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城艺苑第122期|《月儿崖》艺评集锦

民生   2024-11-18 00:29   四川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灵魂深处流淌的歌吟
——胡冀兰散文集《月儿崖》序
李明泉 唐浩源
我一直认为,散文是人生旅途的散步与情感火花的纪录。作为一位女企业家和散文作者,胡冀兰的人生阅历丰富多彩而且始终没有停止对真善美的追寻,她以自己的笔墨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思,或喜悦、或激动、或温暖、或悲伤,汇聚成散文集《月儿崖》的“记忆之窗”“四季走笔”“静夜思索”“现实航行”“随心小曲”五个篇章,流淌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吟,激荡起波光粼粼、浪花飞溅的溪水之声。
一、提壶花间:以花为友,展现美感
胡冀兰钟情于“花”,抒发着对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花神精神”的深切感悟。可以说,花卉是植物世界的精灵,她凸显植物世界最美的本质特征,其千姿百态的造型、万紫千红的色彩、沁人心脾的芳香、周而复始的呈现、无声无息的绽放、多种多样的功能、顽强亘古的生命力,显示出天地之纯美之大美,足以傲然于生命世界。一方面,花卉以客观存在进入人的精神世界,既具有客观美的属性,又具有主观审美意味,构成了美的对象和美的象征物,成为人们超越客观存在的精神内化物;另一方面,人们又赋予花卉以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成为“比德”的内容和人格化存在,构成天地之“大美”和人类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
在散文集《月儿崖》中,胡冀兰把自己的人生寄托于花卉,以期实现自身灵魂的自由徜徉。《洛阳:花事古韵流芳》描述洛阳与牡丹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碰撞,形成了不同寻常的精神内涵;《梨花风起时,等你入画来》借四川万源境内东梨村的梨花之纯净象征,表达自己愿意静心凝神坐于老梨树下,聚精会神与大地对话的隐士风范;《赴会春色,缘聚此园》既有紫藤表达重逢缘分的牵引,也有蔷薇彰显娇俏的姿态,还有品茗桂花佳酿、做客盛山的惬意。
在这些“以花达意”的作品中,《情人果之约》最为贴切胡冀兰心意,文笔如同舒婷的《致橡树》,通过“花之夙”“果之恋”“酒之醇”三个部分,把爱情的发展写得委婉动人。从“花之夙”女子面对爱情初遇心动,与情郎愿以生命交付,再到“果之恋”的爱情发展热情似火,达到水乳交融、彼此依赖的关系,最后到“酒之醇”的看着情郎月下独酌,写出对爱情的深深思念。这些描写把陷入爱恋的女人姿态勾勒得淋漓尽致,凸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与表达。如果说舒婷的《致橡树》是理性爱恋的迂回转折,那么,散文《情人果之约》则是在爱情路上的勇往直前。
二、回望历史:徜徉古迹,思索旧事
历史古迹的事象、物象、形象同样在作者笔下有足够的分量,这不仅仅是来自中国人骨髓的历史呼唤,更是作者登临古迹时触发丰富情感的真实写照。在散文《烟雨柳江古镇抒怀》中,胡冀兰将柳江古镇称呼为“一首写在烟雨里的诗”。她在里面穿梭浏览,以致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以为是“丁香一般的姑娘就会从青石板路款款向你走来,嘴角带着一抹含蓄的微笑”。在烟雨柳江的柔美中,作者感到无比惊艳的美感体验,从主动的审美主体转变为被动的审美客体,把此刻的美好定格于一涓清梦的流韵中,惦记着“她”的身影,如此柔婉、朦胧与美妙。
值得注意的是,胡冀兰的散文并不仅仅是水墨江南的情感描写,更有对于历史厚重的掂量,甚至是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都有不同的见解与深入的思考。在《怀古钓鱼城》中,以移步换景的视角,通过浏览展厅描述“钓鱼城攻防争夺战”的大体原貌,再踱步不同地点,在九口锅、忠义祠、护国门等景点记述中,逐渐丰富这场战争的立体历史原貌。无独有偶,在《“穿心”的将军街》中,胡冀兰并不满足“走马观花”地游览清河古镇,采取实地调研方式,清楚认识到目前古迹保护虽然略有起色,但是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城建缺乏历史氛围以及保护标准缺乏统一要求的种种原因,认为造成“穿了心”的将军街重新焕发生机仍然任重道远,有待完善。这类带有思考性的散文笔法,超越了一般性的抒情写意而具有关注现实处境的人文意义。
三、品尝美食:酸甜苦辣,凸显人文

我常说,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是口感记忆。美食是中国人舌尖上绝对不能忘记的味道,而胡冀兰推崇的一代散文大家林语堂先生在其《吃,是故乡的记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都对美食有相当详细的描写。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说:“一碗燕窝汤或一盘美味炒面,有缓解争辩激烈度的效用,可以让双方针锋相对的意见和缓下来。”看得出来,林语堂把美食的品味上升到人文的高度,而把林语堂散文称为“心头好”的胡冀兰,自然在散文集《月儿崖》里的记述也同样如此。

(图片源于网络)

在抒写童年的《米粉情结》里,一碗柳州螺蛳粉,是胡冀兰魂牵梦萦的美食。她从其中配料的择选、传统的做法、技艺的升级等方面表达对于自己童年跟着父母来到柳州的温馨回忆,正如《故乡的小河》所说,自从回到“家乡”开江县广福镇,多种原因的不适造成对柳州的思念日益增加,而这些思念汇聚到柳州的象征物—螺蛳粉中。那碗粉对于作者而言,就不仅仅是饥饿的人对于美食的渴望,更是对“到不了的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梦想”的人文思考与情感表达。故此,胡冀兰在《米粉情结》的结尾无比深切地感慨童年的追忆与母亲的怀念,“把更多的向往与祝福抛向遥远蔚蓝的天空”,让人从一碗螺蛳粉中感受到亲情与怀想的意蕴。
四、沉思现实:肯定榜样,积极进取
胡冀兰是一位有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怀的作者,她没有沉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仅仅写花卉、史迹与美食,而是因职业驱动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去感悟不屈的生命悸动与奋进的时代精神。这些感悟在“现实航行”篇中,有着清晰的认识与思考。
胡冀兰在《扶贫工作组的那些人》里对人物群像的勾勒极为细腻,生动形象地塑造摇着小船、力图划出贫海的宝石湖文书阿英,还有帮扶工作上竭尽心力,却不得不在家庭与工作上有所取舍的何书记,以及宁肯愧对亲人,也绝不愧对组织的罗主任。作者深知脱贫攻坚这项艰巨工作除了依靠这些“车头”带之外,更需要被帮助对象的自我奋斗拼搏。在《用爱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中记述失去左手的丈夫丁吉艮与不离不弃的妻子李德庆相依相扶、省吃俭用,用坚韧的爱,在党的政策帮助下,于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撑起一个幸福的家。这些丰满的人物,就如该篇命名“现实航行”一样,哪怕人生航行的路上风雨交加、浪涛汹涌,但只要彼此之间有坚定信念贯穿,就可以在这条路上携手稳步航行,并最终走向幸福生活的彼岸。

散文集《月儿崖》可以说是胡冀兰灵魂深处的诗意吟唱,但更多的是作者在一生中,对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在这个意义上,《月儿崖》不仅仅是胡冀兰个人的体悟,也是整个社会与时代的缩影。

(作者简介: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唐浩源,四川省社科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发自心灵的歌唱

——胡冀兰《月儿崖》序

何世进
我认识女作家胡冀兰,缘于文学集会,当时只是礼节性打过招呼,未曾认真细致地交谈。今寄来的这本散文集《月儿崖》书稿,装帧如此精美,宛似出版社正规出版的新书,令我十分惊讶、感动,却又产生了深深自责。我作为开江老一代作家,对胡女士这样的女中之凤关爱太少、太微薄!
胡冀兰女士的《月儿崖》给我最美好的印象,便如文学大师巴金晚年一再称述:“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我在《月儿崖》中所触碰到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爱的沟通。如《故乡的小河》中,作者讲述了出生在开江县广福镇的故事,她的童年因父亲工作的武警部队,“时而去北方时而回到南方”。我也曾在开江广福镇外祖父家度过快乐的童年,而我出生在父亲读大学的陕西西北工学院。胡女士较我幸运的是她一直有亲爱的父母陪伴在身边,且夫家的婆婆始终那么贤淑厚道,而我不仅一岁多便丧父,母亲守寡一生,长期在外教书谋事,全靠祖父祖母连同四姨(田雁宁母)将我培育成人。胡冀兰算是最幸运的一代,她没有像我经历十年“文革”苦难,且痛失长子,后又遭遇脑梗塞,至今半身不遂。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共同追求与向往文学事业,即便相隔千里也都在为振兴开江文学事业敬献绵薄之力。
(图片源于网络)
胡冀兰的散文由家庭生活入手,抒写情意缱绻的锦心绣口,从轧轧轧作响的缝纫机声中反映出家庭生活的艰辛与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呵护。继而转入对家乡环境氛围的描绘,《月儿崖与犀牛望月》虚实相生,若真似幻,更具文学色彩,作者从广福月儿崖的历史传说娓娓道来,分外吸摄人心。它标志着作者不是单只写家庭琐事,更多的将审美观照投向外部世界。
《忆邻居》反映出作者对友邻的关顾与珍视。
《父亲参军》更曲折、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从十八岁报名参军,历经重重磨难,仍矢志不渝,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优秀军人的心路历程,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有“小白”的日子》描述人与兔心灵情感相通的历历往事,在真实生动的描述中驰骋自由想象,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盘点同学聚会经典记忆》描写当年同学一旦相聚那番现实与回忆相交织的亲情与友情分外真挚感人。文学乃人学,心与心的碰撞与烛照是最真切、最美好的,描画出的是力争上游的壮美前景。
《似锦红妆领春来》,从海棠花起兴,既有眼前美景的观赏,又熔铸了历代文人对海棠的独景个性特色的描画,文章的文化涵蕴也日渐厚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诗人作家成才成业的不二法则。胡冀兰远游河南洛阳,既观赏了名花牡丹,也平添了情感意兴,由此创作出的《洛阳花事古韵流芳》更具人间烟火气,意象也更为博大,给人更多的审美感知。
《怀古钓鱼城》作者涉笔古战场,记录历史上慷慨悲壮的一幕,是一种文化传承,不但拓展了艺术视野,也彰显出一个女性作家于温柔缠绵之中兼具的刚之美。我们可以同时感受到胡冀兰在描绘故乡的真情美景时,亦不蹈袭前人的窠臼,敢于写出独特的感知。《荷塘光景》别开生面描画残荷的清雅,善的眷顾,是灵魂的洗礼,禅意的相遇,独具艺术匠心。
《生死之间的绚烂与静美》厚积而薄发,广涉而约取,乃作文的需理妙道。生与死乃人类及生物界绕不开的重大话题。此文对死亡作了富于深情挚爱与人文哲思的诠释,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上也下足了功夫,为全书的精品力作。
《可否预约的清欢》标志着作者的阅读视域从海内延伸至海外,只有用全人类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优秀作家。作者从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中,悟到了人生哲理,并以此文作为对散文家林先生的追悼与怀念。读懂了林清玄,将会指引你更深入更广阔地参悟人生。相信循此继进,思想艺术造诣将会攀上一个新的台阶!
《天使折翼如何飞翔》,我们欣喜地看到,胡冀兰不仅重视海外文学著述的阅读,对包括来自西班牙的动画视频,皆有所涉猎,由此张开了自由思想的羽翼,翱翔在孩子们幻想的广阔空间,由此有了新的感悟。“每当人们看到这个画面,一定会怜惜起这个渐渐收敛梦想翅膀的天使,想想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吧!”由此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应该尊重孩子童稚心灵的自由放飞,而不应该粗暴地干预与压抑。人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思想既浅近又深远,真正做到至艰至难。
《舞》作者由常见的表演艺术舞台进而话及“漫漫人生舞台,每个人都须保持一颗平常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念想,找准主角与配角的位置。”作者这些年的写作少了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多了些理性的认知与人生感悟。哲思理趣日益成为新美的思想艺术追求。
阅读古代帝王将相的传记,不仅能丰富历史知识,且能正衣冠,知兴废,明得失,受益良多。《千古盛衰话玄宗——读唐明皇传有感》无疑鉴古知今。
《追寻美丽:做忘龄不忘本的女神》,德国思想家康德有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胡冀兰待到中年,心中的女神亦有着自成一体的标准与法则:不失本真的美丽,是善良正义,是勇敢坚定。文章以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为楷模作了有力的佐证与诠释。继而又讲:不失本真的美丽,包含了优雅从容和才华底气。作者又说:追寻美丽的本质,就是要克服负能量,真诚豁达。文章也提到了张剑平女士以及女文豪冰心。我以为需要补充的是鲁迅夫人许广平、老舍夫人胡絜青、胡风夫人梅志、巴金女人萧珊等历史名人。在道德情操上不断修炼,此乃一个女作家形而上的人生追求。
《且将失意化诗意》,此乃一个执着于文学艺术事业的有出息女性的金玉良言。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文学征途同样崎岖坎坷,有时竭尽努力未必能抵达预期目标。绝对需要的是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努力战胜自我,实现超越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执着追求,终将获得诗意的栖居。如陶渊明所吟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朱宏平的创业返乡之路》值得全县人民阅读,一个武汉大学工科优秀毕业生拥有那么多发明创造,最终回开江开办科技公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值得浓墨重彩加以宣传颂扬,使之蔚然成风。
限于篇幅最后需要提及的《逐梦岁月铸水魂》与《借一盏明灯照我前行》。前文讲述自己与水厂职工们团结奋斗,为开江人民喝上洁净水奋斗不息;后文抒写作为开江作家协会的骨干成员,誓志在林佐成主席的带领下为开江县作协成立二十周年引吭高歌、奋力前行。
回想二十多年前开江作协女作家寥寥无几,这些年在林主席率领下已缔造建构了多达十余人女子文学团队,在巴渠文坛一枝独秀,姿彩卓异!这是开江文学历史从未有过的喜事盛事,它标志着开江女人有着日新月异、花团锦簇的诗性人生!衷心祝愿胡冀兰与谭杰等众多女子文学先锋战士开创出一片更加姹紫嫣红的女子文学新天地。鲁迅早年预言: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勉乎哉,冀兰君!
(作者简介:何世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开江县作家协会主席)

情文之间抒胸臆
——评胡冀兰散文集《月儿崖》
蒲建国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开江作家胡冀兰散文集《月儿崖》最近公开出版。这部15万字的集子收录了她近些年创作的80余篇散文、散文诗、评论作品、纪实作品、生活杂记等。全书按题材分为“记忆之窗”“四季走笔”“静夜思索”“现实航行”“随心小曲”五个篇章。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细腻的笔法、饱满的情感、斐然的文采、独特的思考、丰满的细节,回忆故人、故乡、故事,描绘自然美景,歌颂人间真情,感悟生活片段,体察时代脉搏,其情甚殷,其文也雅。情文之间,把一个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新时代女性的人生经历、情致爱好、事业追求等表现得多姿多彩。
我与胡冀兰相识始于2016年前后。那时我主持达州日报的副刊,因事前往开江。其时,开江县作协正广发“英雄帖”招募作协会员,发展培养文学新人,她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一家国企的负责人,工作之余还有精力和热情舞文弄墨,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和钦佩。后来发表过她的一些散文,写人、叙事、状物、绘心颇见功力、章法与见地。阅读她的这本集子方知道,学生时代她就曾获得过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
这些年来,胡冀兰一边忙于繁重琐碎的管理工作,一边行吟生活徜徉文学圣地,忙碌并快乐着,努力并收获着。仅2017年,她就创作了30余篇各类作品。这种勤奋和高产,委实让我等长年为人作嫁、偶尔“打酱油”的所谓文人感到汗颜。如今的胡冀兰,已成为开江县女子作家方阵的重要一员,忙里偷闲写作的文字不时见诸报刊网络,文学之路走得顺畅快乐,一如她的工作和生活。

文如其人。文学就是“人学”和“情学”,我一直认为,它是讲究天赋的,这种天赋需要后天的积累和勤奋作支撑,也需要生活的沉淀、阳光的心智,以及深沉的情怀感知世间万物。我与胡冀兰见面不多,不过从她平时发的朋友圈,可以感受到她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的快乐点滴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她曾多次和开江几位女作家自拍儿时趣事短视频,有趣的装扮,真实的场景,搞笑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也不知她们是从哪家箱底找来的那个年代的服装道具,完全没有人们固有的一个企业家的严肃与刻板印象。我想正是这种热爱生活、随性真诚的品性,化作了她笔下生动的故事、唯美的映像、灵动的文字。

(图片源于网络)
“记忆之窗”是《月儿崖》的首个篇章,收录了作者16篇回忆童年生活、散记亲情友情、思念故乡故人的叙事散文。“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童年是一个人最难忘的成长经历。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故乡”河北广西四川的小河、儿时家里的缝纫机、老家叫黑花的小狗、温暖互助的邻居、父亲坎坷的从军经历、家中的“溺爱型”婆婆等。这些文章文风朴实,情感丰富,细节刻画真实,故事性和可读性强,看似漫不经心的书写颇具生活的底蕴和生命的质感,展现出了作者超强的记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例如,她在《盘点同学聚会经典记忆》中描写十几年后同学们见面的场景:“……一见到男同学:‘哇,排长更排了,团长更团了’……男同学普遍有些变形,瞧瞧Z同学,一看那肚皮,便知这些年是有着‘凸出贡献’的人。女同学们算是保养到位,尽可能都能锁住青春。”读来颇有画面喜感和生活情趣。
“四季走笔”是《月儿崖》的第二个篇章。作者“候一场花事,仰一座城池”,寄情山水之间,行吟历史与现实,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的观察、绵密的文字,描绘开江清河坊的前世今生、海棠牡丹梨花的美艳脱俗、钓鱼城的悲壮固守……一场花事,一丛绿植,一条峡谷,一片荷塘,一阁木楼,无不牵动作者敏感的神经,流淌出文思泉涌的美景美文,以及由景及事、由事及人的生动意象、人生哲理和历史纵深。如她写万源东梨村:“不经意间,花絮飘飞,邂逅一场梨花雨,应着苏东坡的诗句,一朵朵小花,恬静纯粹,安守着命运的萦绕,绽放在红尘一隅,清澈莹亮得让人的灵魂干净如洗。”
与前面两个篇章不同,《月儿崖》第三个篇章作者一反叙事、写景的风格转向心灵抒怀,用思辨的文字思考生活的现象与生命的价值,由事及理,从表象到本质。一场幽怨的清明雨,一个国外的短视频,一局动静相宜的台球,一个疲惫不堪的假期等,都引发作者有感而发的评论。这些评论观照现实,剖析人性,叙议结合,鞭辟入里,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深刻的哲思,不时冒出几处经典语句,给文章增色不少。如写当前教育的弊端:“‘天然的色彩’与‘雷同的色彩’,你要哪种人?也许,这是全球教育体制的焦虑。”“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还有写打台球:“爱好台球的人,喜欢一台桌面上的动静相融,台面上的碰碰撞撞,球局中的起伏跌宕,映照出娱乐与智慧,江湖与人生……”
胡冀兰笔下不只是风花雪月,还有记录时代的所思所行。这部分内容她将其归为第四个篇章“现实航行”,主要是一些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等。客观地讲,这类新闻作品没有文学性,不应收入该散文集,因为显得不伦不类。当然,如果是兼具新闻与文学特点的非虚构作品(报告文学)则另当别论。
该散文集最后一个篇章“随心小曲”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多篇散文诗和生活随笔以及作协会上的发言。这些散文诗糅合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散文的描写性,一点小感触,一个小事物,一种小情绪,一处小景致,引发出作者丰富的意象、心灵的涟漪,词约景长,言简意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满的内心世界。

从“读”到“行”再到“写”,胡冀兰一路吟游,发现生活的美,讴歌人情的真,吐槽现实的梗,其文字或婉约、或飘逸、或朴实、或沉思。她用一个女性的似水柔情和独特体验,展示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世界,其以后的创作成果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蒲建国,达州日报社编委委员、达州市评协会员)

开江扫眉才子 林下田城之风
——读开江女子作家胡冀兰《黑花》
姚 春

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贤媛》记载了林下之风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来源: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怕会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扫眉才子,也是个成语。指有才华的女子。典出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看了网上“中国 作家在线”2018年第29期(总第938期)上胡冀兰发表的作品《黑花》。我不得不说:咱们胡冀兰也可称得上“开江扫眉才子,林下田城之风”了。

读罢胡冀兰老师的《黑花》,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部电影《八公》来。故事发生在山城重庆的90年代,重庆某高校的副教授,一个搞水利工科的中年男子,在出差开会去乡下的班车路途小解时,在一片废墟中,发现一只可怜巴巴的小黄狗。教授出于怜悯之心,给它买了饼干,把他带回了家。小狗主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八筒”;因为教授夫人爱打麻将,老公带回小狗这一天,她打麻将在家门小卖部旁边时,恰巧狗狗出现,她摸到“八筒”就和牌了。于是,主人和麻友就戏谑到:“小狗来,你摸八筒就发财。叫它八筒。”八筒的女主人开始十分讨厌狗,曾明令丈夫把小狗卖了。小狗被一中年男人买去。教授心里有些舍不下,于是悄悄跟踪:原来这里是杀狗卖肉的铺子;八筒被拴在一根木桩上,杀狗的男人正在磨刀霍霍。教授蹑脚蹑手,偷偷把小狗又抱回了家;八筒也曾当做“麻烦的所谓礼物”送给乡下教授的亲戚家饲养。没曾想到的是八筒当晚就自己跑回了教授的家。八筒既然与教授家不可分,主人一家也就把它养上了。八筒是教授的跟屁虫,教授上班、下乡调研,它都会撒开四蹄,摇头摆尾地迎送教授回家的必经路口——码头花坛边。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后来,教授在一次调研中脑溢血死了;主人家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女主人也随孩子一起生活去了。然而,八筒却不知这些变故,依然每天在码头花坛旁等待主人的归来,刮风下雨,日晒雨淋,从不间断,连码头小卖部的老头都对这只忠于主人的狗充满了敬意。十多年过去了,八筒主人所在的楼宇待拆除,人们纷纷离开了这里;只有八筒每天不离开这里,白天在码头花坛边等教授一家人回家,夜晚独自悻悻回到待拆的主人房间里。一天,教授夫人和孩子回重庆怀旧游,刚下车,一条老狗来到他们身旁——他们惊喜,落泪说“八筒呀!”旁边小卖部的老人说:“这么多年,八筒天天都会在这里等你们回家……”八筒把主人母子带回家,它就再也没有力气起来了——它老死了!
(图片源于网络)
电影《八公》的故事情节大致如此。看完,我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电影题目与电影中狗的名字,一个叫“八公”;一个叫“八筒”。这为什么?后来,我借助网络,知道日本有个小说中的“义狗”名字就叫“八公”。从此,养狗的人们就把“八公”当做爱犬的代名词了。

说了一大通电影《八公》的话,是不是与胡冀兰的《黑花》八竿子打不着呢?不是的。八公、黑花都是写狗的作品。文学上哪里来的天才?都应该是有广泛的阅读,采得百花酿成蜜,就是这个道理。

是否中国的电影《八公》借鉴了日本的小说《八公》,还是胡冀兰的《黑花》对以上两部作品都有所借鉴,或者说,胡冀兰的《黑花》压根儿写的年代就早于电影《八公》上映的时间。所以说,我们认为,胡冀兰作品《黑花》是独创的。即使有借鉴,它也是有创新的地方!

如果说《八公》是写的一只城市里的狗,对主人的忠义,表达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胡冀兰的《黑花》,她是写的一只农村的狗,对主人的忠义;窜起农村一个家庭中人员的聚散离合,随着伯娘的去世,大伯的年近风烛残年,黑花也老死了。通过大伯的话,传达作者对生命中生老病死自然轮回的哲理,同时,因新的小狗“泰迪”在狗年来到院子里,院子又充满了生活的热闹和烟火气息。所以,胡冀兰《黑花》表面在写狗,实际上是写一种中国乡村生生不息的血脉亲情、中华民族人与动物(狗)和谐相生,以及连绵不断的人间烟火中国味儿。这个主题,应该说是含蓄的、重大的、有深意的。当然,胡冀兰的《黑花》在写狗上是跟电影《八公》不同的,是有所创新的。

《黑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大年初一回乡,见城乡公路上狗与孩子奔跑嬉戏的场面,想到老家也有一只叫黑花的狗。今年回家不见黑花来迎客,方知黑花老死了。于是作者失落,缅怀。后面,作者回忆了14年前,四叔家养了一只叫黑花的狗,它见证了亲人们的悲欢离合;八年前,国庆节带女儿回老家,离别合影黑花的闯入镜头;2013年暑假又带女儿回家,清晨听四婶讲,黑花昨夜狂吠不停,原来是提醒主人花蛇正在门边爬来,给主人安全报警;2014年,四叔四婶家建新楼房,黑花帮助人看材料忠勤职守;2016年深秋,伯娘逝世,黑花与大伯相依为命;2016年春节,大伯讲黑花老死的情景,以及幺婶的儿媳怀孕已经七个月了,大伯的孙儿抱来了一只着新衣的泰迪小狗,带来大家的喜悦之情……

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蒋蓝先生说:“好的散文,首先是会讲好听的故事。”胡冀兰《黑花》的故事,脉络清晰,笔触清新细腻而饱含深情,可以说符合蒋蓝先生所说的标准。

对于巴山作家群的作家,我们的评论要秉持李明泉主席所说的:“月亮坝上舞大刀——明砍(侃)”。优点说够,热情鼓励扶持他们,给以勇气;缺点说透,真诚指出玉上瑕疵,给以稳重走实。胡冀兰的《黑花》散文还有语言再打磨的必要。例如:“2016年初,大伯与父母联建的新楼终于竣工落成,”该句里“竣工”与“落成”是近义词,显得重复,不洗炼。瑕不掩瑜,我们觉得胡冀兰《黑花》是一篇美文。今天,我们来到开江县,开江县又雅称“田城”。参加她的作品《月儿崖》的研讨会,我相信大家能读出她这个开江扫眉才子,林下田城之风的韵致。

(作者简介:姚春,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市书协副主席、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天涯归处是故乡

陈自川

读罢此书,想起很多故事,比如《山海经》中的故事,招摇山上有一种草叫祝余,食之不饥。比如《三十六计》中的故事瞒天过海,弄个大船,吃喝玩乐一阵,带着天子就到了大海彼岸。再比如《诗经》中的故事《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㵣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月儿崖的故事让作者定格下来,亦行将传承。

在文章里感受作者体会人生悟道社会,于我而言,便觉得此书最大的意义便是天涯归处是故乡。作者第一篇《故乡的小河》第一句话便是: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那意思就是故乡是天涯,远方是故乡。故乡是什么,天涯是什么,正如《送别》里唱的那样: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个故乡不是孤立地指某一地,而是随着父亲的飘零,她就在哪里生根,在哪里成长。少年之时,不知愁为何物,只知道新鲜,一地有一地的不同与风物,自是觉得快乐。当成年后或者成熟后,再来回顾那段年岁,原来有那么多值得回忆,正如写到广西的小学同学会那样,千难万阻不为爱只为情,那一段值得惦记的同学情。

在河北也好,在广西也罢,不是想去就可以,虽然现在信息便达,可是不能直接触摸,只有月儿崖这里才是真真实实的,听着月儿崖的故事,才觉得自己的灵魂有了安放,不再是异乡客。是呀,身体在某处,不如思接千载。一篇读书心得《可否预约的清欢》,这是思想的抵达,这是认知的孤独,这是致远的宁静。所以,要有摸不到的高度,不只是身体和目光所及,更要在有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才勉强能够说腹有诗书,那就比物质层面的故乡更上一层楼。就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那样,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图片源于网络)
在不断归来的过程中,那种越来越近或者越来越远都是一种企望的攀登,花事与明月都成了点缀。梨花风起等你入画,哪里都是故乡的情致,哪里都是故乡的归来,不是画而似画,不似诗而是诗,这种美好就是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想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酒不解真愁,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酒是中国传承六千年的文化,在酒还是上古人类奢侈品的时候,喝一觞酒就能治百病。作为一个能入图入画能诗能文的女子来说,怎能找不到酒的影子呢?三顾盛山,三饮成趣,正如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对开州盛山桂花酒情有独品,那感觉是回味悠长,花酒两醉。

人呀总有一根线牵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要回到某一个地方,与这一地的爱恨情仇便是最美的天涯归处。读书也是一样,最爱看开篇和结尾的地方,比如《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结尾是“天明时,他的女人鹿贺氏才发现他已经僵硬,刚穿上身的棉裤里屎尿结成黄蜡蜡的冰块……”同样地,这本《月花崖》也是适合的,开篇是“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地方叫远方。”,结尾是“沉浸于园林,幽然清雅沉静淡定天人合一。”于是,掩卷之时,让人想像,似乎作者还有很多句子还藏于笔腹,未能变为方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在这本书中本人读出的是乡愁,是对大义故乡的眷恋,是对美好生活的走笔,是对美丽中国的感恩。这些文字产生的共鸣,我想不仅是我有,应该说但凡读冀兰文章的人都有,因为大多数文章都是媒体上发表过的,不是我认可,而是编辑们有慧眼。

本书中值得点批的文章不少,但若能如最后一篇那样凝词练句,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光景,更会让人眼前一亮,愿冀兰下一本书就是星辰大海。

(作者简介:陈自川,四川省作协会员、达州市巴山文学艺术院特聘作家、开江县作协常务副主席)


绕阶盛开的巴山幽兰

——浅评胡冀兰散文集《月儿崖》

彭 辉

欣闻胡冀兰女士的散文集《月儿崖》出版发行,作为同乡文友倍感高兴并默默祝福。在名家名作之树参天林立的新时代文艺百花园里,她的作品好比是那绕阶沿砌的幽兰,热情绽放并弥散着淡雅清香。该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本人拜读后也感受颇深,现撷取几处与文友分享。

一、闲适的生活情趣激发出优美文字。

先秦时期有民谣《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远古的日子是何等自由自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无疑成了奢望。我所了解的胡冀兰是一个业务能力精湛,管理工作和社会活动极为繁忙的人,清闲自在似乎与此人毫无干系。事实上,会工作的人更能珍惜生活、更会装点生活。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岁月在她眼里心里有了别致的趣味,一年四季华丽地落在了《月儿崖》的字里行间,特别是那辑《四季走笔》让我眼睛为之一亮,原来春夏秋冬可以如此巧妙安排。女性作家对语言文字特有的精致把握,让读者多生了几分喜爱,《握秋》开篇便是“是谁的笔墨一挥而就?便让秋的眼眸穿越岁月的迷茫,诗意顷刻遍洒山峦。”秋的风情、秋的况味便油然而生。忙里偷闲也好,人生品味也好,胡冀兰就是这样用自身特殊方式和途径达成了闲适的追求和生活的热爱。

二、执著的创作追求演绎出散文之妙。

散文作为大众喜爱且热衷尝试的文学种类,要想写出厚度及温度来实为困难,大多作品难免沦为孱弱与苍白。诚如铁凝主席所说,“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的拯救,仿佛一泓顺畅的水流,放上一块石头,遇到阻遏,激溅出水花,才是更美丽的风景。胡冀兰却不时写出绝美散文佳作并见诸报端,令当地文友羡慕不已。好的作品无疑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年的积淀让她有了独特的感悟和丰富的经验。就个人感受来看,她对细节的发现和描写是十分精到的,其作品总能以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而被读者称称道。比如说,《食苑偶记》一文有别于常人品味食之美味,她却从中挖掘出美景美味后的采莲之苦和工艺之艰,并从中获得人生体会。这样的文字没有那么夸张,也不矫情,而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让人咀嚼,让人回味。
(图片源于网络)

三、时空的原乡和他乡写作道尽世间美好。

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胡冀兰在作品集里既有对家乡的讴歌也有对行走他乡的记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但并不是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美好的抒写,怀有对家乡的朴素情感显得至关重要。加之,她没有拘泥于乡村题材就是诗词中的乡野这一惯性认知,紧密地与当前时代、现实人事融为一体,从而写出富有新意和深意的作品来。《故乡的小河》《从清河坊走来》《月儿崖与犀牛望月》都是抒写家乡草木、风俗人情的佳作。乡土题材是文学创作的母体,孕育了无数文学大家和经典作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农业文明深厚、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下,作家们或多或少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渲染着中华文学的万里江山图。胡冀兰同样在行走中对故乡之外的他乡进行了抒写讴歌,《洛阳:花事古韵流芳》《游太蓬仙山》等篇章将祖国大好河山和各地风土人情介绍给读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正能量。

四、开阔的时代视野书写出现实生活。

现实的新变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更为新颖的视野,更为丰富的手法,他们跨越不同时代,跨越时空局限,超越城乡边界,打破城乡二元论,更好地表达出时代巨变的内核和本质。作为一个新时代作家,胡冀兰的思想和灵魂与时俱进,尝试用书写现实生活来回应和观照自身发展和时代需求,用笔触书写了大量关注现实、反映生活的精品力作。深刻的感情共鸣、独立的思想认知,让其作品文质皆美,《扶贫工作组的那些人》记录了帮扶工作的感人故事,《让雷锋精神成为水企业文化的灵魂》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新意,《我与供水管网结下不解之缘》更是用朴实的文字抒写了作家自己独有的情怀。可以预见,胡冀兰在新时代文字赛道写出的作品定然会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彭辉,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开江县作协副主席)


根植深于底层社会灵魂深处的吟唱

——兼评胡冀兰女士处女作《月儿崖》
蒋朝银

因为敬慕作家,便时时读一些作品。时不时地领略那无数灯红酒绿的无病呻吟;或是被窝里的大千世界;或是风花雪月般的闲情逸致;或饭桌上打着酒嗝的救世高论……这些,读后似乎都成了过眼烟云,实在是没多大印象。其实,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写法,无法统一标尺,本可百花齐放,不必为其一点而穷究。

但个人以为思想深邃的作者,往往不为一时的炫目所震慑,其作品颇能在常人陶醉的浮华中挖掘出社会的底蕴,解剖社会的经络,或以此自责,或警醒社会,或给人启迪,或催人奋进,透视出轰轰烈烈的氛围来。

胡冀兰女士处女作《月儿崖》,读后可谓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胡冀兰女士以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经历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跃然于纸上,巧妙地运用叙事与抒情交织的手法,以记忆为锚点,描绘难忘的瞬间;以四季为针线,穿梭山水花木间;以现实为帆船,驶向梦想的彼岸;以文字为基石,夯实真善美的信念。通过 “记忆之窗”“四季走笔”“静夜思索”“现实航行”和“随心小曲”五个篇章呈现给读者,可以说是作家根植深于底层社会的灵魂深处的吟唱。其文风如同涓涓细流,笔调清新优美,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与审美情趣,充分表现女性的柔情似水和对真善美的讴歌。而多元的表达方式,叙事之中处处透露着单纯、质朴、善良、平静的人文情愫,以满满的正能量鼓舞人们不畏前行,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本身就是一片放逐心灵的原野。难得的是,冀兰女士能将人生感悟、心灵独白等揉进其人生经历而随其思想的灵光付诸笔端。正所谓意到笔随、不拘一格。从冀兰女士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她的人生轨迹,看到了她单纯、质朴、善良、平静、坦荡的人生态度。睿智的冀兰女士用文字和你品论人生,就像是聆听了一次先哲的生动演讲;温情的冀兰女士用文字在与你诉说自己的亲情、人生所经历的痛苦和伤情时,你不得不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这种情绪的氛围之中;思考的冀兰女士在黑夜中,用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自己心灵的深处。

散文是人对生活的感悟,是智慧升华的结晶。惟有保持心性的单纯与平静,才能使自己的文字像阳光下的芳草一样葱郁清脆。到现在,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自觉地将写作之根植深于底层社会,着力于表现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呼唤生命的苏醒与新生,体现文学所应当承载的忧患与使命感。冀兰做到了,这也正是她文章的魅力所在!读她的文字,总让人产生很多感慨,我有时不禁这样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像冀兰这样的作家,既要为企业发展生存而劳累奔波,还能沉下心来,挤出时间,埋头在文字里,审视自我,静观社会,洞察人世,以她独特视角在文字世界里编织那些让人深思、让人回味的精美散文。这一点,不能不让人佩服有加。

冀兰女士业余时间选择了写作,算起来似乎失去很多当代女人的喜好。然而,写作拓展了她生命的宽度、高度、长度与亮度,升化了她的灵魂。真切希望冀兰女士能继续坚守这样的文学情怀,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想,惊喜是会有的,也一定会有。

(作者简介:蒋朝银,开江县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投稿方式

开江发布政务平台  10万用户都在看
TOP1
服务型执法!开江县公布4起典型案例
TOP2
开江县人民政府与县级群团组织联席会议召开
TOP3

最新!四川省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低限发布→


县文联、县作家协会


责编:周贤娇  蒋洋
编审:郭云马
总编:余   波

喜欢就点赞


开江发布
中共开江县委、县政府唯一官微账号,权威!深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