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要将书柜搬进卫生间?

政务   2025-02-06 07:32   北京  
你见过这样的卫生间吗?进去后先看见的不是马桶,而是满柜子的书,这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岑可法办公室的卫生间。


如今90岁的他,每天仍离不开书和研究了多年的煤。他在能源领域耕耘了一辈子,为我国能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量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核心人才。一起来看他如何用智慧点燃能源创新的火种。

为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
他选择学习民用工业

岑可法的父亲是留法博士,毕业后本可以留在法国,但他选择了回国,出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为祖国效力。父亲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岑可法,他始终记着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中国再穷,也是自己的祖国。


岑可法的父亲


1957年,岑可法进入浙江大学工学院工作,转年,被公派到莫斯科留学。临行前,他的指导教师钱伟长问大家的志愿时,很多同学选择的是“航空发动机”“火箭”等尖端技术,而岑可法选择的却是民用工业——“用煤的燃烧发电技术”。

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我国能源紧张,需要把电厂做大,做到高参数、高效率。1958年年底,岑可法进入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学习,当时他所在的动力工程研究所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四年之后,岑可法获得副博士学位,选择回到浙大工作。


“别说怕不怕脏
爬炉子的科学家必须脏!”

在浙江大学,有这样一间独特的实验室,不同于传统印象里窗明几净的白色系,甚至第一次进入的人会以为是误入了锅炉房,这便是岑可法带领的水煤浆实验室。


上世纪70年代,国内很多电厂换成燃油发电,随着全球石油供应紧张,这种模式成本高、持续难,但若恢复烧煤设备,时间上又等不起。关键时刻,岑可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水煤浆代替。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都在质疑:煤加了水还怎么燃烧得起来?岑可法和团队迈出的第一步,便是研发煤油混合燃料,即一半煤一半油的配比。

这背后,是国家交付的任务——鞍钢工厂烧油量大,且电厂绝不能停电,否则会造成钢水冷凝。两年多的时间里,岑可法去了20多次鞍钢,每次都守在实验现场。为了获得一手数据,科研人员必须要在实验结束后,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亲自进入冷却到60°C以下的高温炉中,出来时已经灰头土脸,一场实验下来,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

所以,在岑可法的团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别说怕不怕脏的事,爬炉子的科学家必须脏!”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每年为国家节约燃油250万吨

油煤浆的科技攻关取得成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接下来用水替代油,研制水煤浆成为了岑可法的重点攻关目标。

上世纪80年代初,岑可法专程到美国考察,面对美方高价售卖水煤浆成果,他下定决心自主研发。岑可法带领学生们不分昼夜地做实验,1982年,团队成功用煤、水和少量添加剂混合成的“水煤浆”,在锅炉和工业炉窑中取代了油。

走到这里还差关键的最后一步——去美国的实验室验证科研成果。然而实验开始前美方却设下诸多限制,只允许他们在一旁观看实验,不准指挥操作。按照要求,美方需在10天左右拿出各种实验数据,可实际操作时,7天都未能成功点燃。岑可法见状,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坚持争取到指挥实验的机会,凭借经验精准调控关键参数,仅1小时就成功点燃炉火。


这次成功意义非凡,倘若实验失败,国内可能不得不依赖进口煤浆。而如今,实验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煤浆能够燃烧,更重要的是,让国人在这一领域重拾信心,打破了技术被国外垄断的阴霾。

2009年,水煤浆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技术每年约为国家节约燃油250万吨。此后,岑可法带领学生们陆续攻克了与煤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难关,陆陆续续填补了国家多项技术空白。


编 辑 | 王   宇
校 对 | 刘雨薇
校 审 | 王子轩
值班编委 | 林思聪
来 源 |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吾家吾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点赞!转发!↓↓↓

青春北京
首都站位,青年视角,赤子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