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陶宛政治舞台经历新一轮选举后,候任总理帕卢茨卡斯对于中国的外交态度出现了显著的转变。
在竞选期间,他就已明确表示,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不能再维持现状,并“迫切”希望改善对华立场,这一立场与他前任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溯至立陶宛在台湾非法设立“代表处”的事件,这一举动无疑成为了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的导火索。
中国对此采取了严厉的反制措施,包括“驱逐”立陶宛大使,将两国关系降至代办级别。
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立陶宛虽多次表达与中国“修复关系”的意愿,但始终坚守不撤销台湾“代表处”的立场,这也导致中国的回应始终冷淡。
随着帕卢茨卡斯即将组阁,他再次将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提上了日程。
他一方面强调不会反对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准备努力修复两国之间的裂痕;
另一方面,他又表示不愿意“下跪”来换取中国的态度,这里他所指的仍然是撤销台湾“代表处”的问题。
立陶宛政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强硬派认为撤销“代表处”将是对中国的屈服和妥协,因此他们寻求其他解决办法,但坚决不同意撤销“代表处”。
近日,帕卢茨卡斯再次对中国表态,称立陶宛愿意支持两国互相恢复大使级别的关系,但有一个前提条件:立陶宛将继续与台湾地区保持贸易联系,不会“不计代价”来对中国让步,也不会改变现有的政策。
这里他所指的仍然是“代表处”事件,立陶宛不打算撤销以换取中国大陆的“宽容”。
然而,既然不撤销代表处,他们又要如何寻求改善关系的“解药”?帕卢茨卡斯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巧妙地绕开了话题。
立陶宛之所以三番五次地向中国喊话,表明了他们对于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迫切需求。
原本,这个弹丸小国认为与中国没有太多的贸易往来,得罪了中国也无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只要立陶宛想要加入全球化产业链,就几乎绕不开中国的影子。
中国海关对立陶宛产品和零件的严格把关,更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可能是因为这些现实的压力,立陶宛才决定与中国改善关系。然而,所谓的民族自尊又让他们难以放下对“代表处”的执念,态度显得非常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帕卢茨卡斯本人还持有电池系统制造公司Garnis的49%股份。这家公司虽然表示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但现在却需要向中国购买原料,这是无法避免的。
此外,由台湾外事官员带领的代表团窜访立陶宛时,立陶宛官员的反常缺席,也被视为立陶宛新政府对华“转向”的明显信号。
然而,尽管立陶宛新政府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意愿,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改变政策、不取消代表处的立场,这也使得他们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预期成功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