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恶劣+无船无舵手
泅渡战士被江水吞没
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
决心在敌军完成合围之前
迅速抢渡乌江
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进发
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
被称为“天险”的千里乌江
和敌军的步步紧逼、严密布防
能不能顺利通过乌江
关系着当时红军的存亡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横渡乌江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两大一好”
即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
然而,当时的红军
不仅没有结实的木船
和深谙水性的舵手
还要同时面对
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
和敌军的重兵阻击
横渡乌江
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1935年1月2日上午
中央红军红四团
先派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
泅渡乌江
寒冬腊月
8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
跳进滚滚激流
一手划水、一手拉着缆绳
准备把缆绳拉到对岸
但渡到一半时
缆绳被敌军的炮火炸断
其中一名红军战士
因受冷过度,无力游回
被江水吞没光荣牺牲
第一次强渡以失败告终
当天夜里
部队决定再次渡江
18名勇士趁夜间
在江界河新渡口渡江
但由于水流太急
黑夜里方向不明
夜间渡江,仍以失败告终
扎竹筏、搭浮桥
军民齐心突破“天险”
部队总结经验
要想过江,必须得有船
当时的河两岸长着大量毛竹、楠竹
红军就地取材
连夜赶扎竹筏
1935年1月2日半夜
红军开始渡江
3日凌晨开始强攻
为了迷惑敌人
红军兵分三路
上、下游齐头并进
在火力掩护下
红军突击队乘坐竹筏划过乌江
消灭和驱逐对岸守军
占领了滩头阵地
然而接下来更大的难题
是为大部队渡江架设浮桥
当年乌江江面的流速
达到2米/秒
水流非常湍急
红军一边砍竹子做竹筏
一边将竹条搓成竹绳
试图用竹绳把几百个竹筏连起来
同时,当地岩门武工队
带领住在乌江边的
船工、水手、工匠和群众
纷纷上山筏木砍竹
并将家中的门板、箩筐
铁丝、绳索等物资拿出来
帮助红军搭浮桥
就在这样的绝境里
军民上下齐心
一座“竹筏浮桥”做成了
红军主力部队
依靠竹筏搭成的浮桥顺利过江
1935年1月6日
中央红军全部通过了
敌人号称固若金汤的
东起回龙场西迄茶山关的乌江防线
强渡乌江战役取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
遵义市余庆县人民政府
将回龙场渡口所在地岩门村
更名为“红渡村”
以此纪念红军的英勇壮举
“乌江长来乌江弯
十里堤岸十八滩”
“绳子藤条绑带爬
何惧山高何惧难”
推荐阅读
监制丨马烨
主编丨张聪
编辑丨郭鹏涛
©央视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