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最好的活法:一半打开,一半关闭

情感   2024-10-25 20:23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皇甫

我在这里等你

  2024.10.25 / GOODNIGHT

晚是世界的晚 安是有你的安


⊰ 歌曲:Secret Garden - The promise

李宗盛 - 给自己的歌 ⊱ 


作者:洞见yimo

人生不是一场无尽的追求,而是一个关于平衡和节奏的艺术。



前几天,看到黄仕明老师的一个视频。
他讲了一个观点:人生是一个打开和关闭的循环。
如果一味关闭,人生无法连接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如果一味打开,生命又无法得到休息和滋养。
所以中年人最好的生命节奏,一半是打开,一半是关闭。
在打开和关闭之中,获得一种平衡,才能让生活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
01
一半打开
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命就像一个水潭,没有活水,就只能慢慢浑浊,慢慢腐败。
人到中年,很多人的日子都开始趋于稳定,三点一线,开始变得枯燥、沉闷。
学会打开自己,尝试新的事物,人生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1. 打开眼界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朋友圈里晒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到放假,我的朋友们就“四散天涯”,天南海北到处撒欢儿。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活在当下,喜欢说走就走,去看看山河风光,去看看人文非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古代一直流行一种壮游文化,读书人在成年之后,要出去走走,见见山河风貌。
李白年少壮游,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开阔的眼界,让他的生命更加辽阔,不止于眼前的蝇营狗苟。
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在二十岁的时候,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干瘪的历史,在他的笔下重新鲜活。
走千条路,见百种人,看万种风景。
见多了差异,领略了不同,人就会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滋养出一个更为广博的自我。
人到中年,不做井底之蛙。
把生命放诸于远山沧海,去见识,去领略,去经历。
如此才能不困于自我,不困于狭隘。
2. 打开思路
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
大学教授辞职,在剑桥大学旁边卖煎饼,一年赚180w。
采访的时候他说:读书只是你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跟你干什么没关系。
在我们印象中,考个好学校,找个体面稳定的工作,才是人生的最优解。
但实际上,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经历。
35岁之后,很多人会慢慢经历裁员,经历不稳定。
很多人为此黯然神伤,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放。
打开思路,不要把自己困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着去尝试新鲜事物,尝试新的开始。
有卖臭豆腐的北大校花,有摆烧烤摊的哲学博士,还有靠捏娃娃闯出一片天的中年宝妈。
《认知红利》中说:思路决定出路。
不要把自己困在一片狭小的天空里,
跳出自己的思维,打开自己的思路,你会发现,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不要自我设限。
用心思考,不断开拓思路,你终能用新的赛道,让人生达到更高的段位。
3. 打开格局
年轻的时候,世界是黑白的。
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眼里揉不得沙子。
中年之后,在职场摸爬滚打,在社会上历经人情冷暖,发现世界是灰色的,人心很复杂。
人性有很多卑劣的一面,开始在你面前一一展开。
为了一点利益,可以挑拨离间;为了一点嫉妒,可以造谣中伤;为了一点权力,可以惺惺作态。
杨绛说:世情百态,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把人性当成观察的样本,慢慢就理解了人性的宽度,宽恕了人性的阴暗。
人的格局,是被认知一点点撑大的。
见得多了,理解深了,对世界就会少一点少年意气,少一点愤怒偏激。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中年以后,要学会打开自己的格局。
像山一样,接纳好的,也包容坏的。
好的让自己成长,坏的让自己成熟。
余秋雨说:真正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理解人性,宽容人性,悲悯人性。
不完美,是世界的本相。慢慢把世界变好,则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02
一半关闭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学会打开,让生命不至于失去活力,学会关闭,才能让人生不至于失去自我。
生命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却也是一个不断删繁就简的旅程。
学会关闭,享受独处,信息极简,安时处顺,才是人生最舒服的状态。
1. 关闭圈子
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
但是作家@茜姐说:朋友多了,其实不是什么好事。
你耗费了太多能量,失去了独处的空间,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朋友多了,聚会就多,今天赴这个宴,明天赴那个局。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快乐是快乐了,却失去了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独自沉淀的空间。
中年以后,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将经历铺陈,在独处中思考锻造,才能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王立群老师说:人这一生,朋友是很少的。
一生中有一个朋友已不少;两个朋友已够多;三个朋友很少有。
我们经常把“泛泛之交”称之为朋友,实际上那些距离真正的朋友还很远。
人到中年,能量内敛。
关闭圈子,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放弃不必要的聚会。
和知己交流,和家人共度,与自己独处,这才是中年人最好的社交观。
2. 关闭信息
看过阿里研究院的一篇文章:
人一生中大脑能处理的信息是173GB,而我们现在每天接收的信息总量已经超过5GB。
每个月接收的信息,已经超过了过去人们一生接收的信息总量。
我们每个人都在“信息过载”。
我看了下我的手机统计,每天亮屏时间接近7小时。
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其他时间都在刷手机。
各类APP层出不穷的推送;社交平台的信息更新;还有各大平台的热搜榜。
在这些信息里,猎取一点多巴胺。
但是总体来看,我的时间很不划算。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发明过一个词:生命成本。
我为了这些多巴胺,付出了高达七小时的生命成本。
而我本来可以用这七个小时读书、运动、线下参加交流会,听讲座,来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快乐。
社交平台不看也罢,与其用点赞维系虚假的社交,不如线下真人交流。
段子八卦,不看也罢,只能乐一时,本身没有什么影响。
各大榜单的热搜,绝大部分都是无价值的新闻,可以关注订阅几个好一些平台,看一些深度的解读文章。
作家尔·纽波特说:解决信息过载最好的方式,是数字极简主义。
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拒绝无效的垃圾信息,才能让自己在信息的洪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重新掌控时间,掌控自己的人生。
3. 关闭情绪
看过一个故事:
博主@罗斯是一个网页设计师,有一次他接了一个大项目。
甲方实力雄厚,但是非常挑剔。
设计稿改了十几版,对方还是不满意,到处挑刺。
在一次现场讨论中,罗斯生气了,站起来就想发火。
同事赶紧拉住他,把他拽出会议室。
罗斯跑到厕所抽了根烟,洗了把脸,慢慢冷静下来。
他想到:这个单子很大,如果搞砸了,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
于是收拾好自己的情绪,重新回到会议室。
对于客户的挑刺,他也不再生气,而是认真配合,最终顺利通过方案。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动物脑,一个是理性脑。
理性脑负责决策,动物脑负责情绪。
事情发生后,动物脑第一时间产生情绪,6秒之后,理性脑才会做出决策和判断。
这6s时间,其实就是关闭情绪的最佳窗口,及时处理、引导,再大的情绪也能消弭于无形。
哈佛教授詹纳斯说,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没有自主之权,便只会沦为受命运宰割的奴隶。
遇事冷静,给自己留一些时间,留一点空间。
冲动不说话,愤怒不决策。
关闭情绪,掌控情绪,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动权,渡过生活的重重难关。
作家霭理士说:人生不是一场无尽的追求,而是一个关于平衡和节奏的艺术。
学会在打开和关闭之间,找到人生的平衡点。
既不错过世界的广阔与精彩,也不错过内心的深邃与宁静。
在打开与关闭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才能活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和谐的自我。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皇甫小娇
晚上九点,向你问好。我是皇甫,想要陪你说一世晚安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