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今日大雪|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从前的认知可能并不准确
政务
2024-12-06 11:20
宁夏
大雪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会显著下降,北方一些地区的最低温度甚至会降到0℃以下。
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大雪节气就成了重要的气候转折点,标志着气温显著下降和降水量增多,反映了降雪量程度的增强。
在这个节气到来之际,
我们聊一个大家似乎都知道“正确答案”的问题: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成雪放热,化雪吸热”嘛。
真是这样吗?
01 成雪放热
当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并凝结成雪花时,这个过程需要释放热量,称为
凝华热
。
这些释放的热量会在雪花周围形成一层微小
的暖层,
尽管这种温暖效应相对较弱,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雪花落地后周围环境的冷却速度。另外,下雪通常伴随着云层覆盖,云层像一层毯子一样减少了散失到大气中的地面热量。
这是“下雪不冷”通常的解释。
02 化雪吸热
当
雪
从固态变为液态时,需要吸收热量,这个过程称为
熔化热
。
这意味着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被雪吸收,以完成其相变,从而导致环境温度下降。降雪结束,天空中少云或无云,在没有云层覆盖的情况下,化雪时地面能够更有效地将热量辐射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了冷却效果。
这是“化雪冷”通常的解释。
03 因果关系
把“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解释为“成雪放热,化雪吸热”,这种说法对吗?不对!
我们从逻辑上来推导这个说法。
即便是下雪时释放潜热,或者云层遮盖导致了保暖效果,但成雪时,气温必须在0℃以下,如果到不了0℃以下,就不可能成雪。
即便是化雪时吸收热量,或者无云层覆盖散热增强,但化雪时,气温必须在0℃以上,如果到不了0℃以上,就不可能化雪。
由此可以推断,下雪时的气温低于0℃,化雪时气温高于0℃,那么,成雪时的温度低于化雪时,那就成了“化雪不冷下雪冷
”。
因此,用“成雪放热,化雪吸热”来解释“化雪不冷下雪冷”就有问题。
“成雪放热,化雪吸热”没有错,“下雪不冷化雪冷”也没有错,问题出在哪里呢?
“成雪放热,化雪吸热”不是“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
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首钢园的雪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04 根本原因
既然我们通常认为的“成雪放热,化雪吸热”不是“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根本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感到了“下雪不冷化雪冷”呢?追根究底,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根本原因来自湿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关注气温这个气象要素,对湿度并不重视。所谓湿度通常
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湿度和
人体温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环境湿度较高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加,会阻碍皮肤蒸发的速度,汗液蒸发变慢,导致人体散热困难,蒸发冷却的有效性受到抑制,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汗水难以蒸发,导致身体感觉闷热,进而觉得环境温度较高。相反,当环境湿度较低时,汗液容易蒸发,可以有效带走皮肤的热量,使人觉得环境温度较低,有助于身体降温,感觉更加凉爽。
我们知道在高湿高热的环境中,人会感到闷热,就是俗称的“桑拿天”,但寒冷和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高湿度的寒冷环境中,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人体散热受到阻碍,汗液蒸发变慢,导致体感温度更低,从而加剧了寒冷感。此外,高湿度还可能导致衣物和皮肤之间的水分凝结,进一步降低保暖效果。
在下雪时,空气中大量的水分子成为固态的雪或冰粒,空气的湿度下降。而在化雪时,雪水大量蒸发逸散到空气中,空气湿度上升。
虽然化雪时气温略高于0℃,但因为湿度大,会让人感到更冷。在下雪时气温略低于0℃,由于大气中的水汽被雪花带走,相对干燥的空气会让人感到没有那么冷。
虽然化雪比降雪的大气温度高,但在人体感受上,由于湿度的原因,化雪比降雪感觉更冷一些。
05 有条件的冷
凡事没有绝对,还要看时节、看地域,并不是所有时候所有地域都适用“下雪不冷化雪冷”。
我们所做的比较,是在化雪和降雪时气温在0℃附近进行的比较,并不是所有的情况。
初冬时节,特别是首场降雪到来时,气温只稍低于冰点,下雪才会感觉没有多冷,而化雪时反而更冷一些,但如果到了隆冬的北方地区,气温远低于0℃,甚至达到了零下20℃以下,只要下雪,就会很冷。
春天即将到来时,气温稍微高于0℃,化雪时会感觉到有些冷,但如果气温远高于0℃,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融化的只是冬日里遗留下来的残雪,我们也并不会感到冷。
来源:
科普中国(图文仅用于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宁夏微科普
宁夏微科普由宁夏科协主办,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 科学思想的官方公益服务平台。订阅宁夏微科普,抢先知晓科技新成果、科普新动态、科学小常识,普惠科学理念,共享科技生活。
最新文章
爸妈,这些你们以为的“垃圾食品”,其实吃对了也可以很健康
看电影中间位置最好?99.9%的人都选错了……
春节餐桌指南:怎样吃得健康又过瘾?
蛇年来了,为什么我们天生就怕蛇?
金蛇贺岁 科普开年!24家科普场馆带你花式过新年
馒头冷冻3天就不能吃了?反季果蔬吃了有害健康?真相是……
“科普大餐”来了, 我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实体科技馆春节期间等你来打卡
应急科普:天气速递、路况信息、防护指南来了
为什么车厘子历经一个月到中国还不坏?买回家没几天就坏了?
什么是寒潮,如何应对寒潮天气?
最新预警!大到暴雪!7~9级大风!冷到-24℃!宁夏两部门紧急部署→
真的建议你找个对象!这个好处我打赌你绝对想不到
放在卫生间的牙刷好恶心,给戴个牙刷套能行吗?真相出乎意料……
洗衣粉好,还是洗衣液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
宁夏地震局最新研判:原震区近几日还有震感地震可能,公众不用恐慌
小心!高铁车厢的电源插座,真的有点儿伤手机
为什么预警的与正式的不一样?宁夏地震局专家回应:预警震级最快 正式震级最准
原来的“高级水果”今年却跌下神坛,到底发生了什么?
它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死亡率高到难以想象!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注意
真的别再把肉泡水里解冻了!正确的解冻方法→
就冲这 5 点,家里都该备好凡士林!
宁夏终止自治区地震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流感高发季,科学防护谨记五点
充电时,先插手机还是充电器?这几种错误的充电方法,手机坏得快!
地震过后为什么会频繁感觉到“地震”?
最新!银川市震情发布会问答实录
为什么会小震不断?宁夏地震台专家解释:震群型地震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能量 无需恐慌
收藏!银川市应急避难场所名单公布
手把手教你打造家庭应急包!
地震部门综合研判后建议:公众对近期地震不必过于恐慌
个人遇到地震时需要注意哪些?这六点要牢记
发生地震时如何科学避震?这些知识和技巧要学会!
直播预告 | 20小时超级直播来了!中国科学院2025跨年科学演讲,共逐科技之光~
洗澡请记住一组数字:42,20,5
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订,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一个能延寿的吃饭习惯,做起来真的超简单!强烈建议你试试
甜度是蔗糖的 300 倍,但热量极低!这种宝藏果子,糖尿病人也能吃
手机放胸口 2 分钟就能发现致命心脏病?准确率 89%
真的想问:小时候流行的“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
冬天不建议吃太多烤红薯的理由,猜你一定想不到(不是胖)
为什么老二总是比老大更聪明?真相扎心了......
2024年“携手共创 科普同行”短视频征集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2024年度最佳流星雨时间确定,将迎来极大!准备观赏
不是所有的糖都是“坏糖”,这种“好糖”不允许你不知道!
一个不起眼的炒菜习惯,让全家人骨质疏松
一种远被低估的运动方式,1 周哪怕做 1 次,对身体的好处都远超想象
为什么有的人手上青筋暴起?这些地方出现青筋,一定要小心
今日大雪|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从前的认知可能并不准确
本年度最佳流星雨,即将亮相!哪天看?在哪看?怎么看?
不吃早餐,小肠会疯狂吸脂?!6 个危害很多人不知道……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