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是口感记忆。美食是中国人舌尖上绝对不能忘记的味道,而胡冀兰推崇的一代散文大家林语堂先生在其《吃,是故乡的记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都对美食有相当详细的描写。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说:“一碗燕窝汤或一盘美味炒面,有缓解争辩激烈度的效用,可以让双方针锋相对的意见和缓下来。”看得出来,林语堂把美食的品味上升到人文的高度,而把林语堂散文称为“心头好”的胡冀兰,自然在散文集《月儿崖》里的记述也同样如此。
(图片源于网络)
散文集《月儿崖》可以说是胡冀兰灵魂深处的诗意吟唱,但更多的是作者在一生中,对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在这个意义上,《月儿崖》不仅仅是胡冀兰个人的体悟,也是整个社会与时代的缩影。
——胡冀兰《月儿崖》序
文如其人。文学就是“人学”和“情学”,我一直认为,它是讲究天赋的,这种天赋需要后天的积累和勤奋作支撑,也需要生活的沉淀、阳光的心智,以及深沉的情怀感知世间万物。我与胡冀兰见面不多,不过从她平时发的朋友圈,可以感受到她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的快乐点滴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她曾多次和开江几位女作家自拍儿时趣事短视频,有趣的装扮,真实的场景,搞笑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也不知她们是从哪家箱底找来的那个年代的服装道具,完全没有人们固有的一个企业家的严肃与刻板印象。我想正是这种热爱生活、随性真诚的品性,化作了她笔下生动的故事、唯美的映像、灵动的文字。
从“读”到“行”再到“写”,胡冀兰一路吟游,发现生活的美,讴歌人情的真,吐槽现实的梗,其文字或婉约、或飘逸、或朴实、或沉思。她用一个女性的似水柔情和独特体验,展示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世界,其以后的创作成果值得期待。
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贤媛》记载了林下之风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来源: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怕会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扫眉才子,也是个成语。指有才华的女子。典出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看了网上“中国 作家在线”2018年第29期(总第938期)上胡冀兰发表的作品《黑花》。我不得不说:咱们胡冀兰也可称得上“开江扫眉才子,林下田城之风”了。
说了一大通电影《八公》的话,是不是与胡冀兰的《黑花》八竿子打不着呢?不是的。八公、黑花都是写狗的作品。文学上哪里来的天才?都应该是有广泛的阅读,采得百花酿成蜜,就是这个道理。
是否中国的电影《八公》借鉴了日本的小说《八公》,还是胡冀兰的《黑花》对以上两部作品都有所借鉴,或者说,胡冀兰的《黑花》压根儿写的年代就早于电影《八公》上映的时间。所以说,我们认为,胡冀兰作品《黑花》是独创的。即使有借鉴,它也是有创新的地方!
如果说《八公》是写的一只城市里的狗,对主人的忠义,表达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胡冀兰的《黑花》,她是写的一只农村的狗,对主人的忠义;窜起农村一个家庭中人员的聚散离合,随着伯娘的去世,大伯的年近风烛残年,黑花也老死了。通过大伯的话,传达作者对生命中生老病死自然轮回的哲理,同时,因新的小狗“泰迪”在狗年来到院子里,院子又充满了生活的热闹和烟火气息。所以,胡冀兰《黑花》表面在写狗,实际上是写一种中国乡村生生不息的血脉亲情、中华民族人与动物(狗)和谐相生,以及连绵不断的人间烟火中国味儿。这个主题,应该说是含蓄的、重大的、有深意的。当然,胡冀兰的《黑花》在写狗上是跟电影《八公》不同的,是有所创新的。
《黑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大年初一回乡,见城乡公路上狗与孩子奔跑嬉戏的场面,想到老家也有一只叫黑花的狗。今年回家不见黑花来迎客,方知黑花老死了。于是作者失落,缅怀。后面,作者回忆了14年前,四叔家养了一只叫黑花的狗,它见证了亲人们的悲欢离合;八年前,国庆节带女儿回老家,离别合影黑花的闯入镜头;2013年暑假又带女儿回家,清晨听四婶讲,黑花昨夜狂吠不停,原来是提醒主人花蛇正在门边爬来,给主人安全报警;2014年,四叔四婶家建新楼房,黑花帮助人看材料忠勤职守;2016年深秋,伯娘逝世,黑花与大伯相依为命;2016年春节,大伯讲黑花老死的情景,以及幺婶的儿媳怀孕已经七个月了,大伯的孙儿抱来了一只着新衣的泰迪小狗,带来大家的喜悦之情……
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蒋蓝先生说:“好的散文,首先是会讲好听的故事。”胡冀兰《黑花》的故事,脉络清晰,笔触清新细腻而饱含深情,可以说符合蒋蓝先生所说的标准。
对于巴山作家群的作家,我们的评论要秉持李明泉主席所说的:“月亮坝上舞大刀——明砍(侃)”。优点说够,热情鼓励扶持他们,给以勇气;缺点说透,真诚指出玉上瑕疵,给以稳重走实。胡冀兰的《黑花》散文还有语言再打磨的必要。例如:“2016年初,大伯与父母联建的新楼终于竣工落成,”该句里“竣工”与“落成”是近义词,显得重复,不洗炼。瑕不掩瑜,我们觉得胡冀兰《黑花》是一篇美文。今天,我们来到开江县,开江县又雅称“田城”。参加她的作品《月儿崖》的研讨会,我相信大家能读出她这个开江扫眉才子,林下田城之风的韵致。
天涯归处是故乡
读罢此书,想起很多故事,比如《山海经》中的故事,招摇山上有一种草叫祝余,食之不饥。比如《三十六计》中的故事瞒天过海,弄个大船,吃喝玩乐一阵,带着天子就到了大海彼岸。再比如《诗经》中的故事《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㵣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月儿崖的故事让作者定格下来,亦行将传承。
在文章里感受作者体会人生悟道社会,于我而言,便觉得此书最大的意义便是天涯归处是故乡。作者第一篇《故乡的小河》第一句话便是: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那意思就是故乡是天涯,远方是故乡。故乡是什么,天涯是什么,正如《送别》里唱的那样: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个故乡不是孤立地指某一地,而是随着父亲的飘零,她就在哪里生根,在哪里成长。少年之时,不知愁为何物,只知道新鲜,一地有一地的不同与风物,自是觉得快乐。当成年后或者成熟后,再来回顾那段年岁,原来有那么多值得回忆,正如写到广西的小学同学会那样,千难万阻不为爱只为情,那一段值得惦记的同学情。
人呀总有一根线牵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要回到某一个地方,与这一地的爱恨情仇便是最美的天涯归处。读书也是一样,最爱看开篇和结尾的地方,比如《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结尾是“天明时,他的女人鹿贺氏才发现他已经僵硬,刚穿上身的棉裤里屎尿结成黄蜡蜡的冰块……”同样地,这本《月花崖》也是适合的,开篇是“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地方叫远方。”,结尾是“沉浸于园林,幽然清雅沉静淡定天人合一。”于是,掩卷之时,让人想像,似乎作者还有很多句子还藏于笔腹,未能变为方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在这本书中本人读出的是乡愁,是对大义故乡的眷恋,是对美好生活的走笔,是对美丽中国的感恩。这些文字产生的共鸣,我想不仅是我有,应该说但凡读冀兰文章的人都有,因为大多数文章都是媒体上发表过的,不是我认可,而是编辑们有慧眼。
(作者简介:陈自川,四川省作协会员、达州市巴山文学艺术院特聘作家、开江县作协常务副主席)
——浅评胡冀兰散文集《月儿崖》
欣闻胡冀兰女士的散文集《月儿崖》出版发行,作为同乡文友倍感高兴并默默祝福。在名家名作之树参天林立的新时代文艺百花园里,她的作品好比是那绕阶沿砌的幽兰,热情绽放并弥散着淡雅清香。该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本人拜读后也感受颇深,现撷取几处与文友分享。
一、闲适的生活情趣激发出优美文字。
先秦时期有民谣《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远古的日子是何等自由自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无疑成了奢望。我所了解的胡冀兰是一个业务能力精湛,管理工作和社会活动极为繁忙的人,清闲自在似乎与此人毫无干系。事实上,会工作的人更能珍惜生活、更会装点生活。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岁月在她眼里心里有了别致的趣味,一年四季华丽地落在了《月儿崖》的字里行间,特别是那辑《四季走笔》让我眼睛为之一亮,原来春夏秋冬可以如此巧妙安排。女性作家对语言文字特有的精致把握,让读者多生了几分喜爱,《握秋》开篇便是“是谁的笔墨一挥而就?便让秋的眼眸穿越岁月的迷茫,诗意顷刻遍洒山峦。”秋的风情、秋的况味便油然而生。忙里偷闲也好,人生品味也好,胡冀兰就是这样用自身特殊方式和途径达成了闲适的追求和生活的热爱。
二、执著的创作追求演绎出散文之妙。
三、时空的原乡和他乡写作道尽世间美好。
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胡冀兰在作品集里既有对家乡的讴歌也有对行走他乡的记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但并不是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美好的抒写,怀有对家乡的朴素情感显得至关重要。加之,她没有拘泥于乡村题材就是诗词中的乡野这一惯性认知,紧密地与当前时代、现实人事融为一体,从而写出富有新意和深意的作品来。《故乡的小河》《从清河坊走来》《月儿崖与犀牛望月》都是抒写家乡草木、风俗人情的佳作。乡土题材是文学创作的母体,孕育了无数文学大家和经典作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农业文明深厚、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下,作家们或多或少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渲染着中华文学的万里江山图。胡冀兰同样在行走中对故乡之外的他乡进行了抒写讴歌,《洛阳:花事古韵流芳》《游太蓬仙山》等篇章将祖国大好河山和各地风土人情介绍给读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正能量。
四、开阔的时代视野书写出现实生活。
(作者简介:彭辉,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开江县作协副主席)
根植深于底层社会灵魂深处的吟唱
因为敬慕作家,便时时读一些作品。时不时地领略那无数灯红酒绿的无病呻吟;或是被窝里的大千世界;或是风花雪月般的闲情逸致;或饭桌上打着酒嗝的救世高论……这些,读后似乎都成了过眼烟云,实在是没多大印象。其实,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写法,无法统一标尺,本可百花齐放,不必为其一点而穷究。
但个人以为思想深邃的作者,往往不为一时的炫目所震慑,其作品颇能在常人陶醉的浮华中挖掘出社会的底蕴,解剖社会的经络,或以此自责,或警醒社会,或给人启迪,或催人奋进,透视出轰轰烈烈的氛围来。
(图片源于网络)
三
文字,本身就是一片放逐心灵的原野。难得的是,冀兰女士能将人生感悟、心灵独白等揉进其人生经历而随其思想的灵光付诸笔端。正所谓意到笔随、不拘一格。从冀兰女士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她的人生轨迹,看到了她单纯、质朴、善良、平静、坦荡的人生态度。睿智的冀兰女士用文字和你品论人生,就像是聆听了一次先哲的生动演讲;温情的冀兰女士用文字在与你诉说自己的亲情、人生所经历的痛苦和伤情时,你不得不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这种情绪的氛围之中;思考的冀兰女士在黑夜中,用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自己心灵的深处。
四
散文是人对生活的感悟,是智慧升华的结晶。惟有保持心性的单纯与平静,才能使自己的文字像阳光下的芳草一样葱郁清脆。到现在,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自觉地将写作之根植深于底层社会,着力于表现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呼唤生命的苏醒与新生,体现文学所应当承载的忧患与使命感。冀兰做到了,这也正是她文章的魅力所在!读她的文字,总让人产生很多感慨,我有时不禁这样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像冀兰这样的作家,既要为企业发展生存而劳累奔波,还能沉下心来,挤出时间,埋头在文字里,审视自我,静观社会,洞察人世,以她独特视角在文字世界里编织那些让人深思、让人回味的精美散文。这一点,不能不让人佩服有加。
冀兰女士业余时间选择了写作,算起来似乎失去很多当代女人的喜好。然而,写作拓展了她生命的宽度、高度、长度与亮度,升化了她的灵魂。真切希望冀兰女士能继续坚守这样的文学情怀,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蒋朝银,开江县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