220年)加了1000户,才到2100,那么这时候就按最多1100户算吧。《三国志·曹洪传》: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
曹仁,曹丕继位时(220年)加了2000户到3500户,那么这时候最多1500户。《三国志·曹仁传》: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
《三国志·曹纯传》:以前后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户。
夏侯渊,207年还没有封侯,所以是没有封邑的。他是建安十七年才凭借征讨梁兴等马超、韩遂余党的功绩封博昌亭侯,甚至晚于许褚这个保镖型选手。《三国志·夏侯渊传》: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遂、超馀党梁兴於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
《三国志·夏侯渊传》: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
《三国志·荀彧传》: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
《三国志·荀攸传》:十二年,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
贾诩,我们不知道他这时候有多少,但曹丕继位时(220年),他才终于有了800户。《三国志·贾诩传》: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
《三国志·程昱传》: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
郭嘉,他去世后被曹操加了800户,合计1000户。
刘晔,他熬到魏明帝曹叡继位(226年),终于有了300户。
《三国志·刘晔传》: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
张辽,曹丕继位时(220年),他加了1000户到2600,那么此前最多1600户。《三国志·张辽传》: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乐进,215年逍遥津之战后加了500户,这才到了1200户。《三国志·乐进传》: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
于禁,209年讨平梅成、陈兰后增200户,合计1200户。张郃、徐晃封邑户数增加主要在曹丕、曹叡时代,那时候封邑灌水比较严重,暂且略过不表。《三国志·李典传》: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许褚,他活到魏明帝曹叡继位时(226年),才终于有了700户。《三国志·许褚传》:明帝即位,进封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
《三国志·庞德传》: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最后是夏侯惇,早在207年,他就已经有2500户了。《三国志·夏侯惇传》: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在207年左右,封邑能达到2000户以上的,除了夏侯惇,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上文列过的荀彧,正好2000户,另一个则是张绣。
《三国志·张绣传》: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而张绣的高封邑,显然是因为他作为一方诸侯投靠曹操,又在官渡之战中建立战功,所以获得了优待。三国时代,各国都优待降者,比如黄权从蜀汉投魏,后来在魏国做到了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魏将郭修被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做到了左将军。所以如果刘备真的归顺曹操,那么曹操对他的待遇肯定是不会比张绣低的。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夏侯惇能有如此之高的封邑,必定是功勋卓著的,毕竟曹操时代的封邑确实还没有怎么灌水,嗯,除了张鲁这个万户侯...
《三国志·张鲁传》: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到,三国时代毕竟是乱世,夏侯惇作为曹操帐下的第一人,倘若没有足够的军功威望,他也不可能压服其他将领:
《三国志·夏侯惇传》: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其实道理就是这么回事,夏侯惇到底是不是草包将军呢?倘若我们只看《三国志·夏侯惇传》,那这个传记里写的夏侯惇,毫无疑问就是个草包将军。但我们再结合其他传记,结合《夏侯惇传》里的一些细节,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来,夏侯惇不可能是个草包,他的能力或许不如某些名将那么拔尖,但绝对不会是废柴。《三国志·夏侯惇传》:子充嗣......充薨,子廙嗣。廙薨,子劭嗣。晋阳秋曰: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卒,惇之孙也,嗣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劭封之。"
像夏侯渊就因为后代在西晋混的比较好,所以《夏侯渊传》就写的比较漂亮,饶是夏侯渊熬到212年才封侯,甚至晚于许褚,陈寿也能把他的前半生写的精彩无比。但绝嗣大概率不是全部原因,毕竟从司马炎对他的评价来看,时人对夏侯惇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绝嗣了也有近亲过继嘛。不过,我可以怀疑,《夏侯惇传》变成这个样子,可能和陈寿本人关系不大,极有可能,是他拿到的基础史料,就已经是这个德行了。毕竟《三国志》的魏书部分是在魏国史书基础上做的,一手史料来自魏国,陈寿一个蜀汉人,对夏侯惇也不可能有多少熟悉的,也就这样写了呗。话又说回来,《三国志》里明显有问题的传记也不在少数,除了《夏侯惇传》,其他比较明显有问题的传记,光魏书里,就至少有出现了超过十几年完全空白记载的《曹洪传》和传记显然过于简略的《乐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