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榜
小作家榜是笔神作文APP投稿区的作文榜单,每周一期,由小笔杆们自发投稿,再进行自发的点赞投票,最后排名前10的文章还可以获得笔神专家的点评。
笔小神也会随机挑选榜单里的优秀作文,发布在这里。一起来看看今天的笔神“小作家”和Ta的精彩文章吧!
第253期 /《家乡的年味——印子粑》
作者 / 11
FLOWER CLUSTERS
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湖北人,对于记忆中的年味,我觉得它有很多种味道,只用丰富多彩去形容它,便略显俗气了,今天就让我来介绍其中的一种吧——家乡的印子粑。
按照我们家乡的传统,大年三十的晚上都要吃一碗印子粑和着面。一块块香喷喷的印子粑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圣洁,来年像它一样圆圆满满,所以吃印子粑是对美满和幸福的期望。外婆做的印子粑是一道人间美味,我特别期待过年,期待这碗印子粑——那是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东方还是鱼肚白,外婆便很早起床,在灶间忙碌。她系着红色印花围裙站在灶间,额前的头发梳得很干净,头上挽个发髻。做印子粑首先要烧水,火苗在不停地舞蹈,火光映红外婆的脸,映照在外婆的皱纹上,更像一朵绽开的菊花。我踮起脚尖,趴在灶台边,看着锅中袅袅升起的水汽在厨房氤氲开来,心中一阵阵地着急,还要等多久才能吃到印子粑呢?
伴着门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印子粑已做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外婆动作娴熟而麻利,把揉好的面团,揪出一个个面疙瘩来。又把这面疙瘩,平整地放进已经准备好的模具里。只听啪的一声,两个印子粑,已经做好了。外婆看着一旁的我笑眯眯地说:“还有好一会儿呢!心急可吃不了这个豆腐哟。”
小小年纪的我,怎等得了这么长时间?我转头就去找妈妈了。“妈妈,妈妈!这印子粑,是怎么来的呀?”“这印子粑呀,传说是因为很久以前,一个叫王文蔚的人任这里的地方官,因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率百姓奋勇抗御外敌而保一方平安。死后被百姓立祠为庙,奉为土主菩萨,从此,每年从农历二月十七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到尖山寺将供奉在那里的土主菩萨木雕神像抬下山,游遍整个村子。于是啊!每家每户均在家门口摆上印子粑,设立供台,迎接土主神像。”
转眼之间,印子粑已经做好了,各种精美图案,如马、羊、鸡、龙、牛、犬以及鸟雀、花卉、虫草等动植物图案,形象活泼,栩栩如生。刚出笼的印子粑,晶莹透亮,造型美观,然后用食品红在印子粑上点上一个个红点点,这时,印子粑便有了灵性,堪称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我拿起一块印子粑,咬了一小口。嗯,好吃,甜甜腻腻,唇齿留香,年迈的外婆为了让我们的春节不会有缺憾,手把手地将爱和希望通过印子粑传达,它将亲人的心连在一起,将浓浓的年味发挥到淋漓尽致。
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印子粑淡淡的香味,夜空中绚烂的烟花闪烁,映照着人们幸福的中国年。
啊,是年的味道……
BISHENZUOWEN
笔神专家点评
BISHENZUOWEN
文章亮点颇多。首先,介绍全面详尽。小作者既借自己跟随外婆制作印子粑的经历,将家乡这道独特的美食的制作工序做了细致入微、条理有致的介绍,又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关于印子粑来历的故事讲述,而后通过品尝印子粑对它的外形、味道、特点等等做了描述,由此对印子粑做了“由表及里”、“由内至外”、多角度的介绍说明。其次,注重美食之下的风俗传统。在叙述时,小作者对外婆制作时认真严谨的举动、神态做了刻画,也不时加入对周围环境和自己内心活动的描写,更是留出充足的笔墨来讲述印子粑的传说,从而借印子粑制作工序中的特别之处、借凸显人们对印子粑的重视、借印子粑的渊源和悠久历史来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让这道美食更具风味、意义和价值。再次,用食物具化“年味”。小作者将抽象的“年味”落于具体的“食物”之上,用印子粑这道美食在除夕的出现来体现家乡人们对新春、对新的一年的重视与企盼,以此带给我们发觉“年味”的思路,让我们真切地“嗅闻”到“年味”,也让“年味”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与传统实实在在地“熏陶”着我们。而回顾这些亮点,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也因如此,文章拥有了十足的吸引力,也极具底蕴和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细细回味。真棒!
如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